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影发展新机遇新挑战新对策—访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
2018-10-09吕红娟
_吕红娟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在今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国家电影局正式成立。在国家日益追求精简机构的趋势下,此次机构改革将电影局单独设立,有何深意?
童刚:今年3月,根据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署,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对外加挂国家电影局牌子。国家电影局的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电影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改革阶段。这是加强党对电影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更好发挥电影在宣传思想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有利于继续发展和繁荣中国电影,不断推动电影产业进步和事业发展。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您刚才谈到,成立国家电影局一个重要意图是,更好发挥电影在宣传思想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电影的作用特殊在哪?为何重要?
童刚:电影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宣传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部好电影对观影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可能会延续其一生,而这种作用的发生是潜移默化的,让人易于接受,印象深刻。二是观影娱乐真实直观,感同身受。电影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产物,借助于现代电影技术,影片内容丰富多彩,制作展现美轮美奂,为观众营造出直观明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这也是在各种文化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的今天,电影依旧能够保持魅力、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三是社会传播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电影本身就有易于传播的特点,加上近十年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平台选择观影,国内的观影群体日益庞大。一部热映影片反映的故事情节,很容易通过观众群体的评论和传播成为社会的热点内容,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聚焦效应”。
电影既有商品属性,更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电影这门艺术能够展现给人各种非常真实的生活体验,其展示的道理,比书本更直观,比生活更精炼。好的电影不仅能让人充分享受文艺的快乐,还能让观众开阔眼界,深入思考,心存善良,热爱生命,积极向上,永不放弃追求理想。国家电影局的成立,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电影工作的重视,凸显了电影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据媒体报道,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达202.18亿元人民币,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这也是多年来全球电影市场冠军第一次由北美以外的地区摘得。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请您谈谈我国电影发展40年来取得的成绩。
童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经历了繁荣、低谷以及重新启航高速发展的几个阶段。1978年到1992年左右,这段时期是新中国电影的辉煌时期,电影业以国家统购包销的计划经济为主,创造了超过百亿的观众人次,50多万从业人员(含农村30万放映员),18万块电影银幕(含农村15万块)。当时电影的影响很大,是人民群众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现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几乎都说自己是看着电影长大的。1993年到2002年是中国电影相对萧条的时期,电影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0部左右,电影单位纷纷关张,电影队伍迅速流失。2002年全国城市院线仅2000块银幕,农村放映队不足10000个。这段时期电影被电视等新兴娱乐方式分流了观众,同时也受到美国电影的巨大冲击,很多国家电影业都处于低谷。2003年以后的十几年是中国电影快速回升、高速发展的阶段,电影票房从10亿到2017年560亿,预计今年超过600亿,15年来平均增速超过30%。电影故事片从100部到2017年798部,预计今年将超过850部。城市院线银幕从2000块到2017年50776块,预计今年超过55000块。市场规模已成为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努力缩小与电影发达国家的距离。40年来,电影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影片,赢得了观众,也赢得了口碑。这些作品中既有发挥本土优势、走差异化路线的中小制作影片,也包括彰显工业实力、强化技术攻关的“中国式大片”,在追求弘扬主流价值的同时注重与当代观众形成更为紧密的情感共鸣,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也正是因为这些电影精品佳作,使得中国电影繁荣发展成为可能,与电影发达国家的距离也不断缩小。
二是确立清晰市场规则,建立完善电影产业链,积极拓展电影市场规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电影市场规则建立始于本世纪初的院线制改革,由此逐步确立了新的市场格局。在数字化、产业化的驱动下,随着准入门槛的降低,大量社会资本积极涌入,分布至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电影业的软硬件基础有了长足的进步,产业链得到明显完善。2003年以后,数字化发行放映网络快速发展,影院银幕数不断增长,极大地带动了人们的观影热情,不断增长的观众在短短几年内造就了世界第二的市场规模。
三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国影视走出国门,努力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中国电影已经打破了过去那种只能依赖一些国际电影节和电影展来宣传的模式,开始逐步地进军国外的主流电影市场,这些影片已经能够在海外市场甚至是欧美市场也占据一席之地。我们的海外票房收入从2002年的不足5亿到2017年40多亿,这个数字或许微不足道,但是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中国电影已逐步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品牌和重要载体,漂洋过海向世界传播,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四是创建并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努力改善广大农民观众看电影的条件。为了保障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的农民能看到电影,国家组织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每年全国放映大约700万场电影。每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拿出15亿左右的资金来扶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项目实施的总体思路是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全世界只有中国政府如此重视广大农民看电影的问题,这在培育电影观众的同时推进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落地。
五是直面进口影片的激烈竞争,为国产电影生存和发展赢取了更大空间。电影领域的国际竞争极其残酷,好莱坞影片横扫全球,几乎摧毁了大多数国家的本土电影。尽管面临进口影片的冲击,但我们积极应对,直面竞争,国外影片并没有把国产电影打垮,反而刺激了国产影片提高质量和水平,在市场竞争中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多年来一直保持了国产电影的优势市场份额。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大而不强”是当前对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的普遍认识。近年来,外国电影被不断引进,很多电影成为票房大头,无论是对市场的占有还是价值观输出方面,都表现出较强优势。相比那些电影强国,我们有哪些差距?外国影片和外资影院的相继进入,对我国电影市场是否会形成冲击?总的来说,我国电影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童刚:客观地说,我们与美国等电影强国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处于学习、追赶的过程。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电影还需要继续建构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尽管中国电影这些年进步很大,但我们目前还是处于快速而粗放的发展阶段。产业链条不够长,行业缺少集中度,市场格局不稳定,一些行业法规有待确立和严格执行。电影市场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各产业环节发展不均衡,电影成本回收途径单一,庞大的衍生品市场开发不够。电影整体艺术质量和工艺标准不稳定,市场风险难以规避和控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品牌。
二是中国电影全球竞争力不足。近年来,美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上的影响逐渐增大,出口额超过130亿美元,美国电影票房占了全球票房的2/3。好莱坞影片受到全世界舆论和电影爱好者关注,在全球具有难以比肩的竞争力。中国影片的市场主要局限在国内,更准确地说是在内地,难以进入全球主流电影发行放映渠道,在全球市场上没有形成真正可持续的影响力,这与电影成为国际性文化产品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三是国产电影创作的科技含量与人才储备较为欠缺。与国外影片特别是美国好莱坞影片相比,国产电影在科技制作能力、高新科技应用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从成本投入、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等各方面,也需要学习和追赶。对电影工业基础性人才的培养投入不足,导演、编剧、技术等类型人才匮乏。尤其缺少既是艺术大家又是技术专家的复合型创作人才,在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外国影片和外资影院的进入,不必太过担心。2012年中美签订电影备忘录,增加进口电影数量后,并没有出现很多人担心的国产电影被横扫的局面。相反,通过竞争,国产电影还提高了制作水平,赢得了更多国内观众的认可,国产影片也始终占据着市场的优势份额。事实上,每年世界上好一些的、有竞争力的影片,目前基本上都已经引进到国内放映,多一点外国影片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国内的影院建设已经非常成熟,影院的管理水平也并不差,所以外资影院进来,也未必就有优势。
现阶段,中国电影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制约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必须有一个成熟、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作支撑,产业化目标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熟练运用市场运作规则、模式,实施产业化管理,投融资、制片、发行、院线分工合作,责权利明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展均衡,并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以利于电影生产与营销的可持续发展。成熟电影工业体系要求通过收购、整合、投资等策略实现市场适度集中,改变现在“小、散、多”的市场主体格局,促进市场的规范化运行。这些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
二是各地电影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制片业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很多地区都还是空白。城乡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明显,电影消费场所条件差距很大,即使经济水平等条件差别不大的地区,电影市场也有较大差异。比如:2017年票房广东80亿,山东23亿,北京34亿,天津8亿。这样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市场割裂开来,制约整体发展水平。
三是市场规则不健全,影响电影产业做大做强。在电影发达国家,市场格局基本稳定,法律法规相对完善,企业经营行为规范有序。而国内市场规则还有待完善,企业“偷漏瞒报票房”等不守法、不诚信行为经常出现,导致市场不健康运行。同时,对于电影院选址,电影分账比例、排片档期、网络售票、影片宣传、演员薪酬等问题缺乏行业协调机制,容易出现恶性竞争,影响电影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有高原,缺高峰,精品佳作偏少依然是中国电影的主要矛盾。目前,我们的电影年产量稳定在700多部,影片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制作粗糙、质量不高的中小成本影片很难在市场上得到回报。部分影片虽然也上映了,但票房和口碑都不好。真正被观众认可和接受的数量十分有限。电影创作中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依然没有有效解决,国产电影整体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五是国际竞争力不足,国际传播渠道不畅,延后了中国电影通向电影强国的时间。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全球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我们的电影创作理念与国际电影的主流形态还存在差距,如何确立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故事的世界性表达,拍“全球电影”,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还在摸索之中,并没有根本性的提升。尽管在电影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国际传播渠道依然单一,短期内难以有质的提升。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在全球电影产业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中国电影应该怎样走出去?
童刚: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需要真正把电影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在继续办好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着力在商业推广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打造知名品牌国际节展。继续办好上海、北京、丝绸之路三个在国内举办的国际电影节,支持各电影节活动主办方与国内外片商建立务实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办好有一定影响的中外电影节,要从资金、片源、政策、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充足保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下大力气提高节展的品牌含量。鼓励各地充分运用好单一国别电影交流审批权限这一政策,做好相关的对等交流工作。
第二,加强商业推广。积极推动电影合拍合作,鼓励电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加强内容创作,打破国产电影习惯于内循环和自循环的狭隘格局。积极吸纳各方力量,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版权代理合作、渠道疏通、宣传推广方面的协调,扩大海外华人社区的放映规模,力争尽快初步实现覆盖东南亚及北美、澳大利亚部分重点城市的华人社区,并在“十三五”期间逐步扩展至欧洲、南美,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探索出一条符合国际电影市场规律、由点及面、逐步扩大、富有实效的突破之路。
第三,推动更多人才和作品走向国际。加大与知名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等专业平台的合作力度,如柏林、戛纳、威尼斯、多伦多等重要电影节和美国、香港等重要电影市场,深入研究并掌握其运行规则,精心设计中国专题活动,有针对性地推广中国影片。特别注重在国内各类青年电影扶持计划中,及时发现和推荐人才与项目,为其提供服务与保障,积极探索国内计划与国外节展市场的直通对接方式。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电影应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主旋律电影的主要功能是及时传递和塑造国家意识形态。随着电影产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大众不再是“受教化的对象”或“被娱乐的对象”。这对电影创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我国电影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
童刚:电影是观众“用脚投票”的文艺产品,只有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才能传播主流价值观,从而实现文化影响力。因此在创作上,我们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面向人民、面向市场。要把观众满意不满意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绝不能将电影创作简单看成是创作人员自我意识的宣泄。影片不要过于高大全或是浮于表面而失去真实感,将主流价值恰到好处地融入故事其中,要把观众作为我们服务的真正对象,让电影集聚正能量,提高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传达力。
当前,要加快提升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水平。有很多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在电影中表现得不够,像对食品安全、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和弱势群体等问题进行关注的影片还比较少。这些社会热点并不是创作的禁区,只是目前还没有太多的剧本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正面的、富有建设性的、具有艺术升华意义的表现,这样的影片才是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作品,既能引起社会关注,还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这也是电影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我国电影产业正处在发展期,面临着哪些发展机遇?您对未来我国电影发展有何期待?
童刚: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机遇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全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关心电影工作,对电影有过很多批示和指导。在今年的机构改革中成立国家电影局,由中宣部直接领导电影事业,这也是对电影工作的重视和加强。为了鼓励和扶持电影,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制定本地区鼓励电影发展的优惠政策。2016年,全国人大发布《电影促进法》,从立法方面保障电影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在税收优惠、保留专项资金等方面也对电影大力扶持。
二是国际社会空前关注,国内各界投资踊跃。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空前关注中国电影,为了迎合中国观众的需求,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在制片上有意加入中国元素,国外电影公司也积极寻求与中方合作,在各种场合加强与中国电影人的沟通和交流。国内机构对投资电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涌入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很多城市鼓励投资电影业,争相申请承办电影节展活动。
三是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媒体融合推动发展。现代电影是艺术与科技、工业体系结合的产物。近些年来,中国电影好看了,除了故事的精彩程度外,制片公司敢于加大投入,让创作人员的想象力通过技术变成现实也是功不可没。媒体融合在制作、营销、发行和放映等各个方面影响着电影业的面貌。电影深度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CG技术、生态系统相互融合,形成更加互联网化、更加智能化、更加全媒体化的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新的行业和市场规则的建立,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全球竞争,培养人才,培养品牌,生产出达到国际标准的电影产品。高科技和媒体融合对电影的介入,很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弯道超车的重要动因,分享、共享、集约、整合、精准等优势有可能帮助中国电影走在建基于传统工业的好莱坞前面。
四是国家经济持续走强,电影行业信心倍增。国家强则电影强,国运兴则电影兴。电影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强,这将是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时期,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电影将继续行驶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虽然目前中国电影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前景值得我们期待。我认为,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最终将突破1500亿人民币,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中心。那时候,每个中国人平均每年消费100元左右,平均看2~3次电影。我期待在10年左右,我们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