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农业小镇:概念、建设模式与实践路径

2018-10-08徐世雨

天津农业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新型城镇化

徐世雨

摘 要:特色农业小镇聚焦传统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文化、旅游与社区功能,对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是我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现实选择,契合我国经济新常态和“三农”问题面临的客观现状。山东省德州市的“两区同建”模式对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结合现有的典型做法,特色农业小镇建设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抓住特色农业这个核心,积极进行政策创新,实现特色农业小镇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特色农业小镇;新型城镇化;契合性;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07.010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wn: Concept, Construction Mode and Practice Path

XU Shiyu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ocial Management,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23,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wn focused o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integrates culture, tourism and community functions. It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wn was a realistic choice for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fit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 model of "two districts and construction" in Dezhou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was enlightening and referenti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wn. Combine existing typical practice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town construction must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harmony, green, open and Shared development, ga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capturing the cor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ctively conducting policy innovation, realiz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wns.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wn; new urbanization; fit; practice path

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并指出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要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同年7月,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从此特色小镇成为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的一个高频词,各地也掀起建设特色小镇的高潮。在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浙江、贵州两省成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典型,尤其是浙江省因具有自身的信息经济、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等独特优势,创建了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浙江模式(经验)”[1]。北京、山东、四川等省也紛纷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特色小镇建设。与此同时,学界也从不同角度开展特色小镇有关研究,以期对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有所助益。由于特色小镇建设开展时间不长,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十分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研究,其中对浙江省开展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研究成果居多[2];二是关于特色小镇概念与内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色”的内涵及其特征的研究[3];三是关于特色小镇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包括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模式与路径研究[4]。在研究的类型上大都集中于旅游、历史文化等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旅游人文类特色小镇,鲜见对特色农业小镇的研究,这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现实和新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不太相称,特色农业小镇实践探索与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

笔者从特色农业小镇的概念、建设模式与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 特色农业小镇概念

在全国首批127个特色小镇中,属于特色农业小镇的有11个,仅占8.7%。66.14%的是具有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特色的旅游类小镇[5],这类占比很高的特色小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自然垄断性特征,它们固然能推进当地的新型城镇化步伐,但其可复制性和学习借鉴性不高。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特色农业小镇是具有较强示范效应和发展潜力的特色小镇类型。

所谓特色农业小镇是以农业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城市周边乡镇或乡村为基础,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融合文化、休闲旅游、社区等功能的集聚与发展平台。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包含2个关键要素,一是特色农业建设,二是宜居小镇建设。特色农业不同于传统种养殖业,其核心在“特色”上,包括多种类型,有特色种植品种、特色种植方式和种植规模特色类型,比如首批全国特色小镇中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群科镇,以种植西瓜为特色产业,地膜西瓜生产基地达44 hm2规模;还包括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特色类型,比如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刘家沟镇,以葡萄种植与葡萄酒加工为产业特色;也可以依据优美、绿色乡村风景发展观赏和体验特色生态农业类,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14镇,以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作为特色成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5]。小镇规模上可以是行政建制镇(乡)、也可以是远离中心城市、设施完善、能够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镇。小镇建设包括居民社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和民俗文化等方面,但是小镇建设避免成为房地产开发模式,要做到产城融合。

特色农业小镇是适合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国情的现实选择。特色农业小镇首先契合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宏观政策背景。新型城镇化突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6],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既能望得见山又能看得见水,还要记得住乡愁,实现就地城镇化。特色农业小镇是对传统农业的升级版,将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融入传统农业当中,同时融合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既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生活需求,也解决了就业与经济收入问题;二是契合于时下的农业供给侧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主张依据乡村当地资源的独特优势,建立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组织系统,利用山水等自然环境、寺庙与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和地方特色美食、习俗等进行多方位多功能开发建设,使田园综合体真正综合起来,这与特色农业小镇的建设内涵十分契合[7]。三是契合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大部分实现了公路、有线电视、网络、天然气等村村通,方便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各种资源要素流通;四是契合于人们生活方式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追求绿色、休闲、安逸、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主流。特色农业小镇满足了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需求。

尽管特色农业小镇建设面临上述机遇,但是我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农区地域广阔,农村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也不丰富,农村居民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收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致富技能较为落后,资本积累也较为薄弱[8]。特色农业小镇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上述现实,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循序渐进地开展,以确保特色农业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2 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模式与实践路径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形式,在各地探索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其中,山东省德州市“两区同建”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实践效果,对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9]。

2.1 德州市“两区同建”模式的探索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现有的农村规模小、数量多,这种现状带来较多问题。一是村级基层组织高成本运行。由于村级组织规模不大,村集体可支配性资金有限,客观上使得基层干部的工资水平较低,难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村级基础设施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比较大,只有充分发挥规模效益,才能激发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三是村庄规划滞后和青壮劳动力进城打工导致出现比较严重的“空心村”现象,村庄面貌比较杂乱,许多宅基地闲置。四是传统生产方式和土地分散经营,难以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制约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为了破解上述困境,德州市各级党委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出现了很多成功的典型,也总结出了较多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其中该市宁津县的“东崔模式”对建设特色农业小镇具有启发意义。该县的原东崔村较早实现传统种植业转型,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村民的收益较高,为了实现规模效益,需要扩大种植面积,从而形成蔬菜生产产业特色。同时,为了便于蔬菜销售,需要建设蔬菜销售批发市场。而周边村庄的村民也有与该村合并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望。在此基础上,经过乡镇党委政府的推动,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原东崔村与周边4个村庄合并建成居住人口近3 000人的新型社区。在原东崔村村民的影响带动下,其他社区居民也纷纷种植大棚蔬菜,在社區基层组织和合作社的引领下,该社区形成了以大棚蔬菜为特色,集蔬菜种植、批发和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实现了新型农村居民社区与特色产业园区同步建设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解决了社区居民的就业需求,实现了就地就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有了稳定的收益,实现村民富裕的目标;新型社区实现统一规划,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居民生活环境美丽宜居。周边村庄和县城居民利用周末来此地进行旅游观光,体验农事采摘的乐趣,具备了特色农业小镇的雏形。

东崔模式的启发是紧紧抓住特色农业小镇建设的2个关键:一是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新型美丽宜居社区建设。这使得后来在德州市乃至全省其他地方都得以推广“两区同建”模式。随着国家倡导特色小镇建设,通过对特色小镇的内涵研究与探索,德州市在“两区同建”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和旅游两大元素,并创新特色小镇的管理机制,极大地促进了该市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

2.2 德州市“两区同建”模式的实践路径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有效的形式也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德州市不断总结和完善“两区同建”模式,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这一指导原则,具体工作中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探索出了传统农区建设特色小镇的可行性路径。

2.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尊重群众主体地位 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传统农区居民思想意识较为保守,顺利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发挥好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来组织促进特色小镇建设。具体工作中要积极回应群众的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统筹兼顾特色产业和宜居社区建设,协同推进文化发展和农事旅游,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社区群众是特色农业小镇真正的建设主体,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都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倾听他们的声音,吸收群众参与决策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他们建设特色农业小镇的积极性。

2.2.2 遵从城镇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循序渐进 特色农业小镇作为地域生产力要素集聚与整合,应该做到传统要素与现代理念相融合,遵从城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循序渐进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合理规划宜居美丽社区,既要注重历史习俗的传承,又要兼顾现代理念的植入;做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供给、美丽生态环境建设和优秀文化传承融合发展、协调共进。

2.2.3 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努力破解制约因素 特色农业小镇建设中制约因素就是人才和资金问题。不论是传统特色种植业还是现代设施农业都离不开专业人才与建设资金。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德州市政府制定出台各种引智政策,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协调国内有关科研院校,采取多种方式为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其次,在资金筹措方面,一是用足用好上级政策资金,将农村土地整理和环境改善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用于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利用商业开发、BT模式、企业与社区共建等多元化模式引进社会资金。

2.2.4 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是“两区同建”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特色农业小镇的核心内容。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是特色农业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德州市立足自身是农业大市的实际,发展规模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休闲观光和农事体验等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适应“互联网+”时代特色,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行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农村电商发展,县乡两级政府采取购买服务、优势企业领建等方式,打造“互联网+”特色农业,实现特色农业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3 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案例与启示

3.1 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案例

“陵城西葫小镇”位于德州市陵城区以南5 km,地处全区万亩蔬菜大棚生产基地,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陵城西葫”的主产地。该小镇中心是由原南李、前李、西李、后寺、王芽5个行政村庄合并而成,同时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庄。20世纪90年代随着冬暖式大棚的推广普及,这5个村的村民开始转为种植大棚蔬菜,为后来大棚蔬菜产业园区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五李社区”建设积累了经济资源。传统乡村文化是该小镇的顺利建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五李”村从历史上本来就同根同源,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这对今后建设特色农业小镇有启发意义。该社区先后荣获“省级文明社区”、“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2012年9月30日,“五李社区”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典型案例登上央视《焦点访谈》栏目;2014年1月注册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引进了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和物联网智慧农业自动管理系统,大棚收益比原来传统模式种植方式提高2倍;为了进一步提高西葫芦的产量和品质,合作社引进了韩国西葫芦保鲜套袋技术,可以延长保鲜期20 d,提高了西葫芦的品质和经济效益,并于2014年3月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2015年与深圳智诺集团合作建设阴阳双面示范棚基地,并将阴阳双面示范棚建设融合进“特色生态农庄”项目中。

该小镇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社区居民主体地位的关系,做到规划目标起点高、操作过程全公开,实施阳光操作。具体做到了“两气三高四全”:“两气”是指在房屋设计上“大气”、“洋气”;“三高”是指高端定位、高标准选材、高质量建设;“四全”是指全程阳光操作、全程群众参与、全程账目公开和全程审计监督。具体工作中,积极探索了“广宣传、都参与;深调研、摸清脉;勤沟通、举措准;阳光做、民心稳”的“两区同建30字方针”,也被称为“五李模式”。

目前,该小镇立足自身优势,在乡村旅游、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上做好文章,力争建成全市“特色农业小镇”示范点。一是对产业园区环境提档升级,将产业园区内的道路进行硬化,并对产业园区进行高标准绿化。二是进一步丰富种植种类,在西葫芦种植的基础上,新增立体草莓、番茄、紫茄等蔬菜,丰富采摘种类。三是全面开展国家3A级景区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集旅游、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区。

3.2 启 示

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说这项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德州市的“两区同建”模式无疑给传统农区建设特色农业小镇提供了示范效应。而“陵城西湖小镇”案例是德州市“两区同建”的典型模式之一。该模式相对于传统农区建设特色小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总结德州市“两区同建”模式,有以下启示:第一,充分发挥好政府的推动与服务作用。在小镇规划和宏观发展政策方面,政府要扮演好主导角色,依靠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才能够保证其健康顺利地开展,达到预期的目标[10]。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政府是组织者,群众是建设主体。涉及到群众利益的事情都应该交给群众决策,由群众说了算。第三,抓住特色农业这个核心。特色农业是特色农业小镇的立身基础。要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用科技、人才等要素激发传统特色农业的活力。特色农业的培育既要结合当地的传统农业,也要溶入时代要素。第四,政策创新是确保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各地方政府在坚持国家宏观政策指导的前提下,结合各自的实际进行政策创新,推动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五,特色农业小镇的本色是乡村。要把传统农村元素植入小镇社区,让社区居民看得见树、望得见水,听得见蝉鸣蛙叫,记得住缕缕乡愁。在社区设计上,既依托专业设计单位体现现代元素,又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个性色彩,避免单一雷同。

参考文献:

[1]史云贵.当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功能与路径创新[J].国家治理,2017 (14):18-27.

[2]金兴华. 浙江实施特色小镇战略的意义、影响与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 2016(25): 56-57.

[3]秦诗立.特色小镇建设须着力“特”与“色”[J].浙江经济,2015 (12):42-43.

[4]曹爽,罗娟.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改革与开放,2017(11):14-15, 25.

[5]景朝阳.2017年三月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综述[J].商业文化,2017(14):9-21.

[6]丁冬想,刘畅,崔亚凝,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8):48-51.

[7]刘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2018-05-03]. http://www.farmer.com.cn/zt2017/qyh/tt/201702/t2017 0209_1274063.htm.

[8]李守經.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2-135.

[9]杨振生.就近城镇化研究:可行性分析、实践探索与运行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7(5): 107-112.

[10]张蔚文.政府与创建特色小镇:定位、到位与补位[J].浙江社会科学,2016(3):43-45.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新型城镇化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