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8-09-30李伊

商情 2018年42期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教学改革

李伊

[摘要]随着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扩大,加大了对国际服务贸易人才的需求。但国内目前培养国际服务贸易人才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显现了滞后性。为了适应全球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拓展服务贸易内容体系、重视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方式和提升师资水平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 教学改革 研讨式教学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扩大。2017年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42.7万亿元,占到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1.6%,超过第二产业11.1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8.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继续领跑国民经济增长。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但符合需求的人才供给不足,主要原因是高校在培养国际服务贸易人才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加强《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所需人才,已成为待研究的课题。

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延伸,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开设“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与政策、服务业跨国经营、国际服务贸易协议以及国际服务外包等知识,熟悉国际服务贸易体制规则,了解和正确认识当代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前沿问题,培养学生能运用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中国及其他国家服务贸易问题。

在大多数院校,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偏重理论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围绕理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完全接受消化吸收知识。单方面授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低,很难培养出能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的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的缺乏,学生缺少实务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培养国际服务贸易应用型人才。

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其他高校同行的交流总结,发现《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浅显,体系不够完整

《国际服务贸易》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偏向于宏观理论、相关协议和政策的学习,同时还涉及运输服务贸易、通讯服务贸易、保险服务贸易、银行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等各产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但对国际服务贸易规则部分未加以深入分析,只是简单列出《服务贸易总协定》内容,也缺少对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贸易壁垒的介绍和对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及统计指标的说明。这使得学生无法体会到传统理论对服务贸易适用性,无法探讨应付服务贸易壁垒的措施,深入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另外,教学内容很少有国际服务贸易的实务部分,忽视了国际服务贸易实务操作性。即使有部分教材有引导案例、阅读资料等,也很难能给学生一个如何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国际服务贸易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指导。这往往使学生对它的有用性产生疑问,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學方式和方法单一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领域比较广泛,而授课专业教师长期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对其他领域了解相对较少,如通讯、保险、旅游等,导致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一些课程衔接不到位。科研考核要求,让一些专业课老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具体行业的运行模式和操作流程,导致教学方式仅以理论授课教学为主,缺乏实务操作环节训练,使人才培养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需要脱节。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主要采取单方面填鸭式的讲授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很难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

(三)专业师资缺乏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师大多是讲授货物贸易课程为主的专业教师,很少从事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规则及政策等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货物贸易教学思维。加之部分教师缺少定期专业培训或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专业知识得不到扩展和提升,专业师资较为缺乏。

针对以上《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由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共同某一论题或问题进行分析、研讨的教学方法。只有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结合相关理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一些现象的能力,更好地把握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状况及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三、《国际服务贸易》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了解决《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的问题,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建议如下:

(一)深化教学内容,拓展服务贸易内容体系

编写并选用适合新形势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完善理论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如教师应梳理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形成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内容体系;应结合实际,详细地介绍金融、旅游、保险等服务贸易壁垒与货物贸易壁垒的异同;根据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系统介绍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等。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数量,丰富教学内容。使用的案例需贴近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和时效性。教材中案例很容易过时,难以反映当前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收集和整理案例。可从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途径搜集,如中央二套财经频道、《国际贸易》杂志或商务部、海关总署等政府门户网站。通过案例的展示和分析,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达到通过案例引出理论或加强知识点理解的效果,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二)重视实践教学,增加校外实训教学环节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的教材偏理论轻实践,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应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首先,建设国际服务贸易实验室。借鉴国际货物贸易实务操作软件的经验,开发相关软件,在模拟环境下设计服务贸易领域实践应用内容。其次,学校应与当地的银行、证券、旅游、运输等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采取校外见习、实习或组织参观各类服务贸易展会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体会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实际运作,从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服务贸易的学术讲座和论坛,拓宽知识面和思路。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需要,需引入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搭配,针对服务贸易的教学内容,可采用研讨式或讨论式教学方法,同时引入案例教学方法。研讨式或讨论式教学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查找的资料,表达自己看法,研究讨论后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研讨式教学要求以“导”为主,一般分为教学准备、课堂实施和成绩评价等三个主要阶段。

在本人的教学经验中,研讨式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教师需根据班级人数按5-6人一组进行分组,提前两周告知学生论题、数据资料搜集方法和渠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查找文献数据,完成本组书面发言报告和PPT,并讨论选举代表上台展示。第二阶段,课堂实施。首先,教师导言。先由教师简单介绍讨论的主题及小组展示的时间限制、流程、听众学生的任务等要求。其次,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结合PPT做主题发言,教师和其他学生就展示内容进行思考和记录问题;展示结束后针对教师和其他组同学提出问题进行答辩,未能解释清楚或没能回答的问题,下次课前补充回答;教师也可围绕本次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有针对性讨论和发言。最后,教师评价和总结。教师针对各小组展示的内容、PPT制作、展示表现和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课题讨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或对个别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宣布初步打分情况。第三阶段,成绩评价。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形式,学生成绩由课堂展示、书面报告、个人发言及对集体讨论的贡献度、出勤等四个部分组成,分数占比可为4:3:2:1,其中课堂展示以课堂初步打分和补充回答问题情况综合评分。

通过研讨式或讨论式教学,讓学生对国际服务贸易中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采用组内讨论、分组汇报、组间讨论和情景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对国际服务贸易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与科研结合,提升师资水平

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专业培训或学习,补充理论知识,拓宽知识范围;就课程体系和内容大纲,邀请兄弟院校进行研讨,并不断修正完善;同时定期邀请国内同领域专家进行听课点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并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吸收学术前沿知识。

在选用任课教师方面,尽量选用科研方向是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师,实现教学和科研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可选派教师到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实习,接触第一线的业务,把在企业的切身体会传授给学生,并组织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猜你喜欢

研讨式教学教学改革
“研讨式”教学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实践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能力本位的研讨型课堂设计与应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梦教育在伦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