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化,合作才是主旋律

2018-10-09

中国石油石化 2018年15期
关键词:炼油炼化石油

○ 文/本刊记者 郑 丹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中外石化企业正在携手合作,寻求共赢。

特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何盛宝......................................................................................................................................................................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克里斯·博德寿..........................................................................................................................................................埃克森美孚催化剂及技术许可公司总裁.

杨....哲........................................................................................................................................................................................................中国石化科技部副主任.

Giacomo.Rispoli.....................................................................................................................................................埃尼集团业务管理及技术授权高级副总裁

庞广廉......................................................................................................................................................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秘书长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的石化企业也是如此。当开放成为潮流时,谁愿意躲在远离世界潮流的角落,等待着被世界所遗忘!

在中美贸易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外石油石化企业达成了共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外石化企业加强合作,定会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洒下片片阳光。

合作大势所趋

中国石油石化:各位领导和专家,您们好!中国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永恒的,您们如何看待中外石化企业的合作?

何盛宝:中国和亚洲的石化市场潜力巨大,未来的石化行业将更加开放,同行间可以建立更深层次、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作为石化企业,我们愿意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石化产品,与国外企业携手共创石化行业的美好未来。

克里斯·博德寿:石化行业在全球的机遇越来越多,经济活动越来越多,中国对埃克森美孚越来越重要。根据我们的预测,2025年前的全球化工品增长40%~50%来自中国。随着中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对便利的现代化电气产品的需求将更加旺盛,而这些都需要小能耗的化工产品和塑料。这给我们提供了高价值产品的增长机遇。中国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新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和中国本土的公司、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中国也给我们提供了科学和工程人才来源。我想,对任何一个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来说,在中国运营和在中国雇佣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期待和中国有更多的合作,达到双赢、共赢。

中国石油石化:中外石化企业未来可能在哪些领域加强合作?

何盛宝: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在质量、效率和技术方面进行变革,给国内外同行提供了更多合作发展机会。例如,在炼油技术方面“控炼油增化工”,少产油品多产化工原料。着眼于提质增效,如何把有限的原油价值最大化,多产汽油、把更多燃料油和重油转化为轻质油。在安全环保方面,国外炼油厂成熟的清洁化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能够使企业满足中国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此外,可在智能化炼厂、低成本氢气生产、分子管理、新催化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方面进行合作。

Giacomo Rispoli:我们希望在中国的绿色化工领域有更多作为。中国要求进一步减少柴油中的芳烃含量。埃尼的绿色化工技术所生产出的高级柴油完全不含芳烃,能很好的提升汽车的燃烧性能,减少污染。相信在中国有很多的合作机会,让我们为中国的能源转型做出贡献。

技术日新月异

中国石油石化:世界炼油技术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当前,世界领先石化企业开发出了哪些最新炼油技术?

克里斯·博德寿: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化工公司,埃克森美孚花了十年整合生产基地,能将原料和化学品集中生产。炼化一体化是一种技术,更多的是一个概念,是把不同的技术配合起来达成目标找到好的解决方案。

埃克森美孚目前有几项新技术,如EMTAM、LPI和蒸汽裂解技术等。EMTAM和LPI能将石油组分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蒸汽裂解可以用原油直接生产乙烯。我们也把EMTAM和LPI这两项我们自己在使用的技术在市场中出售,帮助其他企业实现炼化一体化。

Giacomo Rispoli:埃尼看到炼油科技的新趋势,致力于提升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用创新驱动发展。

埃尼开发了新的生物炼油和炼化技术。生物炼油技术能够把石油变成轻量化的组分,消除汽柴油中的硫含量,减少重组分中的硫含量,帮助企业产品达到国际海事组织提出的2020年全球范围内船用燃油硫含量低于0.5%标准的要求。同时,能以更好的方式帮助企业整合炼油和石化业务,把石油组分转化为石化原料进行更为高效的运用。我们的生物炼化技术可以产出不含芳烃的绿色柴油。把绿色柴油和传统柴油混合在一起的独特产品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特别适用于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中国石油石化:中国的炼化技术目前达到了怎样的水平?面对国际竞争,中国石化企业面临怎样的挑战?

庞广廉:我国化学工业已经在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化工企业一直在积极地贡献最好技术。

杨哲:经过多年发展,中石化在炼油方面具备了千万吨级炼油技术开发和全流程装置设计、工程建设能力。其中,涉及炼油全流程的各单项技术均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在油品质量提升方面,汽柴油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在一些指标上甚至略为领先。中石化已经具备了百万吨乙烯大型装置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工程能力。武汉石化80万吨/年乙烯装置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完全自主掌握了乙烯技术全流程包括催化剂全面实现国产化;海南炼化百万吨芳烃装置建成,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芳烃产业技术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

面对未来,中石化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随着炼化基地建设,炼油产能将全面过剩。随着结构调整和油品质量升级,炼油企业从燃料型向化工型转变将是大势所趋。石油资源的利用更加追求价值链的优化。此外,电动汽车和替代能源对炼化企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何盛宝:在几代石化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石化技术总体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六大成套炼化技术、六大炼油核心技术及催化剂。目前,中石油的炼油能力居世界第三,乙烯产能列国内第二、世界第六。中石油已经从人们印象中的上游油气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油气开采和炼化大公司之一。

共谋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石化:创新可持续发展是石化行业发展的共同目标,未来的石化企业将是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您们如何看待创新可持续发展?

Giacomo Rispoli:可持续发展不能只依赖于传统技术。因为在未来它将给我们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

杨哲:节能减排对石化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中石化已经形成一系列污水处理、固体渣废减量化处理科技成果并且获得了政府部门的奖励。随着国家环保要求和油品质量升级不断加快,例如,中石化部分炼油厂在去年一年时间里快速完成了4次升级,在压力异常巨大的情况下跑步完成了前期污染物减排和环保升级工作。下一步,我们面临的是以性能提升为目标的油品质量提升。这个过程将更加艰难,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更加受到关注。明年1月1日起,全国将实施汽柴油国VI标准。这已是当今汽柴油品质的最高标准。我国汽柴油质量还将如何提升?我们在考虑“两油合一”、“三油合一”,车柴普柴合一,把轻质燃料油合在一起。

克里斯·博德寿:我们高质量的润滑油可以提高能效、减少能耗和摩擦。我们现有的技术可以帮助石化企业更好地提高产能、利润,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石化:在您们看来,国内外石化企业应怎样共谋可持续发展?

庞广廉:石化行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已经制定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也希望跨国企业能给中国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共同开展适合中国需求的技术合作。

●●摄影/刘正欣

克里斯·博德寿:埃克森美孚非常有兴趣把最新炼油技术带到中国。现在我们正在和多个工业园区进行项目落地的讨论。不仅仅是技术授权,将来有很多项目甚至在中国本土生产,从具体的原油裂解到生产化学产品。就在今年4月,埃克森美孚上海研发中心刚刚完成扩建。这也将帮助我们与国内企业展开更紧密深化的合作。

Giacomo Rispoli:中石化选择了埃尼的生物炼油新技术,令我们非常自豪。该技术还在舟山群岛大型项目中被使用。我们已在中国进行投资,为的是更好地在中国市场发展。我们也会雇佣中国的工程师加入团队,这样能够离客户更近,而且把更多的新技术带到中国。

何盛宝:国内对安全环保技术的重视催生出一大批新技术,如脱硫脱硝技术。中石油与埃克森美孚在脱硫技术方面进行了合作。中石油的脱硝催化剂现在已经应用了几十套,脱臭、废碱液治理等技术也有快速突破。这些技术在国内用得好就意味着可以“走出去”,共同促进全球石化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深化“一带一路”

中国石油石化:“一带一路”是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合作的重要舞台。在您们看来,中国石化企业在“一带一路”上留下了哪些成功的足迹?

庞广廉:国际合作离不开“引进来”和“走出去”。回望这些年,我国石化企业“走出去”的脚步可谓迈得非常成功。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建设了4个炼厂项目,合计炼油能力达到1600万吨,占中国境外炼油能力的52%。

何盛宝:中石油一直秉承开放共赢国际化战略,是“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先行者和执行者,已经连续20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油气合作,运营了52个项目,“走出去”成绩斐然。中石油坚持对外开放合作,与BP、KBR、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和国际公司,开展了广泛、不同层次的交流和合作。

在对外合作中,一方面中石油的多个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不同程度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国外公司已经在下游化工领域有多个独资或合资企业。另一方面,中石油作为国际公司,在国内国际一体化、炼油化工一体化方面完全具备“走出去”的基础。目前,中石油80%的炼油技术和60%的化工技术已实现国内技术自给,在炼油、乙烯、大芳烃、重油轻质化、能源优质化方面有重大技术进步。

杨哲:中国的炼化技术已经具备“走出去”的条件,乙烯和芳烃完全可以用自主技术和自主工程建设。中石化这几年也在推进“一带一路”项目,积累了海外炼厂的运营经验,如在沙特、哈萨克斯坦、伊朗和非洲。在工程技术方面则走得更早,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结合“一带一路”国家需求,中石化发挥自身实力,综合制造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炼油和化工重大装备都可以在国内成套制造,核心反应器、核心设备国产化达到90%以上。

中国石油石化:您们对下一步的“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合作有怎样的展望?

何盛宝:未来,中石油可能从油气合作转向上下游兼顾的方向发展,包括我们的技术和大型装备、大型机组、压缩机等。

杨哲:“走出去”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中石化这几年每年都有新项目推出,有新经验在积累。未来中国炼化企业将会以更大的步伐,在“一带一路”项目上争取更多合作的机会。

庞广廉:2017年“一带一路”炼油能力15.3亿吨,预计2020年增加到16.5亿吨,占世界炼油能力比重从2017年32.3%提高到33.1%,2025年增加到17.2亿吨,占比提高到33.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油品的需求非常旺盛,预测2020年增加到8.2亿吨,2030年超过10亿吨。巨大的需求和发展前景,需要中外石化企业携手共同走向全球。

猜你喜欢

炼油炼化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探究炼油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
大庆炼化:首季完成68% 年利润额
奇妙的石油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压力表在炼化装置上的应用
从小到大,由大走强—40载炼油节节高
石油炼化检维修化学清洗概述
“剩”况空前 炼油之踵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