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镇麻球,让人欢喜让人忧

2018-09-30李敏娟

关键词:特制糯米粉古镇

李敏娟

我园结合省课程游戏化的精神,将古镇的特产制作纳入到我们的园本课程中,从而形成一套特产制作的园本课程。本文以古镇麻球的制作为案例,探究麻球制作过程中的“欢喜”与“忧愁”。

一、“想当然”的新尝试——“大欢喜”中带着一丝“小忧伤”

谈到制作课程,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制作所需要的食材。在制作麻球的前期准备中,大班组的教师一起进行研讨,研讨的主题为“麻球制作需要什么”。经过商议,大家“想当然”地认为主要食材是糯米粉,还需要馅、芝麻和一些烹饪的工具。于是,第一次麻球制作的在教师们“想当然”的模式下开启了。由于采用的主食材是糯米粉,幼儿又具有做阿婆团子的经验,所以,幼儿能够运用面粉做壳、放馅、搓圆和滚芝麻的过程制作出一个个圆润的麻球。至此,幼儿制作麻球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大班教研组的一致意见是麻球制作食材选择正确,幼儿具有制作的经验,所以,麻球制作的课程开启了成功的篇章。但是,接下来品尝麻球的环节中,幼儿纷纷表示:“老师,这个麻球不好吃。”“这不是我们老街上的味道。”“好像硬硬的。”这一现象给大家重重一击。针对这一现象,教研组又进行了集中的研讨,研讨的关键在于“古镇麻球制作主食材糯米粉是否合适?”

教育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这也正是教育探究的有利契机,关键在于出现了问题如何进行反思、改进和解决。在古镇麻球制作的初次尝试中,教师们也进行了及时地反思,显然教师们的“想当然”的教育模式已经阻碍了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是,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直接经验,用一种想当然的态度来确认雷同的事件,而忽视了“麻球”作为一种古镇的特产所存在的特殊性。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我们在开展古镇麻球的制作时,考虑到幼儿对于麻球是否感兴趣、有相关的经验吗?

二、改良后的再尝试——“小忧伤”中蕴含着“大悲伤”

教育需要改良,所谓的改良是指在坚持幼儿发展的基础上,对教育的内容、方法、策略等进行适当地改进,从而达到教育对幼儿更加适宜的效果。

在第一次麻球制作失败后,教师们发现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幼儿,把针对这次制作失败的这个“球”抛给幼儿,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幼儿开始了“制作麻球的新旅程”。第一步,前期的调查工作。幼儿在教师们的引导下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麻球制作大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获得古镇麻球制作的一手资料。最终发现是制作麻球使用的主要食材——糯米粉出现了问题。制作麻球不是用糯米粉,而是特制的水磨粉。有了特制的水磨粉,我们的麻球制作就万无一失了吧。教师们在炎热的六月满心欢喜地开启了第二次麻球制作的模式,还邀请了全园教师进行观摩,结果惨不忍睹。在幼儿制作麻球的环节中,水磨粉根本无法成形,而像黏皮糖一样黏着幼儿的手,甩也甩不掉,麻球制作以失败告终。幼儿个个傻眼了,教师们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了师傅的配方水磨粉反而连麻球的形也无法塑了呢?探究进入僵局,幼儿和教师们个个垂头丧气。

我们都知道改良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更加地适宜,更加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可是在麻球制作中,我们将糯米粉改成了特制的水磨粉,现象却更糟糕了,这是为什么?教师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主题为“水磨粉怎么了”的探究性活動。幼儿通过收集水磨粉的相关资料、与水磨粉的亲密接触、寻求麻球大师的帮助等多种活动,最终得出了具有相对权威的结论。特制的水磨粉有其特殊性,即古人语“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麻球的制作具有季节性,最适合在春天和冬天两个季节制作。这是由麻球制作的食材——水磨粉决定的,因为它一般是存放在冷冻箱里的,制作时需要提前取出,以确保它制作时的软硬程度正好。可想而知,在炎炎烈日的六月制作麻球是多么的不切实际。“地利”指要选择通风、敞开式的空场地进行油炸麻球,以免烫伤等危险事故的发生。“人和”指制作者要掌握一定的制作麻球的专业技能,如水磨粉温度掌控、湿度的调和、存放的注意点等等。原来改良不仅是一种教育的行动,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下的深层次的教育推进。

三、浸润式的真学习——“大悲伤”中预示着“小惊喜”

《指南》中指出:“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为此,园部决定让部分幼儿和教师 “走出去”学做“麻球师”,即前往古镇的仁昌糕点店进行浸润式的参观和学习。因为只有“做中学”,才能让幼儿了解到古镇麻球制作的基本流程、制作的细节和注意点,才能较深刻地体验到麻球制作的快乐。

终于,这种浸润式的体验式学习让幼儿和教师们从对特制水磨粉的一无所知到讲起来头头是道了,从由水磨粉的任意摆布到操作自如了,从无法控制特制水磨粉的干湿程度到恰到自如了,从对水磨粉充满排斥心情到愉悦接受了。回园后,我们以外出培训的幼儿和教师为“种子”,发挥她们“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让她们带领其他幼儿和教师学习特制水磨粉的技能,让这项技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种体验式的学习特制水磨粉的特殊方法,打开了幼儿和教师们对于古镇麻球探究学习的入口,给了全园幼儿和教师“黑暗”研究中的一缕希望的曙光,这缕曙光引领着教师们进入“剥洋葱”式的深入研究。

四、实践式的多探究——“小惊喜”中爆发出“大欢喜”

教育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学习的目的还是要回归幼儿的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所以,我们教师对于特制水磨粉的驾驭能力还需要有所保留,要为幼儿创设与特制水磨粉的“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究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感受特制水磨粉的特征,而不是教师直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全盘传授给幼儿。

为此,教研组又开展了“走进特制水磨粉”的系列活动,利用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的渗透、烘培课程的开展等形式,让幼儿能够与特制水磨粉“零距离”接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渠道的感知中获得相关的经验。如教研组的开展了集体活动《有趣的特制水磨粉》和《香香的麻球》。在科学探究区中放入糯米粉和特制水磨粉,让幼儿感知两者的异同点。开展烘培课程,通过制作糯米粉麻球和特制水磨粉麻球、油炸麻球和品尝麻球的过程,让幼儿有效感知面粉的不同特性、口感和制作的特点。甚至,我们还在六月炎热的季节将特制水磨粉又搬进课堂,让幼儿感受水磨粉在气温炎热的天气里的从硬变软到水状的有趣变化。出乎意料的是,幼儿对于这样的水磨粉更加感兴趣,还生成了一些有趣的活动,如《面粉化妆舞会》《面粉画画画》和《会流动的面粉》等等,这些生成活动将面粉的探究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

五、反思后记

本次的面粉探究活动为我们园本课程的构建打开了思路,也给我们后续的园本课程探究提供了一些直接借鉴的经验。幼儿是研究的主体,我们要关注幼儿的经验和立场,以幼儿的经验为介入点,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究和体验。而教师则需要储备大量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并且要退位到幼儿“探究舞台”的幕后,起到引导、支持和合作的作用。只有这样,才构建的园本课程内容才能适合幼儿,真正做到课程的园本化,真正体现园本课程的价值。

猜你喜欢

特制糯米粉古镇
切糕秘笈
浮不起来的球
草莓大福
带童锁安全刀架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特制鱼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