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云计算的三级火箭效应
2018-10-08陈喜伦
陈喜伦
2018年2月,EasyStack(易捷行云)度过了4岁生日,开始迈向公司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个承上启下之年,我们在5月15日宣布完成由多家人民币基金投资的3亿元C+轮融资,并将在2018年内完成VIE架构拆除,计划未来在国内上市。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公司的下一个五年。当四年多以前EasyStack的创始团队离开“百年老店”IBM开始创业时,我们就期望,借助于开源云计算起航,打造一家百年企业,一家世界级的企业。因此,在下一个五年规划当中,我们的目标是—做以开源生态为基础的世界级的云计算企业。
EasyStack的企业云三级火箭理论
展望未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首先,就要突破引力的束缚,这就需要三级火箭助推联动。互联网有三级火箭模型,企业云计算领域同样存在三级火箭模型。如何突破基础软件领域全球巨头40年来构架的壁垒,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商业上的创新,三级助推。
左边是互联网三级火箭:头部流量—商业化场景—商业闭环。这是从高频到低频,实现从免费到变现的过程,其中,二级火箭是生死关,这需要从大量免费用户中找到价值用户,并沉淀出商业场景。右边是企业云三级火箭:开源云大势—产品化突围—生态杠杆。在软件吞噬世界、开源吞噬软件的大趋势下,在这个云计算颠覆传统架构的全新世界里,首先要借助開源把握大趋势、建立品牌。二级火箭即产品化突围是关键,只有完成开源技术的产品化,世界级的产品化,符合企业客户需求的产品化,才能实现从新兴增量市场到价值客户的沉淀,从代码贡献到商业闭环的过渡,从而有可能完成技术价值网—用户价值网—商业价值网的三重认可,摆脱引力,打破壁垒,突围市场,开启星辰大海的征程。
EasyStack正在践行这样的模型,并且已经完成了二级火箭—产品化突围,并逐步布局三级火箭—生态杠杆。
第一级火箭—开源云大势
当前,95%的主流IT部门都在关键任务型IT项目中大量使用开源软件资产。开源过去是成本驱动对垄断的长期博弈,现在是主流趋势,新一代基础软件、系统软件都是以开源技术为核心。而以开源技术为支撑的新一代云原生应用的发展呈现飞速增长,到2020年,将有超过50%的企业在生产级核心业务中应用容器化的云原生应用。这一切都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新市场正在开启。对传统“IOE”的颠覆不是再造“IOE”,而是开源技术撑起的新IT、一批新公司。
2014年到2016年是EasyStack商业模式的一级火箭。在这个思路下,企业云计算创新的一级火箭通过开源建立品牌,参与核心代码贡献、逐步在开源组织建立话语权、通过技术活动、社区、微博、微信建立影响力,通过服务开源头部客户积累壁垒。因为,这里不仅有活跃的开源企业,也有全球用户的协同,他们共同组成了技术价值网到用户价值网的穿透力量。2015年前后的早期用户具有三大特征:场景—非核心业务为主;行业—重点行业为主;客户—专家客户为主。
EasyStack把这样的客户称为增量市场的专家客户,他们作为用户价值网中早期的点,成为技术价值网到用户价值网的穿透力量,我们把这种穿透力量叫做—内部创业者与外部创业者的握手。在这一阶段,我们通过技术创新、代码贡献、行业布道,不仅在全球技术价值网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获得了早期专家客户的认可。
第二级火箭—产品化突围
作为企业,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代码贡献。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采用免费策略的企业很多,但真正沉淀下商业场景的却很少,进入二级火箭阶段可谓是大浪淘沙。同样,开源时代在全球领域做技术贡献的企业很多,但真正能够和早期用户握手之后,沉淀出创新性产品的企业很少。要完成二级火箭的助推,核心就是开源技术的产品化突围。
我非常赞同著名风险投资机构A16z合伙人、早年网景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 的一个说法,他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软件吞噬世界》。他说在新的云计算时代、软件吞噬世界的时代,“the Redhat Model/Opensource Service is dead, the future is Opensource as a Product / Opensource as a Cloud service”。旧有的基于开源服务的模式已死,新一代商业模式是基于开源做产品、基于开源做云服务。比如小米基于安卓做的智能手机,核心是产品化、可以和苹果PK的智能手机,而不是开源本身。
因此,二级火箭—产品化突围,“突围”这个词非常形象。突围,就是要从开源技术价值网本身借助产品化突围到广泛的用户价值网,突围就是能否做到新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
(一)企业云的价值客户都是谁?
目前,EasyStack的客户总量已经超过300家,这其中既有国家电网、中国移动、清华大学、海尔、中经社等行业头部客户,也包括山东重工、甘肃政务云、广西广电、厦门航空等区域客户。以金融行业为例,我们金融行业的客户从早期的全国大行:人民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联、兴业数金,开始快速渗透到江苏农信、长沙银行、台州银行、海峡银行等省农信、城商行;细分行业也开始从银行走向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光大证券、深圳证券信息为代表的证券行业;应用场景也从早期的测试环境,进入到核心业务。区域纵深、行业纵深、场景纵深都非常明显。
在用户价值网中,除了专家型的头部客户之外,价值客户还有谁?我们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客户成为开源云计算的拥趸,也就同时出现了行业纵深、区域纵深、场景纵深,三道纵深线共同构成了立体的用户价值网。现在,不仅是专家企业,所有规模企业都成为开源云计算用户价值网中的一员。针对不同的客户,我们提供不同的产品形态,两者交付形态不同,部署架构不同,功能边界不同,有通用场景,也有各自独特的适用场景。
(二)规模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云产品?
规模客户的云产品需求,我们总结了八个字—“易捷可靠,随需应变”。前者是企业级的传统特色,而后者则体现了对应用的诉求。因此,我们判断,在软件定义硬件的大背景下,软硬一体交付是企业云计算的重要趋势。云就绪的超融合产品将是规模客户选型的大势所趋。
(三)超融合的下半场是云计算的软硬一体交付
从产品角度来看,超融合的下半场是云计算的软硬一体交付。在下半场,云计算企业对于超融合市场是典型的降维攻击。当微软Azure Stack以混合云的超融合一体机概念进入Gartner超融合魔力象限,5月初VMware和Nutanix分别发布多云环境支持,你会发现2018年将成为超融合下半场的分水岭。不约而同,我们也发布了超融合下半场的产品—ECS Stack易捷行云超融合。
我们认为,正如2007年苹果手机的发布,成为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機的拐点事件,2018年,云就绪超融合的拐点已来,正如现在的手机都是智能手机,未来的超融合也将是云就绪超融合。
(四)下半场超融合的三个重要特征
1.不支持多云的超融合不是下半场超融合
云计算之于超融合,智能操作系统之于手机,这是区别智能手机与功能手机的基础特征。但我们认为,云就绪超融合不仅可以实现对计算、网络、存储的抽象,在企业用户对多云的需求下,还应当包括多云能力。
据IDC预计,将有超过90%的企业级IT组织倾向选择多云架构,可见多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成为用户的共识。我们知道,个人智能手机数据在本机和云中都有备份,而对于企业来说,业务更应当从多种场景、多种工作负载角度出发,具备灵活的跨多云的运营能力。可以说,超融合正在成为多云世界的基石。
2.不支持微服务粒度升级的超融合不是下半场超融合
什么是微服务粒度的升级?传统的升级方式是平台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核心业务上云,传统的平台升级会影响业务连续性,而微服务粒度的升级方式将最大程度地降低这种风险。同样以智能手机为例,比如苹果手机的iOS平台升级会提示晚间进行,就是因为要避免影响业务连续性,而App粒度的服务升级用户却通常并不自知。前者可以类比传统平台级升级方式,而后者则可类比微服务粒度升级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以应用为目的实现快速迭代,满足企业客户对业务随需而变的新型需求。
3.不支持应用为核心的超融合不是下半场超融合
云就绪超融合不是以底层资源分配为目的,而是以支持应用业务为目的。举个例子,我们的云就绪超融合支持应用中心,正如智能手机App的下载和发布,应用中心不仅可以提供企业客户下载认证后的应用软件,还可以面向应用服务提供商和开发者提供应用交付和管理。基于以上的认知,ECS Stack易捷行云超融合,正是符合超融合下半场三大特征的重要产品。有了优秀的产品作为突围利器,EasyStack还同时布局第三级火箭—生态杠杆。
第三级火箭—生态杠杆
我们的下一个五年目标是做以开源生态为基础的世界级云计算企业。开源生态构建开源商业价值网,二级火箭—产品化突围是规模化的关键,如杠杆撬动渠道合作伙伴资源,走向区域纵深,挖潜行业价值;产品化突围更是场景化的关键,如乐高与生态合作伙伴创建方案,创新业务场景,解决客户痛点。在软件定义硬件的大背景下,开源商业价值网中的企业角色呈现多样化,他们相互协同,撬动的不仅是商业市场的规模效应,更能撬动的是生态网络的协同效应,从而真正呈现生态的“万物生长”。而对于ECS Stack易捷行云超融合,我们也正在构建这样的商业价值网:我们推出了ECS Stack具备硬件参考架构,并拥有了首个官方认证合作伙伴—中科曙光,相关超融合产品将于第三季度上市。
作为一家开源云计算企业,ECS Stack是我们面对规模企业的云就绪超融合系统,ECS是我们针对专家型企业的云计算平台,EMS是我们的多云管理产品。作为一家开源云计算企业,我们还拥有自己的Kubernetes容器产品线EKS,并在容器市场加强战略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