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系西藏舞动高原

2018-09-30蔡佳蓉

源流 2018年5期
关键词:乐舞藏族高原

蔡佳蓉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場/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一首《天路》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3月的西藏林芝,雪域春寒犹浓,桃花相映玉峰。为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寻找创作素材,创作出一批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梦的舞蹈作品,汕头市金平区舞蹈家协会采风团,赴西藏林芝参加林芝第十六届桃花文化节,到西藏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创作采风活动。

西藏以举世无双的雪域风光和独特的地理文化闻名于世。它不仅坐拥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色,独特的人文环境更孕育滋养了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藏文化。深厚“西藏烙印”的宗教建筑、朴实醇厚的民风等人文景观,让广大文艺家心向往之。她的高、她的远、她的雪山草地、她的蓝天白云,她的藏传佛教、她的布达拉宫,她的歌曲和舞蹈,当然还有带给“外人”的“高原反应”……都成了许多人心灵深处的一个梦,也向世人昭示着她恒久魅力!

行走西藏途中,路是空的,天空是静的。当宇宙间仅留汽车的引擎声和人的呼吸声时,时间与空间都是无声静止的,人仿佛回到了宇宙蛮荒中,渺小得像一粒微乎其微的沙尘,连遇见一个同类都感惊喜。我想,在这种近乎空寂的时空里,人的心灵是需要抚慰的,因此西藏的音乐带有宗教元素,音域辽远而洁净,穿透时空,给人宁静如水之感。

有人说,西藏人最有幸福感,他们除了耕种放牧,就是纵情起舞,饮酒高歌。藏民能歌善舞,民间也常有“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的直抒胸臆的说法。作为藏族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藏族舞蹈保留了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舞种。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

据了解,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可谓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藏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多品种指宗教舞藏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多风格指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以及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千百年来,土著藏民们,都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从田间采摘苹果的孩童到门前穿着整齐民族服饰的老者,从正在纺织的妇女到喝着青稞酒的彪汉,都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境界,因此,这里的歌舞也成为藏族的一种代表,与藏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采风活动中,我们通过向当地的舞蹈艺术家们观摩学习,体味到了西藏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随团及当地舞蹈专家的尽心点评与悉心指教,感受到了不同民族之间舞蹈艺术的不同表达方式,收获满满。“如果不走进高原,你一辈子都创作不出关于高原的好作品。”这是我经过严重的高原反应之后,此番高原之旅得出的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将艺术的根和魂深植于人民中间,如果不真心地深入生活,就登不上创作的高峰。我们通过这次创作采风活动,深入了解了西藏自治区人民群众的生活风貌和藏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深度挖掘了音乐舞蹈元素,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汲取此次采风活动中吸收到了创作养分,努力创作出一批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来展现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唱响各族群众团结和睦、共建美好家园的时代凯歌。

猜你喜欢

乐舞藏族高原
龟兹乐舞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