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感悟中初建心向 积极探究中组建结构——以“平均分”一课教学为例

2018-10-09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潘明珍

数学大世界 2018年25期
关键词:分法份数笔筒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潘明珍

当下的教育教学,教师们都希冀借助知识的载体,引领学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无方走向有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力,提升核心素养。实际教学中,如果能改变以往点状的教学,引导学生先整体感悟知识的大框架或上位概念,然后再学习大框架中的局部知识或下位概念,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我想学”的内驱精神,轻松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延伸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如小学二年级“平均分”的教学,就可以通过操作实践、问题引领,帮助学生整体感悟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获得“平均分”的直接感受和体会,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从而沟通分物品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构建除法单元内容探究的整体框架结构。

一、激发需求,初涉概念

1.谈话:生活中经常需要把东西分一分,二(1)班的同学要去秋游了,他们正在开心地分着食品。瞧,第一小组的4位同学是这样分的:

2.提问:每种各是怎样分的?哪些分法比较合理?不合理的怎样调整就变得合理了?(学生尝试调整,同桌互相交流)

3.揭题: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每人分得同样多的方法,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定“公平分”的经历,让学生经历“公平分”的过程,激活了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非常重要。以上环节通过创设秋游分食品的情境,引导观察四种物品的分法,判断其是否合理,激发了学生公平分的需求,在调整和交流反馈中进一步体验“公平分”的本质是“每份同样多”,从而自然地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二、操作引领,体悟内涵

(一)感悟“每几个一份”的分法

1.提问:6个桃,想要公平分一分,你有哪些方法?在图上圈一圈。

2.呈现学生资源,组织交流。(每3个一圈、每2个一圈、每1个一圈)

(1)引导观察分的过程,判断是否是平均分。

(2)指导用语言描述三种分法,如:“6个桃,每3个一份,分成2份。”

3.引导:这样的6个桃,第一次分掉了2个,第二次又分掉了2个,还剩的个数刚好能再分一次,正好分完。我们也可以用减法记录下来:6-2-2-2=0。(让学生用减法表示每3个一份的分法)

4.小结:刚才我们把6个桃平均分,不管是每2个一份、每3个一份还是每1个一份,都要先确定“每几个一份”,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是平均分的一种方法。

5.练习,巩固“每几个一份”的分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分一分、圈一圈,营造宽松的氛围,再引导学生完整描述分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每几个一份”的分法】

(二)感悟“平均分成几份”的分法

1.激发学生“分步骤细分”的需求:

(1)提问:刚才我们把物体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小朋友很快就分好了,如果把它们按指定的份数来分,又该怎样分呢?这儿有一捆铅笔,把它公平分到3个笔筒里,你会分吗?(学生先分组操作,再交流)

(2)反馈。方法一:每次拿3支,每个笔筒放1支。

方法二:每次拿3个2支,每个笔筒放2支。

(3)小结:每次要拿同样的支数分,才能保证分得公平。

(4)课件动态呈现分的过程和记录的方法,如:

引发思考:如果要平均分在4个笔筒里,每次拿几支分?平均分在5个笔筒里呢?

2.按指定份数平均分,巩固记录方法:

提问:要把6个桃平均分在三个或两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请把分的过程像刚才那样记录下来。

3.呈现学生资源:

提问:这两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交流,沟通分法间的区别和联系)

4.小结:像这样,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再按指定份数来分是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

5.练习,巩固“平均分成几份”的分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一大捆铅笔数出总数来分很麻烦,自然就产生了按份数每次拿几支分的需求,再通过动态演示分的过程,观察比较几种不同的记录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它们都是先确定分的份数后再分的,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使学生扩展了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发展】

三、沟通比较,凸显本质

1.提问:把12枚奖章用两种方法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2.呈现多种分法,聚焦其中一组:“12枚奖章,每3枚一份,分成4份”和“12枚奖章,平均分成3份,每份4枚”(组织讨论,比较这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

3.小结:无论是按“每几个一份”来分,还是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都属于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都可以用连减算式来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把12枚奖章平均分,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感悟“每几个一份,分成若干份”以及“按指定的份数均分”都是平均分,加深对平均分内涵的认识。同时,在沟通比较中,感悟分法不同,结果相同】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分,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2.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有平均分呢?回想今天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纵观这样的教学过程,基于学生学习中的疑问,大胆重组教材,突破了以往用两个课时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在后续的学习中相应地也分两个课时进行认识除法的学习方法,修补了学生无法整体感受平均分的割裂,形成了对除法的整体认识。在这样的学习探究过程中,针对学生没法清晰描述的现状,采用了画一画、连一连,标号记录每次分的过程的方法,将思维外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长此以往,学生们会带着一个又一个问题继续进行外延性、拓展性学习,培养了主动学习的心向,从而创造性地构建新知,不断体验收获的乐趣。

猜你喜欢

分法份数笔筒
谁的分法好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对提单及保单出具份数的思考
自制笔筒
“鼠来宝”笔筒
做一只怪魚笔筒
“平均分”的奥秘
“份数法”的妙用
分蛋糕啦
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与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