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演变与活化路径探析
——以绩溪县仁里村为例
2018-10-08陈晓华余洋
陈晓华 ,余洋
(1.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230022;2.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230022)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传统村落一般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和广场空间组成,其街巷格局与建筑组合承载着历史上在此生活过的社会群体所创造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使得以文化为驱动力的传统村落街区活化具有推进村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能。2017年10月新出台的《安徽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方案》指出,“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凸显徽风皖韵特色风貌”、“大力推进特色区域或街区建设”。因此,深入挖掘传统村落街巷肌理和建筑组合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对村落历史文化遗存内涵的价值体现和形成作用,成为传统村落更新改造和功能活化的关键。国内将空间句法理论运用到传统聚落空间分析的研究逐年增多,但研究多关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而忽视其活化[2-3]。本文采用空间句法技术,通过提取整合度等指标,探寻绩溪县仁里村历史街区随村落演变的空间关系变化,结合实地调研的感受,提出规划建议,探讨可利用的传统村落活化路径。
1 仁里村历史空间格局简介
1.1 仁里村概况
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位于绩溪东南部、距县城3 km的登源河畔,为徽杭古道必经之地,又是水路码头,曾是著名商埠,盛极一时。村内建成区西侧所通的旅游快速路也是绩溪县城通往龙川景区、障山大峡谷、江南第一关、湖村等旅游胜地的必经之路。
1.2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历史空间格局
我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深受古代哲学、政治、宗教、社会伦理等因素的影响[4]。根据传统风水思想,仁里村建有晨曦、迎薰、秩成、北极星辉四门,面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村落内部布局寓意深刻,从古地图上看,整个村落酷似一只探出头的千年神龟,四个城门岗亭像龟的四脚,岗亭上的垛口就是龟爪,而村落里的三街十八巷的格局如同龟背甲板,繁杂如迷宫,至今仁里村仍完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和格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图 1)。
图1 仁里村空间格局(作者改绘)
2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演变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1 空间句法及变量选择
空间句法理论由英国伦敦大学巴格特建筑学院的比尔·希列尔等人在1977年提出,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工具。空间句法以组构(Configuration)为核心概念,能进行空间结构的定量化分析,探讨空间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的相关性,以达到指导物质设计,建设更美好生存环境的根本目的[5]。该理论认为,聚落中行为主体的运动状态决定了聚落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人流的运动能够直接或间接带来经济价值,空间的社会职能从而得到体现[6]。
本文用直线概括空间,拟合仁里村主要道路的位置、长度、宽度;用直线之间的连接代替原来道路空间的连接关系,包括十字交叉口等。运用空间句法中的“整合度”(Ⅰntegration)变量来描述聚落道路的空间可达性,包括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7]。全局整合度值能体现聚落整体内某一空间相对于其他空间的中心性,聚落全局整合度最高的位置定义为空间的(交通网络中最集成、连通程度最高的线路)集成核(Ⅰntegration Core);局部整合度能够通过空间的形态结构计算人流量的空间分布。
2.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采用1980年及2015年的村庄建成区地图制作仁里村空间句法分析图。选取1980年数据在于,该年份相关资料得以完整保存,另外仁里村作为“千年古村”,历史上一直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状态,形态未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可用其进行传统层面的空间句法分析;2015年数据是结合调研时间所得到的最新数据,可用其进行现代层面的空间句法分析。
(1)使用AutodeskCAD2017,提取仁里村1980年和2015年主要街道轴线,导入空间句法分析工具DepthmapX,建立各轴线之间的拓扑关系并计算句法变量,得到1980年和2015年的仁里村全局整合度分级图。
(2)将仁里村内部主要景观节点与句法轴线的整合度做比较分析,了解仁里村内部道路和外部道路的整合度情况,并对历史上功能节点的变化与现实功能做对比。
(3)将仁里村的历史建筑风貌、土地利用和建筑质量图层与该区局部整合度插值图层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仁里村进行空间保护和利用方向的分区图。
2.2 1980年以前仁里村空间演变
由1980年的整合度分级图(图2)可看出,共有四条轴线被句法分析软件标记为红色,即整合度最高的4个空间,均超过0.897945,对应为百步钦街、仁里老街(中街)和横街以及两街交汇处的广场空间,这4个空间共同构成了1980年仁里村的空间集成核。
据《鱼川耿氏宗谱》,南朝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工部尚书耿源进,衣锦还乡,途经仁里,赞赏这里的山水灵气,而根据耿尚书的功勋,当时皇帝御赐耿源进“免征地”一块,并用青砖竖排垒砌“百步钦街”一条。因是钦赐,故名“钦街”[8-9]。根据调研,此路现状保存良好,村人历代修缮,距今近1500年历史,十分罕见。整合度其次的道路是仁里老街(中街),是古徽州重要的商业通道,也是绩溪十一都的驻地,古时店铺林立,市井繁华,是绩溪岭南的商业核心。老街现状道路两侧仍保留明清古祠三座,非常少见。横街,整合度排名第三,是一条东西向的传统街道,鼎盛时期曾有数十家商店共存,热闹非凡,自清乾隆时起,就有以程次濂、程序东等为代表的一批徽商,从横街走上仁里水路码头,走出绩溪,先后开设了恒丰典当行、芜湖明远电灯公司等知名商号。
从空间句法分析结果来看,仁里村内部道路共建立了120条空间句法轴线,整合度数值从0.287725到0.965747呈纺锤状分布,其中三条道路整合度最高,其他道路向村子外围的方向整合度逐渐降低。而这三条道路,恰好与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联系最为密切:一条因政而现,两条因商而现,先政后商,围绕村民对皇权的敬畏和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自然环境的因素,在上千年的时间里缓慢地扩大村子的规模,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这样得到聚落空间集成核的过程并非由研究者主观选择,而是通过句法工具客观计算得出,且与实际调研所得的历史、文化因素相吻合,从而证明了空间句法分析工具对于传统村落空间演变分析的应用价值。
图2 仁里村1980年空间整合度分级图(来源:作者自绘)
2.3 1980—2015年仁里村空间演变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度的提升,传统村落的发展往往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其发展脉络也在逐步打开以往封闭的状态,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要想发展迅速,传统村落首要的工作是打开其连接外界的通道,并逐步完善内部路网。而现代高速路网追求经济和效率的原则也常常与传统村落顺应自然、保存历史的理念相互冲突[10]。这一点在仁里村也得到了深刻的验证。
根据2015年的仁里村道路整合度分级图(图3)可以看出,全村整合度的核心向西侧发生了转移,从百步钦街、仁里老街、横街组成的“传统空间”转移到了村落外侧的临仁公路和华龙大道组成的“现代空间”,空间集成核从对内交通转化为对外交通,反映出外部交通对村落空间格局产生的巨大影响。调研发现,村落空间利用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新增建设空间大部分围绕西侧的外部交通所展开,沿路设有停车场、村委会、景点售票处、公厕、卫生室等现代设施,与传统村落的内部风貌有较大的差异。
另一方面,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导致了依附于空间的传统村落功能的重构。随着农业比重的不断下降,村中“三街十八巷”自古以来的生活功能逐渐减弱,而旅游功能的重要性开始凸显。街巷空间中村落原住民的生活场景难寻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外来游客的活动。原有的戏台、祠堂、寺庙等传统公共空间的功能也在逐渐减弱。这些都反映出村落对外沟通的频繁对村落自身空间格局乃至自身生活、生产方式造成的改变。
图3 仁里村2015年空间整合度分级图(来源:作者自绘)
2.4 仁里村空间演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仁里村传统与现状的空间句法比较分析,得出:仁里村传统空间的形成经历了上千年时间,而从传统空间到现代空间的过渡仅仅发生在几十年间,过快的演变过程导致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发生了突变,空间集成核向西侧跳跃性移动,而非均匀分布在村落中间,最终两种空间产生了割裂:以“三街十八巷”为主的村落内部空间和以临仁公路、龙川大道为主的村落外部空间,在建筑风貌、基础设施等级乃至人的生活方式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通过分析,总结产生这种空间割裂问题的本质在于:仁里村传统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长远的政、商发展等历史因素,而现状空间格局的发展较多关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未能良好融合。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缺乏规划的考虑使得造成空间割裂的因素进一步加强:较多青年原住民选择外出务工,其收入多在外部道路购置新的住宅,而较少对老宅进行修缮及维护,部分院落较为衰败,从而较难获得传统村落的文化红利和旅游经济;村落外部相对现代的公共服务设施也难以吸引游客驻留,部分游客仅把仁里村作为旅途的一站而较少选择在仁里村留宿,难以深入感知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内涵。
最终导致,仁里村存在“内侧养不起人、外侧留不住人”的情况,急需合适的理论和技术对仁里村传统村落空间进行分析,抓住空间发展问题的本质,加强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联系,使空间集成核回归平衡位置。改善原住民的生活质量和游客的旅游体验,从而达到传统村落空间与人的活化,提升仁里村整体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3 传统村落空间活化目标与路径
3.1 传统村落空间活化目标
结合传统村落空间中存在的问题,探寻空间形态与人流运动、空间功能、社会机构等因素之间的关联,为空间句法理论指导传统村落空间活化提供直观建议。最终实现两个目标:(1)以空间句法相关理论提供理论支撑,在空间层面引导人的流动与驻留、提升村落生活的体验、加强村落发展效率,最终将分析过程提炼为传统村落活化路径;(2)以局部整合度叠加分析提供技术支撑,规划引导空间集成核向东移动达到平衡位置,从而使两种空间的可达性更加均衡,减少空间之间的割裂。
3.2 传统村落空间活化路径
由于空间集成核偏向西侧,因此主要围绕东侧的传统空间进行优化提升。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句法的三个重要理论提出三条仁里村传统村落活化路径:
3.2.1 促进“自然运动”——活化步行空间构型
“自然运动”对空间形态与人流运动的关系研究表明,空间形态决定运动流的分布。整合度较高的地方,往往具有较多的人流和车流。[11]因此,可以通过实体的改变,使空间构形对空间内运动和功能产生微弱但累积的影响,从而预判并引导人流、物质流在空间内部的自然运动状态,做到对规划设计的有效指导。
实际调研结果显示,高整合度的街巷空间吸引了较多的人流,而更多低整合度的街巷空间由于不被开放或难以被游客发现,虽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却较少有游客与之互动。规划建议,选择性开放更多的传统街巷与院落空间,加强街巷转角的趣味性,促进人流的“自然运动”。从而实现有意识地引导游客更多地进入内侧村落,同时原住民走出院落与外来游客增加互动,催生仁里村的人气指数,让游客感受到更真实、更原汁原味的“千年仁里”,也能丰富村落原住民长期不变的农耕生活。
3.2.2 催生“运动经济体”——活化街坊院落功能
运动经济体理论通过运动来研究聚落功能和形态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聚落空间结构通过人流运动影响聚落功能和运行,聚落功能可被看做运动的增殖效应,聚落可被看做结构形态作用下的“运动经济体”[11]。按照运动经济体理论中的“形式—运动—功能”的关系范式进行保护和发展,可以应用于仁里村传统村落功能活化的路径选择。
根据空间句法分析,仁里村在发展文化旅游业主导的传统村落过程中,较为重视村落内部的保护,将可达性较高的临仁公路和华龙大道布置在村落外侧,并沿街配置商业和旅游设施。该布局与人流的运动具有较高相关性,游客往往相对较多地使用外侧设施的商业、交通、公共服务等功能,而没有充分发挥出村落内部街坊院落的旅游、购物、休闲等功能。从而体现出“聚落空间构形—人流运动方向—聚落空间功能”的“运动经济体”关系(图4)。
图4 “运动经济体”理论下的传统村落活化路径(来源:作者自绘)
规划建议,综合考虑历史街区和建筑保护的法律要求,以保护街巷格局和肌理为原则,按照局部整合度叠加分析得出的空间利用方向分区图(图5),把需要保护或修缮(或改善、保留、整治改造等)的院落及建筑单体进行了界定和区分。其中选择保护意义较弱的街巷院落,改造为特色商业或住宿设施,如开设传统民族家宴土菜馆、传统民居风格酒店等,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从而增添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的年轻代原住民回村创业,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吸引的游客增加了人流运动和消费密度,吸收资本进入,构建起更加丰富的居民生活空间,循环促进传统村落的功能提升。
图5 仁里村空间利用方向分区图(来源:作者自绘)
3.2.3 引导空间自组织性的良性循环——提高仁里村总体效率
在对于聚落的研究中,空间自组织规律有多个方面的内容:聚落空间功能具有自然形成的自组织规律,能够自发性地形成聚落空间的稳态;空间的组织具有社会性质,既是客观的物质建设过程,也是主观的社会构建过程;“突现的”空间组构能够打破聚落空间的稳态,通过影响人流、物质流的动态关系,从而影响到用地和功能,并具有反馈和倍增效应;不同的社会组织与空间组构密切关联,并通过各种自组织方式得到平衡。[12]因此,通过对空间组构的研究与改进,可以提高聚落内部社会机构的运行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以及物质的良性循环。
根据空间自组织理论的基本规律,应用于传统村落保护更新和活化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通过历史演变分析和空间格局形成分析来看,仁里村的空间演变完全符合空间自组织性规律,应当维护坊巷院落的客观物理形成过程,尊重和保护目前的村落空间格局,加强主观坊巷构建过程的整治引导,促进已经被破坏的空间的整治和改善。第二,要根据各类空间与社会活动相辅相成的自组织规律,善于利用“突现的”热点街巷、内部院落空间组构,有意识地引导人流的合理分布,改善用地与功能,从而做到将空间的功能、形式、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相对应。第三,引导不同的社会组织,妥善利用各类空间组构,形成多样的空间使用方式,创造符合社会要求的空间组构价值,并通过各种自组织方式的合理引导得到保护和发展的有序平衡,从而提高仁里村的使用效益,促进仁里村的有序、有效、有益的保护和和谐发展。
4 结语
空间句法在传统村落空间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实践方面,可以应用集成核分析来量化传统村落空间的演变过程,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经验主导规划产生的风险;在理论方面,也可以应用“自然运动”、“空间自组织”、“运动经济体”等空间句法理论指导传统村落空间的活化,加强了规划的理论依据。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成取决于政治权利的强制划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传统村落空间演变与人的活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及原住民和外来游客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从而导致仁里村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基于此,针对传统村落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空间形态与人流运动、空间功能、社会机构等因素之间的关联的角度,探求传统村落空间活化的路径。
由于资料获取的局限,本文选取1980年数据进行传统层面的空间句法分析,而该年份数据对于反映较长历史阶段内的传统村落空间演变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还需提前和细化时间节点的选择来加强研究的合理性。另外在方法选择层面,空间句法在对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分析上过于强调路网系统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引导作用,而传统村落是较为复杂的有机体,人的行为和判断力是综合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较侧重于传统村落空间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缺乏对空间与自然、历史、文化等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综合性分析,还需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