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化的能源版图

2018-10-09张礼貌

中国石油石化 2018年15期
关键词:化工油气石油

○ 文/张礼貌

“两化”合并后的新中化,能源领导仍占主导,加上上游业务的深度调整,未来将在能源格局中占得先机。

近期中组部和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赴中国化工宣布最新的人事安排:中国化工董事长任建新宣布退休,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兼任中国化工党委书记、集团董事长。据此,2016年开始出现的中化和中国化工合并交易传闻尘埃落定。

中化和中国化工合并后的新中化(新公司的名称尚未确定,本文暂以新中化来代称),将造就一家体量更为庞大、营业收入将达到千亿美元规模、肩比世界最大化工巨头巴斯夫的化工巨无霸。那么,新中化能源业务是否会被弱化,对油气行业现有格局能否造成冲击?

农业领域具有互补性

“央企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维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性企业,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协同效应、增加运行效率,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增强企业竞争力。”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中化和中国化工的合并契合国资委中央企业重组“做优做强做大”的背景。这意味着央企在集团层面的整合,不再是简单的规模上的增加,而是更加注重质量。

中化是国内第四大油企,能源业务位于其五大板块业务之首。然而,中化能源业务发展并不均衡。其上游业务的主要子公司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年度产量规模为300万吨。中化上世纪80年代涉足炼油业务,当前炼厂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700万吨/年。石油贸易则是中化传统业务,原油和成品油经营总量超过1.5亿吨。而中国化工的主力业务则是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等,是我国最大的基础化学制造企业,石油加工及炼化业务也是中国化工六大业务板块之一。

● 合并后的新中化仍然以中化的能源业务作为主体。 供图/视觉中国

中化和中国化工的合并有其必然性。“两化”合并传闻由来已久,中国化工2017年对先正达的要约收购,推动了这两个公司的合并整合。先正达是总部位于瑞士的国际六大农化种业巨头之一,是全球农药领域第一、种业第三大的公司。中国化工的收购价格高达490亿美元,在中国化工负债率已高达80%以上、盈利状况并不理想的情况下,这一庞大的资金需求超过中国化工的承受能力。在支付方式上,中国化工采取简单的全现金支付,将极大增加其杠杆率,进而大幅增加资金链断裂风险。然而,中化经营相对稳健,负债水平在可控范围内,融资渠道能力强。中国化工和中化的合并,不仅可以缓解中国化工资金紧张的局面,降低中国化工的经营风险,而且有利于发挥中化的融资优势。

除此之外,农业和化工领域的“化反”是中化和中国化工合并的主要因素。在农业领域,中化和中国化工具有高度的重合和互补性。中化化肥业务强大,中国化工种子、农药国内市场份额最大,两个公司合并后将在化肥、种子、农药、饲料等农业领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化工领域,中化的精细化工、医疗化工、氟化工、中间体及新材料等与中国化工的基础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互补、发挥协同效应。在天然橡胶、橡塑机械制造等业务上,双方互为上下游关系,合并将会打通这些领域的产业链。

能源业务仍占主要地位

相对农业领域,中化和中国化工在能源领域的交集则要相对单薄,只是在石油炼化和部分石油化工产品具有重叠性。由此,能源业务合并后在新中化整体的比重必然有所下降,新中化仍然以中化的能源业务作为主体,中国化工的石油炼制及化工产品会整合到中化的能源业务中。

即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新中化会降低对能源业务的重视和培育程度,能源业务在新中化中依然能够保持主要地位。虽然未来要想保持主要地位将面临诸多竞争。先不说地方政府支持的延长石油集团及同样具有央企背景的振华石油,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油气领域强势崛起。保利协鑫年产油气当量达到1000万吨规模,联合能源在巴基斯坦风生水起,光汇石油、洲际油气、中曼石油等在海外油气市场斩头露角,跃跃欲试。他们在不断拓展包括勘探开发、工程服务在内的油气业务,并已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新中化有其特有的优势。中化集团董事长同时兼任中国化工集团董事长的宁高宁以收购整合见长,善于打造产业链及拓展产业链边界。在华润集团,宁高宁通过大量并购扩张将华润从一家单一的外贸企业成功打造成业务延伸至基础设施、地产、金融、零售、纺织、制药、啤酒等多元化经营,颇具影响力的集团。入主中粮后,同样通过收购重组手段,让中粮成为拥有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等高达50个品牌的中国食品行业的巨无霸。此次中化和中国化工的合并,能源业务与化工、农种化等业务具有高度紧密,在产业链上具有一定的承接性。鉴于宁高宁善于拓展产业边界的特点,能源领域也必将是新公司打造的一个重要业务范畴。另外,国际油气产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在油气消费仍然旺盛、欧佩克严格执行限产策略、能源地缘政治趋紧形势下,国际油价恢复到70美元/桶以上稳定运行,油气价格低迷下行周期已在渐行渐远。这对于新中化的上游业务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

就能源领域整体而言,新中化将会以业务整合为契机,推动、深化能源领域业务板块的关系梳理及各业务板块本身的调整,持续提高能源业务的运行效率和质量。笔者认为,在上游领域,新中化会进行战略调整提升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在石油贸易方面,新中化会依托与产油国良好的政府关系,进一步增强境外石油资源的能力,巩固其传统优势业务;油品销售在国内的战略布局和业务规模将有所加强,自营加油站和合资加油站零售网络规模将得到发展;石油炼制和化工产品业务,新中化则会有效整合中化和中国化工的现有业务,扩大炼油规模、增加化工产品种类。

● 中化化肥业务强大,中国化工种子、农药国内市场份额强大,两化合并后,将在农业领导强强联合。 供图/视觉中国

上游板块深度调整将持续推进

在能源领域各业务板块中,上游勘探开发或是新中化最需深度调整的业务。2014年国际油价大幅下降,对包括中化在内的众多石油公司经营形成冲击,中化上游勘探开发业务已经有意识的进行战略调整。包括优化资产,即剥离成本高、盈利能力较差的资产,伺机购买符合核心资产范畴的优质资产,整体上提高油气资产质量;油气布局调整,使资产分布更加集中;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推动公司从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转变,未来上游业务的运营兼有资产购买和财务投资,财务投资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符合中化实际,中化国际化经营程度总体较高,财务管理和资本运作具有优势。这是中化差异化战略的体现。

此外,中化一直在进军新能源业务,为未来石油公司能源转型未雨绸缪。当前,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成本快速降低,已经具备和煤炭、天然气发电相抗衡的能力。绿色低碳成为全球趋势,能源升级不可避免,石油公司都在实施一定程度上的转型。2016年年末,中化将中化石油更名为中化能源,意图提供包括油气在内的更为广阔的能源,成为一家综合能源供应商。除此之外,中化也在积极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和传统的石油行业深度融合。目前,中化已率先建立能源互联网体系,尝试在成品油出口业务中引入区块链技术。由此可见,借着中化此前的努力,新中化上游业务的深度调整会持续推进。

深度整合具有引领作用

能源领域的整合,加上上游业务的深度调整,合并后的新中化能源业务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总体上并不会对当前国内的油气格局产生多大的影响。新中化油气业务在规模上仍和“三桶油”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三桶油”本身也在积极推动改革,通过机制改革和下属板块的重组整合,提高企业的治理能力、运行效率,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由此,这种差距不会缩小。

尽管在规模上差距难以弥补,中化能源业务的调整和转型尤其是上游业务的调整有着其鲜明特色。油气印迹逐渐淡漠、综合能源色彩渐次加厚;资产经营比重减小,资本投资占据主导;数字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和行业传统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公司从传统企业向时代气息的新型能源公司升级。

相对其他石油公司,新中化在上游业务的调整和改革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全球能源积极转型的背景下可以看作具有引领作用,值得其他公司借鉴。而新中化将最能适应形势变化的石油公司,在未来能源格局的调整中取得先机。

猜你喜欢

化工油气石油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石油石化展会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奇妙的石油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