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建设美丽北京
2018-10-08王璐
王璐
很多次,微信朋友圈会被一张张如画一般碧空如洗的照片刷屏,而重度雾霾笼罩的天气也会被人们所诟病。不知从何时起,天气状况不再被忽略,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关切,或无奈,或欣喜,牵动着生活在这所城市里每一人的心,人们对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向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求自然也日益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经济的“粗放式”增长与环境破坏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在这种背景下,寻求一种可持续、和谐、平衡的发展道路就显得尤为迫切,这样的发展道路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生态文明的不懈追求。
落实千年大计刻不容缓
随着人们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持续关注,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任务依然艰巨。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地位、战略地位新的宣示。十九大报告同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明确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确了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全面部署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并强调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为我们推进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北京作为首都,近五年来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全面打响治理大气污染攻坚战,淘汰全部“黄标车”,告别燃煤发电史,PM2.5年均浓度2016年比2012年累计下降23.7%。顺利实现“江水进京”,分阶段疏浚整治河道,地下水位开始回升。制定实施行动计划,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实行差别化水价、电价,建立水环境流域断面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完成平原百万亩造林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3%,林木绿化率达到5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6平方米。然而,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复合型”“压缩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仍未有效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超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生态环境仍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短板”。
为更好地学习并落实十九大报告中的有关部署以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讲话精神,5月21日,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会议强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指引我们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当前,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依然相当严峻,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北京建设生态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歇,并且正在以更大的决心用首善标准加快速地推进这项伟大工程, 缔造美丽的生态之城。
建设美丽北京有了顶层设计
5月21日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在传达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时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切实抓好重点领域减排,下大力气破解重型车特别是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和扬尘治理难题,进一步完善空气重污染应对预案,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去抠,力争2018年PM2.5年均浓度继续下降。二要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整治黑臭水体,严格保护水源地,落实河长制,推动“水岸共治”。三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严禁在重污染耕地上种植食用农产品,严禁利用污染土地搞开发建设。四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五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整治“散乱污”企业,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继续加大留白增绿力度,抓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六要切实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强化重点领域、重大问题科技攻关。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为落实市委常扩大会议精神,7月13日,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中央精神和本市“十三五”规划的措施任务,进行适度加严、细化、量化,并有所创新,是今后一段时期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指出,将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铁军,重点完成自然生态监管机构改革、全市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组建市、区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将环保执法纳入乡镇(街道)实体化执法平台。
根据《意见》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了203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建成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美丽北京基本建成,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为完成总目标,《意见》中围绕蓝天、碧水、净土等确定了八项重点任务: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以“河长制”为统领,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坚决打好净土持久战;切实维护首都生态环境安全;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区域协作;完善治理体系。
《意见》中明确表明,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与2017年相比,全市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20%,交通领域大气污染物减排30%,各区降尘量下降30%。要完善应急预案和响应体系,到2020年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25%。蓝天保卫战要打好两大攻坚战,一是打好柴油货车等移动源污染治理攻坚战,调整运输、车辆结构,减少柴油车使用,同时建设货运铁路网,到2020年全市货物到发铁路运输比重提高到10%。二是打好扬尘污染管控战,对施工扬尘,安装视频监控、颗粒物在线监测等系统,实施闭环管理。此外还要打胜压减燃煤收官战,推进“煤改清洁能源”,到2020年清洁优质能源比重提高到95%以上,解决燃煤污染问题。
《意见》中还明确要打好碧水攻坚战,严格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考核。2018年年底前,在完成建成区57条黑臭水体整治的基础上,完成非建成区84条黑臭水体的整治,全市累计完成141条黑臭水体的整治。到202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初期雨水集蓄系统,减少城市面源污染。力争到2020年底前直排入河的污染源基本“清零”。
同时坚决打好净土持久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着力防控危险废物污染。按照公益性定位,建设一批医疗废物等非工业源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
在区域协作方面,要加强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的区域污染联防联控、联保联治和生态共建。在本地治理体系方面,建设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包括建立覆盖街乡镇的粗颗粒物监测网络、完善全市地表水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建成全市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企业环保失信惩戒、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等。
北京市出台的这部顶层设计方案,清晰了方向,全面解决了北京建设生态文明向何处去、如何做的问题。顶层设计方案的逐步落实,必将加速实现建设美丽北京的目标。
不让生态保护者“吃亏”
2018年6月,北京市印发《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此次《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北京建设生态文明及补偿制度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空气、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涵养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补偿额度与生态保护绩效相挂钩,跨地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取得突破。到2022年,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更加健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意见》将秉承“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做到权责统一,合理补偿,科学界定生态环境保护者、良好生态环境受益者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合理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考核评价制度和沟通协调平台,完善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
在资金方面,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发挥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完善市区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和资金的统筹实施机制,加强市区统筹,保障生态保护主体的相关权益。拓宽补偿渠道,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努力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的补偿机制。各区在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基础上,可将补偿资金用于提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生态保护补偿的综合效益。
《意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完善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公共财政政策有效衔接,与促进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有机结合,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完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为充分考虑到对保护北京的绿水青山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山区农民和水源地周边居民,《意见》为生态保护区农民增加了绿色岗位。以密云水库周边区域为例,涉及不老屯、高岭、太师屯、溪翁庄、穆家峪、石城、冯家峪等7个乡镇,近年来,市级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水库周边农民相关收益得到显著提高。而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也吸纳了水库周边7个乡镇的3000余名当地农民,成为生态林管护员,每人都有岗位补贴。同时,通过生态林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相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还可按林权股份获得每年每亩42元的生态补偿资金。另外,通过实施密云水库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也能吸纳大量当地农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意见》将进一步完善既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研究建立空气、湿地等重点领域和生态保护红线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跨地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逐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河北省张承地区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区,也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为健全京津冀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地方相关部门将积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开展潮白河等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并率先开展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是本市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已出台或将来出台的具有生态保护补偿性质的文件都将纳入这一制度体系。毋庸置疑要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强化生态底线管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倒逼城市转型发展;设置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实施两线三区空间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剛性约束。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北京市委、市政府将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7月12日,根据原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技术规定,北京市正式印发生态保护红线。根据划定范围,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29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6.1%。
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29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6.1%。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山区,包括以下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生态功能重要区、水土流失生态敏感区;市级以上禁止开发区域和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其他各类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一级区)、市级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重点地区)、重要湿地(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大清河、蓟运河等五条重要河流)、其他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保护范围呈现“两屏两带”格局。“两屏”指北部燕山生态屏障和西部太行山生态屏障;“两带”为永定河沿线生态防护带、潮白河-古运河沿线生态保护带。
按照主导生态功能,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分为4种类型:水源涵养类型,主要分布在北部军都山一带,即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和官厅水库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类型,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山一带。生物多样性维护类型,主要为西部的百花山、东灵山,西北部的松山、玉渡山、海坨山,北部的喇叭沟门等区域。重要河流湿地,即五条一级河道及“三库一渠”等重要河湖湿地。
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下一步,北京市将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地方立法,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测评估、监督考核、政策激励等制度,保障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实施、严格执行。
用市场之手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为深入贯彻中央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北京市《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其中一大亮点是,结合首都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需要,把空气作为一个新的重点领域,提出研究建立空气质量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空气质量排名、通报、约谈、督察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压实各区政府、各部门责任,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属地管理责任,有效调动相关主体积极性,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促进交易平台发展,扩大碳交易市场规模。
近些年,碳排放权交易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所谓 “碳排放权交易”,指的是在一定管辖区域和一定时限内,设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各排放主体合法的排放权利,一定的排放权利对应相当的碳排放配额,配额像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上交易。当企业超额完成减排任务后,就可以将剩余的碳排放配额卖出来获取收益.这样的市场化方式,可以激励企业改进生产、转型升级,降低社会整体减排成本。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公认的引导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关乎我国绿色发展,更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开展节能减排、履约国际协议的重要举措,开启了依靠市场之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局面。
碳排放权交易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市场机制。2017年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这是《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举世瞩目的大事,成为展现我国全球气候领导力的重要窗口。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北京碳市场建设,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争取全国碳交易中心落户北京"。近年来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下,北京碳市场建设成效显著,不但为首都节能减排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北京碳交易试点的参与主体不断增多,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市场交易不断活跃,成交规模逐年稳步扩大。截至今年5月21日,北京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2298万吨,交易额超过7.88亿元。在北京市控排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北京碳市场的成交规模及交易活跃程度居于全国前列,同时碳价一直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碳交易市场机制越来越完善。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低碳减排不可或缺,这需要政策的引导,也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
建设生态文明是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才能打赢这场伟大战役。保护好北京的生态环境,建设好北京的生态文明,让北京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碧水常在,呈現更加美丽的生态景象,成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生态之城。当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北京的天越来越蓝,北京的水越来越清”的感慨时,这背后有着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我们相信北京的明天不仅仅是“朋友圈”里的梦,而是会幻化成我们看得见、触得到首善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