APP下载

独辟蹊径,从新的视角看德育

2018-10-09

教育家 2018年34期
关键词:价值观德育班主任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其中,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毋庸置疑,要想实现“育新人”的目标,必须狠抓学校德育这一环。从根本上看,德育工作的着眼点是每个个体。成长环境、性格特点、认知能力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学生的差异,这也是德育工作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其实,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属于德育范畴。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乐于倾听,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养成上诊准脉、把好关。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一个有心人,找准契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呢?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优秀班主任,请他们分享在德育工作方面的独到经验,并请几位一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谈谈他们的感受与实践,希望能够借此帮助广大教师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守住、建好学校的德育阵地,为切实履行“育新人”的任务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付丽旻

德育特级教师,上海市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十佳班主任。

温剑文

全国知名班主任,班主任“国培计划”授课专家。

杜嘉陵

上海市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十佳班主任,徐汇区园丁奖、育人奖获得者。

付丽旻:关注心理健康,守护秘密花园

作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班主任一项很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给青春作伴,为成长护航”。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怎样守护孩子的心灵花园,是一个重要的职责和任务。越来越多的案例提示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付丽旻老师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和大家探讨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上工治未病

在付老师看来:在学校层面,对学生的健康心理预防有三级防线体系,而班主任及早发现问题是三级预防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案例背景:不会哭的孩子

高一刚开学,一个男生引起了我的关注。在我们举行的“美丽成长计划”启动仪式上,有一个“感恩母亲”环节,孩子、家长、志愿者、老师,都在掉眼泪,只有他不以为然地冷冷地微笑着。我的心一紧,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有故事的孩子。有时候,冷漠只是一个表象,背后可能是缺乏情感,也可能是掩饰内心的复杂情绪。

通过上述案例,付老师抛出了三个问题:班主任为什么会关注这个孩子?面对学生的时候,哪些细节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付老师指出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包括观察记录法、走访调研法、变化关键点记录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记录法。结合上述案例中的孩子,付老师采用了观察记录法来收集信息,记录时间为一周,观察项目主要有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往等。与此同时,付老师还综合运用其他方法搜集信息,从而梳理出这个孩子成长中的典型事件。将上述情况全部汇总并加以分析之后,付老师得出了孩子不会哭的主因,就是孩子因为父亲的去世,形成了严重的自我防御心理机制。针对这一情况,付老给出了指导建议:要从长计议,需要心理咨询师的介入帮助,具体措施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实施。

谋定而后动

面对一般性的心理问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师有什么不同呢?付老师认为,虽然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意见可能更加专业,但孩子们未必会愿意主动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因为班主任与孩子们日常接触的机会更多,更加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班主任更容易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结合“不会哭的孩子”这一特殊案例,付老师在经过大量调查并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后,给出了专业的解决之道,即“谋定而后动”。

探寻成因,发现亮点。付老师认为,“不会哭的孩子”的敏感、倔强和内向等性格特质被人为地放大了,孩子虽然有自闭倾向,但是与典型的自闭症不同的是,他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比如别人哭时,他在笑,其实这是对情感的自我掩饰,或者说是孩子的自我保护。这原本是坏事,但付老师却看到了光亮。

专业手段,辅助判断。付老师带着前期搜集到的大量资料和自己的初步判断及解决措施,到专业机构去征询心理医生的意见,其目的就是通过专业手段来辅助自己的判断,她得到了专业心理医生的充分肯定。针对“不会哭的孩子”,专业人士给出的建议是:让孩子多与人沟通交流,慢慢融入快乐的社会生活中;面对沉重压力的时候,男性和女性的反应不同,女性多半喜欢倾诉,需要倾听者,而男性往往需要通过一些竞技的游戏让自己舒缓压力。

科学分析,具体指导。有了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正确判断,付老师经过科学分析,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从物质帮助和周边环境两方面入手,结合学校提供、家庭提供和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可以开展诸如孩子感兴趣的足球运动,使其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最终引导孩子实现心理减压和自我突围。

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

班主任要构筑起学生心理的防线,这是异常心理的一级预防。付老师通过大量调研,得出结论:抑郁症,也就是心境障碍,其实非常普遍,大约占一般人群的3%-5%。因此,作为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守护孩子秘密花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种:情绪表现——低落、沮丧、无愉悦感、回避人际关系、兴趣下降、反复出现自杀念头等;躯体症状——精力减退、疲劳乏力、失眠或者多睡、早醒、厌食、腹泻、便秘、月经紊乱等;认知表现——厌世无助、自责自罪、难以专心、记忆力下降、优柔寡断等;人体征象——动作呆板迟缓、面容悲戚伤感、皮肤干燥无光等。

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也就是学生异常心理的一级预防,应该是面对所有人群的,重点应放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即付老师前面讲到的“上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营造健康心理环境,增强自身力量,面对问题,要教会孩子们应对压力的技巧。

针对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付老师进行了总结:关注心理健康,构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线,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守护好孩子们的秘密花园。

温剑文:德育的班本与校本课程突破——以家庭教育生态优化课程为例

温剑文老师认为,班主任要有课程的概念,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重要体现。他从课程角度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这其中就包括对于家庭教育生态优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温老师以“孩子你去哪儿了”这个话题切入,指出很多家长都会面临孩子不听话、曾经的乖孩子不见了的问题。在温老师看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就是德育问题,属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范畴。

温老师列举了亲子关系中经常出现的三种冲突。其中,言语冲突是较为浅层次的,是孩子一种逆反心理和自我意识的表达。更深层次的是行为冲突,这种冲突比言语冲突要恶劣得多,有可能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比较剧烈。而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隐性冲突才是最严重的。“你不言,我不语”,彼此把意见放在心里,这种无声的抗争,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心,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是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不良的家庭教育生态与环境,必然会阻碍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班主任可以做些什么呢?温老师认为班主任要尝试将孩子的想法告诉家长,与家长进行良性沟通,并尝试构建家庭教育生态优化课程。

前置课程

在前置课程中,温老师以家校共建之“真心话大冒险”作业为例,指出课程必须要有家长的参与。其目的在于:一是引导家长进行平等的亲子沟通,避免以往灌输式的交流方式,降低孩子的对抗性情绪;二是为后续课程储备可以整合的资源,使班主任在后面的课程中“有话可说”;三是创设课程的心理与教育情境;四是引导家长和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如家长在生气时,要反思有没有受到来自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主体课程

面对有学生离家出走的现象,温老师把问题变成资源加以利用,由此召开了一堂班会课。班会上,温老师首先向学生和家长讲述本校学生离家出走的全部经过,让他们分组交流,自由发言。学生带着各种情绪陈述了自己眼中父母的不足,温老师积极引导家长反思自己的问题,并将班会的落脚点定位于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上。在温老师看来,让孩子将来成为优秀的父母是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因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重大的。

通过一堂普通的班会课,也就是德育课程中的主体课程,温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未来将怎么面对、教育自己的孩子,这远比教给他们感恩、报答更有价值。

后置课程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家长怎样教育孩子”“解铃还须系铃人”,温老师的后置课程重点是帮助家长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这实际上是在完善和优化孩子成长的整体生态环境。

对家长进行教育和指导,可以缓和亲子沟通中的冲突,让家长愿意听取孩子的意见;可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生态,使班主任在“守住教室”的同时又能有意无意地改变着家庭教育生态;可以引导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改变。以此为前提,力求做到排除学生成长障碍,优化学生成长生态,推动学生自我发展,使家庭教育成为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力量。

依据班级发展和学生发展现状拟定或随时制定出相应的目标支点,以周或月为时间单位,整合家长、学校、社会、当下等教育资源,设计可见、可操作、可实施的活动与学习课程,为班级发展、学生发展提供助力。

温老师还分享了他在德育课程构建方面的顶层设计思路,并提出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协同、体验、多样化、资源整合;课程目标指向:激发学生发展内驱力,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构建三个体系与四类课程,即:“家校共建”德育作业体系、基于激发学生发展动力的德育活动体系、推动学生学习成长的主题式学习课程体系以及发展愿景规划课程、习惯养成系列课程、教育生态优化课程和主题项目式学习课程。通过上述构建,最终达到以课程促进德育,为班级、学生发展提供助力的目的。

杜嘉陵:通过四条途径有效引导学优生价值观

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在杜嘉陵老师看来,学优生是班级里的“香饽饽”,他们学习成绩优异,学习习惯良好,无形中让教师省了不少心。但是,近年来,学优生群体却出现了独属于他们的一些成长问题。因此,杜老师认为,对于成绩好的学生,班主任尤其要注重对他们价值观的引导。

这些“好孩子”如今怎么了

杜老师将学优生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四种:一种是自认为天赋过高,当老师讲授概念性知识或进行理论推导时,会表现出不耐烦,认为老师讲的东西没有用;一种是当学校组织比赛或活动时,有些学优生明明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但考虑到“无利可图”,便不愿参加;还有一种,当不被同学认可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怪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好(多发生于班干部群体);最后一种,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自觉家庭条件优越,成绩过得去就行,无需做更多努力,只管享受生活。

为什么要对学优生进行价值观引导

杜老师之所以要对学优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当下,网络信息无孔不入,多元价值观旁支丛生。青少年在信息爆炸的浪潮中,很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而不自知。加之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成年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和“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使其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学优生而言,未来可期,一旦被错误的价值观引导,势必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复旦大学博士生毒害同学一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班主任如何承担起学优生价值观引导的重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杜嘉陵老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优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首先,在学习中思考。校史文化和城市文化是学校唾手可得的教育资源。杜老师主张通过“观、寻、写、展”四流程,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杜老师所在的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为例。学校是一所百年名校,毛泽东主席曾应高一学生请求,题字“青锋”,江泽民同志曾留下“四个模范”的寄语。同时,上海市的历史、人文类景点以及名人故居众多,在走访、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杜老师还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相关资料,如卢新宁的《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钱理群的《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让学生从利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角度出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在辩论中收获。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有时略显“简单暴力”,非黑即白,与之相悖的时候,学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在杜老师的班上,有同学因对学校活动不满,大放厥词,认为学生会有“黑幕”,在各种场合批评甚至辱骂相关人员。于是,杜老师想到用辩论的方式,化解学生的愤懑。

“遭遇不公时,我们要做(粪?愤?奋?)青吗?”面对这样一个辩题,班上的同学明显分为两大阵营,大部分同学主张“要做,有意见就要说出来”,小部分表示“不做,表达意见不等于骂人”。双方摆事实,讲道理,在互相说服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想法。杜老师适时从“粪青”“愤青”的泥沼中,剥离出了“奋青”的概念,使学生通过辩论,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接着,在实践中体验。唯有体验,才能直达学生内心,起到事半功倍的引导效果。杜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去“为别人做点事情”,比如做小导师,辅导其他同学学习;做志愿者,帮助有需要的人。很多学优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收获了认可和掌声,并被老师点名表扬。这对他们来说,就形成了正向强化作用,加深了他们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使其体会到生活和学习的意义所在。

最后,在反思中沉淀。反思是促使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内部动力。在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时,杜老师建议他们将自己的活动所得、注意事项记录下来,以方便后续的同学交接工作。有位学优生详细记录了以下内容:一定要把一菜一饭摆放整齐,小心烫伤小朋友;相处久了,小孩子会有人来疯,要控制情绪;搬饭筐是力气活,最好男生来做……该生起初只是为了完成志愿任务,却在无形中对志愿服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杜老师说:“被人需要的感觉真好,我还可以再去做志愿者吗?”这就是反思的力量。

杜嘉陵老师强调,引导的力量远远大于说教;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习得胜过班主任一味地灌输;“未雨绸缪”要比“事后救火”好得多。只有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优生,才能让这些品学兼优的学子将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教育家》杂志申领新闻记者证资格审核公示

根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要求,《教育家》编辑部已对2018年拟申领记者证人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核,现将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自2018年9月15日至9月24日。举报电话:010-67071245。

申领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苏瑞霞、周彩丽、王湘蓉、吕虹

猜你喜欢

价值观德育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夸夸我的班主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