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蜗牛的家”
——园艺疗法应用于打工子弟关护课堂的案例

2018-10-09

现代园艺 2018年18期
关键词:组内园艺蜗牛

薛 琳 谷 强

(北京市园林学校,北京 102488)

1 园艺疗法概述

古今中外人们对自然的赞颂数不胜数,然而人们逐步了解自然的治疗力量,并加以验证与应用是近几十年才渐渐兴起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自然经验对人类健康有益,以至园艺疗法发展迅速。

1.1 园艺疗法定义

美国园艺疗法协会(AHTA)将园艺疗法定义为∶园艺疗法是对于有必要在其身体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社会、教育、心理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方法[1]。广义地讲,园艺疗法是利用植物或围绕植物开展各项活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精神焕发的一种措施,是一种辅助疗法。其治疗对象除了精神病患者、智力低能者、残疾人、高龄老人、特殊儿童、滥用药物者、犯罪者以及社会弱者等外,还对健康与亚健康人群具有身心保健,改善生活品质,提升幸福指数的效果。

随着研究外延的丰富以及适用对象的扩展,园艺疗法凸显出边缘与交叉[2]的学科特点,集植物学、心理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医学、药学、传染病学、景观设计学、生态学、哲学、人类学、生物进化学、公共教育学、社会福利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

1.2 园艺疗法的作用

1.2.1 大量研究都证明了园艺疗法在生理、情绪、认知、社交等方面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美国堪萨斯州州立大学所设置的国立心理健康机构,定义园艺治疗是“治疗师与病人之间分享对植物的经验,其互动所创造出来的环境有助于调解病人的官能障碍”。

1.2.2 人与植物的关系是园艺疗法功效的重要依托。在不断量化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证实了植物通过视觉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植物通过听觉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植物通过嗅觉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植物对视觉和情绪的影响;植物的观赏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消除焦躁情绪;植物的观赏有助于培养忍耐能力。

1.2.3 园艺疗法中还包含人与人的交往。很多时候园艺操作活动以团体辅导形式开展,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分享与交流、陪伴与认可会给参与者带来一定的归属感,提升自尊水平,感悟自我价值。

1.2.4 联想景物与联想生命也是园艺疗法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勒维斯提出“一想到庭园和园艺,我们就能清楚地意识到二种景象。一种是物质庭园;另一种是精神庭园,即非物质的庭园,不经意间发生在无意识范围内的庭园,两者通过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此外,在养护植物过程中,由植物生命史联想人类的诞生、发展、繁衍与衰亡,可以引发养护者内心对生命认识的顿悟。

1.3 园艺疗法的应用趋势

园艺疗法的科学研究逐步探索着园艺治疗的标准化方法与程序,同时,为园艺疗法普及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单纯从“疗法”[3]一词看,大多数人首先想到“治疗”是针对“非健康人群”进行“治疗”。但是在不断扩展外延的探索发展中,园艺疗法早已不局限于这种概念。它是通过投身自然、接触园艺,乃至联想植物景物,以缓解自身压力,促进内分泌系统正常循环,增加自身免疫力的一种方式。其既强调参与者的体验,园艺活动过程和园艺本身的意义,又强调自然环境之下的内外和谐,是通过与自然“对话”的日常交流,最终营造使人恢复健康、追求健康、享受健康的生活。

2 团体辅导概述

园艺活动可操作性大,园艺疗法多以团体活动形式呈现。这种园艺疗法活动的心理疗效与团体心理治疗的疗效因子有着颇多共同点。然而由于服务对象广泛、团体构成多样,园艺疗法活动有别于团体心理治疗,尤其是当团体成员不是那些非正常人群,而是正常或在某些方面有待完善的人群时。园艺疗法活动更接近于团体心理辅导[4]的应用,其目的不是治疗,而是以改善、适应、促进成长为主。

2.1 团体辅导定义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咨询、集体咨询、群体咨询、小组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5]。

2.2 团体辅导的组织形式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以小组(20人以内)[6]进行辅导和活动。小组氛围安全,成员相互信任、互相接纳。活动过程中成员表露自我、分享感受、分享看法、共同面对、共同探讨,促进彼此的自我觉察、激发自我成长与发展,进而学习如何与人建立融洽关系、如何坦诚愉快的与人交往。

小组领导者在活动中把控团体,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基础,掌握相关辅导技术。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恰当引导感觉与情绪的表达、处理,可以合理运用团体动力给与小组成员支持。当小组具有预防心理障碍、侧重治疗的功能时,需要领导者接受专业训练。

团体动力是团体心理辅导运用的核心内容。简要地说,团体中,只要有其他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这种团体影响作用即团体动力,研究它的理论称为团体动力学,又叫群体动力学[7],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创立。与团体心理辅导关系密切的是团体动力学理论中的群体气氛和群体凝聚力。

根据团体辅导时间的跨度,团体辅导划分为短程团体辅导和长程辅导。结合不同的应用主题,团体辅导可以运用于德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8]、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新生适应性培养课堂等。当团体辅导结合课程形式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即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共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常用到的辅导方法包括∶游戏辅导、团体讨论、角色扮演。

2.3 以园艺疗法主题结合团体辅导的优势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需要制定主题用以明确活动目标,指导团体活动方向。有时主题并不符合所有团体成员兴趣,过于直接敏感的主题还会触及参与者防御机制引起阻抗[9]。在园艺治疗团体中以园艺活动为媒介,淡化心理辅导主题,巧妙应对参与者的防御。同时,园艺媒介使团体拥有良好的团体动力基础,人类亲近自然的情感优势,增加了群体凝聚力,绿色植物与自然元素营造了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另外,园艺活动的丰富多彩,容易引起参与者的好奇心,增加成员的参与主动性,保持良好的团体黏性。重要的是园艺活动中贯穿着丰富的五感刺激,具有心理疗愈效果。

3 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概述

3.1 “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基本内涵

“项目主题式”[10]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推进,借鉴国外成功职业教育模式经验,结合国内职业特点与文化背景应运而生的一套课程与教学模式理论体系。简单来讲,“项目主题式”是基于工作过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载体、主题工作任务,为单位组织与实施课程的新型课程模式[11]。其教学模式是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经典事件、代表性问题等,利用已构建的模型,结合实际岗位需求进行情景设计,以课堂参与者为主导,分析探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方法的完整模式。

3.2 “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项目主题式”课程对象明确,目标清晰,课堂效率高。“项目主题式”课程基于职业发展与岗位实践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构建相关职业情境,课程目标依托主题设计,课堂流程围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开展系列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明确课程对象、目标和职业方向,有效限定了课堂行为,提升课堂效率。“项目主题式”课程注重课堂沟通。让教学不仅仅是构建模型、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和教学对象沟通的过程。其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引出主题,课堂参与者围绕主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与学双方在场景中不断进行沟通交流,教师掌控方向,课堂参与者体验、探讨并解决问题,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仅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了社会交往。

“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精选案例、事件、问题等基础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教学设计中,对于课程对象的背景分析,课程细化目标圈定都对主题选择有指导意义,甚至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议决定。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局限,在教学时空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3 项目主题式课程理论与园艺疗法应用课堂的结合

教育领城中的“项目”[12]是师生双方所共同从事的有特定内容和目的意义的工作。其涵盖几个重要含义∶过程完整、师生合作、课堂内容集约化结构化、情景演绎、载体作用。园艺疗法的应用恰好融合了“项目”的课堂理念。园艺疗法应用课堂中的“园艺活动”正是讲师与参与者共同从事的工作,具有专业性内容,同时实现心理调控和专业技能指导目标。

课程过程由2条主线贯穿∶一是讲师活动由“对象分析、目标细化、技术选择、课堂实施、状态采集、后期评估”等基本环节构成。二是参与者课堂活动由“专业体验、发现问题、探讨解决、实施解决、取得成果、总结分享”等基本环节构成。2条线索并行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1)园艺疗法中的活动需要讲师、小组教师和参与者共同合作完成,尤其是基于心理调控的目标要求,小组教师要体现部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任务。

(2)园艺疗法中的活动包含特定集约化、结构化的内容。这些活动外延广泛,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园艺活动,还包括生态背景下的活动、植物主题活动、生态文化活动等。

(3)园艺疗法应用于课堂具备了教学情景化的特点,是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4)园艺疗法活动在课堂实施中起到了良好的载体作用,让参与者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心理调控的重要意义,同时,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有效融入生活。

“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中的“主题”是指具体工作任务中所包含相同或接近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情感或时空位置顺序等共同属性。为了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工作任务中会有许多相对重要的,处于主导地位的属性。课程设计需要通过这些属性彰显与表征,有效实现设计意图。

“主题任务”是课堂实施的核心,没有主题的工作任务是不存在的。在园艺疗法应用课堂中,对于主题的探究要打破学科限制,发挥融合型思维,探究专业活动背后的心理学指导意义。例如,收集树叶,这是一个筛选拥有的活动,可以引导其内在“选择”的含义;繁育土豆,这是一个繁殖生命的活动,可以引导其内在“延续”的含义。同时,“主题任务”的核心表现是可变的,一个具体任务中主题的核心因素有可能在另外的任务中属于非核心因素。例如,收集虫嗑的树叶,可以引导其内在“接纳”的含义;反季节繁育,可以引导其内在“适应”的含义。因此,说主题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才是绝对的。

主题任务核心因素的表现需要依托任务结构的逻辑性,需要通过任务内在的实质性联系,以逐步强化主题核心。在园艺疗法应用课堂中,主题任务核心应基于对课堂对象的深入剖析,选择恰当的课堂线索贯穿具体任务,以实现主题目标。例如,在“蜗牛的家”课程设计中,以营造”蜗牛的家”为线索贯穿结识、设计、施工、装饰、互动多个任务,最终引导“归属”的内在含义。

4 “蜗牛的家”课程设计前期准备

4.1 基本信息

(1)课程对象∶打工子弟30人(年龄7~13岁)。(2)课程时间∶1d(9∶00~16∶30)。(3)课程场所∶多媒体教室。(4)课程教师∶教师团队8人,包括主讲教师、专业讲师、小组教师。

4.2 城市打工子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持续至今,其第2代移民即流动儿童问题已经浮出水面[13]。打工子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他们的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日益引起广泛重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心理健康角度来看,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检出率颇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儿童。在许多因子,诸如∶强迫症状、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上明显高于城市儿童,特别是在适应不良和情绪不稳定因子上,与城市儿童差异显著[14]。

结合具体的心理状况表现,从环境适应方面看,打工子弟在自然生活方面适应反映良好,而在心理上反映出明显不适应,缺乏心理归属感。从人际交往方面看,打工子弟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且具有封闭性,导致同伴群体没有成为情绪表达的主要对象。从能力方面看,他们不善于正常地表现自己。学习中,学习兴趣普遍很高,学习期望与现实学习环境状况之间存在矛盾,改变现状的学习动机强烈。从个人职业期望方面看,趋向社会主导行业的正式职业,期望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愿望强烈。从自我评价方面看,他们的自我评价偏低,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过多地注意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则缺乏了解与自信[15]。

5 课程方案设计思路

“蜗牛的家”是针对在京打工子弟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辅导课程,是一个以园艺体验为课堂线索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以疏解离乡压力、释放积压情绪、补偿陪伴缺失、引导家庭功能[17]认知,促进内心情感表达为目标的园艺疗法课堂应用项目。结合课堂对象的心理学分析,课程侧重心理弹性[18]建设,落脚在陪伴[19]、成长[20]、归属感[21]的顿悟[22]引导,同时,融合园艺的职业体验[23]及相关动植物科普知识。

5.1 课程设计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通过连贯具体[24]的园艺活动带领孩子建造“蜗牛的家”,配合活动日志引导孩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体会家庭功能,感悟“家”的情感含义。

5.2 课堂呈现突出教育的游戏性[25]

以集体讲授、个体操作、小组陪伴和团体分享多种形式,维持课堂自由与限制的适当张力。运用园艺流程化的职业体验,在“做中学”[26],完成实践操作目标,在个别环节链接科普讲授实现知识目标。

5.3 课堂交流中鼓励孩子运用语言[27]、文字、绘画[28]多种方式表达

真诚倾听孩子的内心故事,帮助其缓解压力释放情绪。

5.4 课堂扩展引导持续活动

结合长期栽培管理,增加责任意识,提升行动力,进而瞄定孩子心中的美好愿景。

5.5 课程方案融合心理治疗技术

课程以园艺治疗理论为设计主线,利用植物进行相关的园艺活动[29],活动过程注重感官体验和认知锻炼,课堂引导与教学资料设计融合运用团体治疗[30]、叙事治疗[31]、绘画治疗[32]、音乐治疗[33]、催眠治疗[34]的相关心理治疗技术。

5.6 课程方案标准化,进行课堂的脚本设计

统合课程材料准备、课堂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小组引导活动、学生活动进行课堂脚本设计,将课堂分配标准化。同时,根据主讲教师、专业教师、小组教师、课堂志愿者的详细分工与流程衔接编制教师串稿,辅助教师课堂把控。结合具体课堂内容设计活动日志,引导学生的课堂参与。

6 课程资料

6.1 课堂脚本

课堂脚本是课程主题活动开展的指导,明确具体课程内容、活动流程及主讲老师与小组老师的工作衔接。

6.1.1 课堂基本形式。“蜗牛的家”以整体课堂主导结合小组深入的方式开展。30名学生分6组,6个小组分别有1名小组教师入组带领活动,整体课堂由1名主讲教师贯穿全场,2名专业教师负责专业讲授,2名志愿者协助活动材料发放。

6.1.2 课程内容。课程由6个阶段组成,按照连贯故事情节展开。依次为∶初次见面、给它一个家、设计新家、建造新家、装饰新家、分享喜悦。

6.1.3 课程流程。(1)初次见面。主讲∶组织小朋友抽号分组。小组老师∶配合组织小朋友抽号、分组坐下。教师团队自我介绍∶每位老师给自己起一个“名字”,根据提前安排小组教师编号进入小组。小组老师∶组织组内进行自我介绍,进行前测(活动记录A)。根据活动记录进行组内分享,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整体分享发言。主讲∶组织整体分享、引入神秘朋友。小组老师∶配合主讲将蜗牛带到组中。小组老师∶组织组内成员领养蜗牛(每人一只)、起名字、互动。完成活动记录B之中的问题“你的蜗牛叫什么?你是怎样想到为它取这个名字呐?”主讲∶组织整体分享蜗牛的名字,引导大家为自己的蜗牛做标记。小组老师∶配合组织组内成员做标记,放入小组的容器中。志愿者∶准备种植器皿。

(2)给它一个家。主讲老师∶组织整体课堂听歌《蜗牛的家》进行冥想。小组老师∶组织组内讨论,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言讨论∶“你认为家是什么样子的?蜗牛需要家吗?需要一个怎样的家?你愿意给它一个家吗?”完成活动记录B之中的问题∶“你认为家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愿意为蜗牛建造一个家呐?”主讲老师∶整体课堂引导“那让我们一起动手给蜗牛造一个家吧。”小组老师∶发种植器皿、组织成员绘制门牌。组织组内分享,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整体课堂分享发言。主讲老师∶组织整体课堂展示和分享。志愿者∶准备植物样例。

(3)设计新家。主讲老师∶进行整体课堂的思考引导∶“我们已经决定要为蜗牛建造一个家,我们该如何将想法变成行动呐?”小组老师∶带领组内讨论,我们一起造一个甚么样的家?(目标)我们需要哪些材料?(资源)我们需要作甚么?(行动)。完成活动记录B之中的问题∶“你计划为蜗牛建造一个怎样的家?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做什么?”

专业老师∶讲解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带领简易的设计图绘制∶根据容器绘制平面图形、量尺寸并在图上标注,划分种植区域(2个区域),对不同区域进行填涂、绘制植物。小组老师∶带领组内进行设计图绘制,每组选出整体课堂分享代表。主讲老师∶组织整体课堂设计图展示和分享。志愿者∶准备种植基质、废旧报纸。

(4)建造新家。专业老师∶整体课堂带领,根据设计图进行容器空间的分隔,讲解基质配置注意事项。小组老师∶带领组内动手操作。专业老师∶整体课堂带领,配置第1种种植基质,比例为草炭∶珍珠岩3∶1。小组老师∶带领组内动手配置第1种基质,按照设计图放入容器。专业老师∶整体课堂带领,配置第2种基质,比例为草炭∶珍珠岩∶蛭石6∶2∶1。小组老师∶带领组内动手配置第2种基质,放入容器,用纸条标记不同基质,清洁桌面。整体午餐午休。

(5)装饰新家。专业老师∶整体课堂带领,讲解蜗牛相关知识。志愿者∶准备植物材料。小组教师∶发放植物材料,带领组内成员选择植物。专业老师∶整体课堂带领,讲解种植的方法。按照设计图在不同的区域种植植物。小组教师∶带领组内成员完成植物种植。专业老师∶整体课堂带领,讲解覆土,盆栽美化、浇水知识。主讲老师∶整体课堂带领,引导课堂思考∶“如何将新家装饰的更美丽?”小组教师∶带领组员清洁桌面、擦拭盆栽器皿、整理表层土壤,用喷壶制造潮湿环境,用绘画、贴纸等各种方法美化器皿。志愿者∶现场材料清理。

(6)分享喜悦。主讲老师∶整体课堂带领,将自己的蜗牛请入完成的“家园”作品之中吧。小组教师∶组织组内成员找到自己的蜗牛并放入已经建好的家中。组内分享,完成活动记录C,每组推选1人在整体课堂分享蜗牛的故事。分享提纲∶“你觉得蜗牛对这个新家满意吗?你觉得蜗牛会用怎样的词语形容这个新家呐?你觉得蜗牛在这个新家中会有怎样的故事呢?如果把“蜗牛的家”当作一份礼物,你最希望送给谁?为什么?”主讲老师∶整体课堂带领,分享蜗牛的故事。深入引导∶“你觉得未来照顾“蜗牛的家”会遇到那些困难呐?你会怎么做?可以说说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呐?”小组老师∶组织组员完成完成活动记录C。主讲老师∶整体课堂带领,总结回顾全天的课堂内容,带领全体一起演唱歌曲《蜗牛》。教师团队∶集体告别课堂。

6.2 教师课程串稿

课程 材料 时间 主讲 小组教师 记录5 组织小朋友抽号码分组 配合组织小朋友抽号、分组坐下。初次相识按组摆放桌椅、每组摆放活动记录、彩笔、签字笔、白纸、胶水剪刀等。准备蜗牛。5 团队自我介绍(每位老师给自己起一个“名字”) 提前安排小组老师的编号,按照编号进入小组。10 组织组内进行自我介绍。根据记录表内容进行分享,每组选出一人进行全体分享发言。 前测(活动记录A)10 全班分享家乡、对活动的期待、引入神秘朋友 配合主讲老师将蜗牛带入组中。10 组织成员领养蜗牛(每人1只)、起名字、互动 完成活动记录B“你的蜗牛叫什么?你是怎样想到为它取这个名字呐?”5 分享蜗牛的名字,引导大家为蜗牛做标记 配合组织成员做标记,放回小组的容器中。5 《蜗牛的家》听歌冥想15 组织组内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言讨论∶你认为家是什么样子的?蜗牛需要家吗?需要一个怎样给它一个家 准备器皿 的家?你愿意给它一个家吗?发种植器皿、组织成员绘制门牌、装饰在器皿上(名字加画像)10 各组代表展示门牌课程 材料 时间 主讲 小组教师 记录完成活动记录B“你认为家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愿意为蜗牛建造一个家呐?”15 各组代表分享。让我们一起动手给蜗牛造一个家吧。10我们已经决定要为蜗牛建造一个家,我们该如何将想法变成行动呐?带领组内讨论,我们一起造一个什么样的家?(目标)我们需要哪些材料?(资源)我们需要作甚么?(行动)进行活动记录B你计划为蜗牛建造一个怎样的家?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做什么?设计新家 准备植物样例10讲解设计图的绘制(专业老师)根据容器绘制平面图形、量尺寸标注在图上、划分区域(两个区域)、对不同区域进行线条填涂、绘制植物(注意不同植物在不同的区域里)15 带领组内进行设计图绘制(每组选出进行全体分享发言)10 全班展示

建造新家 准备基质、铺面铲5 带领分隔容器注意基质配置总量为器皿容量的2/3 5组内动手操作分隔容器。5第1种基质 草炭∶珍珠岩3∶1 10组内动手配置第1种基质,放入容器。5 第2种基质 草炭∶珍珠岩∶蛭石6∶2∶1组内动手配置第2种基质,放入容器;用纸条标记不同基质;清洁桌面。课程 材料 时间 主讲 小组教师 记录15装饰新家 准备植物15 深入了解一下我们的蜗牛。讲解、提问5带领组内成员分配好植物,每种每人一株。3 按照不同的区域将植物分成两堆。讲解种植的方法。10带领组内成员按照不同的区域完成植物种植。2 覆土美化、喷水、动手将新家装饰的更美丽。10带领组员清洁桌面、盆栽周边,擦净器皿等。整理表层土壤,用喷壶制造潮湿环境。用绘画、贴纸等各种方法美化器皿。5 完成“家园”作品,将自己的蜗牛请入家中吧 组织组内成员找到自己的蜗牛并放入已经建好的家中分享喜悦 准备蜗牛、背景音乐15组织大家进行组内分享,你觉得蜗牛对这个新家满意吗?你觉得蜗牛会用怎样的词语形容这个新家呐?你觉得蜗牛在这个新家中会有怎样的故事呐?如果把“蜗牛的家”当作一份礼物,你最希望送给谁?为什么?每组推选一人分享蜗牛的故事。完成活动记录C 10 全班分享蜗牛的故事10全班分享,你觉得未来照顾“蜗牛的家”会遇到那些困难呐?你会怎么做?可以说说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呐?组织组员完成完成活动记录C 完成活动记录C 5总结回顾、合唱《蜗牛》

详细内容(见表1)。

6.3 课堂活动日志设计

“蜗牛的家”活动记录(详见图1)。

7 课堂活动效果

7.1 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一天的课程,孩子们了解了盆栽种植的基本流程、学习了植物、动物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了种植基质配置的方法和多肉植物种植的方法。

7.2 身体生理的锻炼

本课程的主题活动属于作业活动,主要是上肢的锻炼与协作,活动的强度中等偏弱。植物种植环节以手指的精细运动为主,突出了灵活性柔韧性的锻炼

7.3 心理调控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堂气氛可以充分体会到孩子们情感的变化。一天的课程中孩子们逐渐开放自我,主动分享,渐入佳境。有一个孩子课程之初羞于组内交流,在小组老师的引导下,课程后期主动站上了整体课堂分享自己的故事。在课程最后的环节,当每个孩子捧着心爱的作品高声合唱“……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那一幕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动容。

在课堂活动日志中,孩子们记录了自己兴奋、快乐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在活动尾声的绘画填色中,很多孩子都选用相较活动之初更加明亮鲜艳的的颜色,通过对比可以明显体会到孩子们内心的变化,情绪的释放以及满意度的提升(见图2)。同时,通过孩子们活动日志的填写内容可以清晰看到孩子们对家的理解正逐步深刻,对现实的接纳、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增强(见图3)。

图2 课堂日志填色对比(2年级)

图3 课堂日志填写情况(3年级)

8 结语

“蜗牛的家”呈现了园艺疗法应用的融合型体验式的课程模式。在探讨园艺疗法课堂应用模式上,结合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提出项目化理念。在课堂呈现中以体验方式为主,结合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尝试了课程脚本式的开发。案例融合打工子弟心理关护和职业体验的课程内容,将园艺疗法理念应用于培训课堂,配合课堂日志呈现课堂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完成了课程目标。希望借此案例启发,以推动融合型体验式培训课程模式完善,推动园艺治疗应用课程的广泛开发。

猜你喜欢

组内园艺蜗牛
成都好特园艺有限公司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园艺奇葩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园艺
蜗牛说
小蜗牛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蜗牛(共3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