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南对福建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
2018-09-30曹敏华
曹敏华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岁月中,曾涌现出一批大智大勇、担当尽责的省级领导干部。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以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和一身正气的形象和作风,有力推动八闽大地改革开放,为日后福建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项南诞辰10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兹缅怀。
一、大兴思想解放之风
项南1918年11月生于福建连城县,11岁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从事共青团工作。1961年调第八机械工业部任职。1979年,任农机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迅速打开福建的工作局面,中共中央决定将项南调往福建任职。1981年1月,项南南下履新,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务书记、福建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省委书记。
思想解放是开创福建各项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所在。1981年1月20日,到任才一周的项南在党代会总结讲话中阐述了关于解放思想的感想。他指出:中央决定给福建更多一点自主权,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更多地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事业,使我们的经济发展能比相邻的省份搞得更活一点、更快一些。倘若我们不去纠正建国以来犯的“左”的错误,思想不解放,在放宽政策方面不如邻省坚决,采取的各项措施也不如别省灵活,甚至中央文件中已经规定的东西,我们还去评头品足,不敢执行,那我们能把经济搞活,把福建省建设好吗?为此,项南建议大家时常问问自己:特殊政策,特殊在哪里?灵活措施,灵活在哪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应当好好想一想这些问题。针对一些干部仍未明确解放思想的目的或有所疑虑,项南指出:“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的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使自已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这样的解放思想,这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是偏离不了方向的,是犯不了错误的。如果思想僵化,死抱着老框框不放,思想落后于新形势的发展,倒要犯大错误。”在结束讲话之前,项南强调了解放思想对于福建发展的意义所在:“闽之水何泱泱,闽之山何苍苍,若要福建起飞快,就看思想解放不解放。”
这篇讲话有的放矢、思路清晰、言简意赅,让与会代表如沐春风,深受启发和鼓舞,人们第一次领略了新来的省委常务书记的思想风范。同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将此文转发至省、军级时,加了如下按语:“项南同志1月20日在福建省党代表会议上作的题为《谈解放思想》的谈话,是一篇领导干部亲自动手准备、不由秘书代劳的好讲话。这篇讲话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简明、生动、活泼,绝少套话、空论。现推荐给你们一阅。” 由此可见,项南的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肯定,在全国各地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月27日,项南在部分省委领导“吹风”会上又作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发言,就“前线”能否搞建设、摒弃“以粮为纲”与念好“山海经”、放手推行“包产到户”、对外开放从哪里起步、怎样消除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之间的隔阂,公正解决福建“地下党”问题,以及做好华侨工作与对台工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会上,与会者敞开思想提出的一些重要思路对后来福建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推动福建农村改革
中国改革起步于农村,其突破口是实行责任田与土地承包制。福建因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此项改革阻力重重,一时难以推行。项南到任后通过调查,力排干扰,大刀阔斧推动福建农村改革。他要求《福建日报》将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作为近期宣传重点,大造舆论,形成强大推动力。在与报社领导座谈时,项南明确指出,现在我们谈农业生产,不是过去的那种“以粮为纲”的农业,而是指大农业,它包括了农、林、牧、副、渔这些丰富的内涵。他责成福建报社精心组织一批人员,写出有分量的社论,题目定为《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刻不容缓》,并要求在大年初一发表。根据项南指示,《福建日报》将先期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反映外省农村落实生产责任制促进农业发展的长篇通讯《巨大的吸引力》予以转载。项南还亲自动手写编者按。1981年2月6日,中共福建省委专门就抓紧落实生产责任制的问题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尊重群众的意愿,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包产到户),把农业生产责任制尽快落实,稳定下来;并强调各级党委要敢于领导、善于领导,实事求是,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责任制形式,不能搞“一刀切”。2月21日,在全省农业局长会议上,项南强调:“福建潜力最大的是农业。能不能把农业搞上去,关键就在于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现在就看我们思想解放不解放,全党是不是把农业紧紧地抓在手里。这个问题解决了,福建农业是一定会有一个大的突破的。”为了给广大农民吃下“定心丸”,项南要求省政府作出明文规定,提交省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后公布施行。4月11日,福建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十二项全面落实农业承包责任制的规定,即《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规定》。在项南的主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福建省全面推开。
1982年堪称中国农村“包干到户”年。是年1月,中共中央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作为中央1号文件发布。该《纪要》正式肯定了承包责任制改革由民间自发举动上升确定为党和政府的官方政策。这份中共历史上第一份农村工作1号文件明确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形式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发展农业生产的强烈愿望。该还明确指出: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据此,福建对中央新政策进行了广泛的传达和宣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各地得到确立。及至1983年,福建实行“双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占全省生产队总数的99%。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福建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8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了75.5%。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据调查,1983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1.19倍,实践表明,农村改革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三、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3月23日,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在福州举行。其时,国有企业的处境十分尴尬: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庸,毫无经营管理自主权可言。在计划下达、物资分配、产品调拨、财政收支、价格规定、人事安排、工资标准等诸多方面都是统一规定和运作。在时任省经委副主任黄文麟的动议下,与会的55位厂长(经理)致信省领导,强烈呼吁:“请给我们‘松绑’”。当天下午,项南即对该信作了批示,明确表示支持。翌日,《请给我们“松绑”》呼吁信在《福建日报》头版全文发表。值得一提的是,项南把呼吁信转给《福建日报》时,除了批示要全文发表外,还亲自撰写新闻报道的导语:在福州参加省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的55名厂长、经理,3月23日写信给省委领导同志,题目是“请给我们‘松绑’”。情词恳切,使人读后有一种再不改革、再不放权,就真是不能前进了的感觉。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呼吁信和有关部门的反应,并加了编者按。各报刊亦纷纷转载与报道。一时间,“松绑”放权,成为全国企业改革的热门话题。“松绑”放权呼吁信发表后,项南即指示省委办公厅打电话要求省直各有关部门对呼吁信明确表态,并提出落实企业自主权的具体举措;同时,指示福建日报社组织力量进行跟踪报道。随后,相关部门纷纷作出回应,提出落实“松绑”放权的具体措施。然而,企业落实自主权并未顺利推进,而是一波三折。4月10日,项南在全省工贸会议上指出:55位厂长、经理的要求是正当的、革命的,要使企业有活力、动力和压力,根本问题就是要搞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放权。必须使我们的厂长、经理有人权、财权和管理权。一个厂长或一个经理没有这三种权,可以断言,这个企业是办不好的。我们希望各部委、各厅局都和省委、省政府一样,时时刻刻想着当厂长、当经理的困难,要把捆在他们身上的所有绳索解开,让他们前进,让他们发展,让他们起飞。4月21日,省委常委和省政府党组负责同志进行整党对照检查。项南说,各部门对“松绑”是支持的,情况总的是不错的。但也有些单位“面有难色”,感到不好办。……55位厂长、经理的呼吁公诸报端之后,社会上的反映是强烈的,是好的,推动了经济改革。可是那些厂长、经理却仍然感到不踏实,怕不落实。我们可不能报纸一登就完事,要抓落实。……我们一定要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
1985年8月,省厂长(经理)研究会召开了第二次会员大会,针对放权过程中的“中梗阻”现象,发表了《放权要落实,不走回头路》的公开信。这条消息在《福建日报》刊载后,项南亲自动手,以“省委领导在批评放权不落实中指出:该放的权不放要追究领导责任”为题,撰写了福建日报记者走访省委领导的采访报道稿。在项南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1985年第三季度,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一次企业扩权落实情况的大检查。据统计,“松绑”放权前5年(1979—1983),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0.36%;而“松绑”放权后的5年(1984—1988),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2.46%。
项南卸任福建省委书记后,数次来闽,都曾会见福建企业界、企业家代表。福建企业界、企业家代表也曾多次在北京拜访他。项南总是谆谆告诫福建企业界、企业家,要发扬当年呼吁“松绑”放权时的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改革,不断进取,为中国和福建的经济发展继续努力,作出新的贡献。项南对“松绑”放权呼吁书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他对改革的极大热情和坚定决心,对新生事物的欢迎、保护和支持。项南还鉴于企业存在吃“大锅饭”等问题,提出自己许多正确主张,使福建企业家们深受鼓舞和影响。国企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起步阶段步履维艰,触及许多深层次问题。当年项南以巨大的勇气和胆略开拓新局面,使福建企业改革渐入佳境,为改革开放史写下浓重一笔。
四、引导厦门、福州对外开放
1979年7月,为使中国经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次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厦门的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兴办经济特区。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破土动工。由于长期受台湾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局势的制约,厦门数十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项南走马上任后,提出厦门搞特区建设要先集中力量打好基础,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1981年3月11日,他在福建省直机关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厦门特区,我们非搞上去不可。要搞上去,就要马上动手搞飞机场、码头、电讯等,这些不搞上去,空口说搞特区能搞得上去吗?将来厦门机场不只是跟福州通航,而是跟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日本通航,要从这个方面考虑。在项南的力促下,1982年1月10日工程动工,仅用8个半月的时间(不包括前期工程),即实现了高速度建成机场的目标。1984年2月,项南向正在厦门视察的邓小平汇报说,建厦门机场是为了飞新加坡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将来还可以飞台湾,要求把厦门机场建成国际机场。邓小平赞同应当飞出去,就用国际机场这个名字。厦门机场的修建,实现了项南的夙愿,为厦门特区的开放创造了重要条件。
建设厦门不能局限在2.5平方公里,而应要有较大的地理空间,是项南在厦门特区草创阶段就提出的一个重要主张。1981年初,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的工作组来福建视察工作时,项南就在汇报中提出:厦门经济特区不应只是“2.5”,而要扩展到厦门全岛,项南的意见受到谷牧等人的赞同。后来胡耀邦等人来厦门,项南又反映了这个问题,胡耀邦当即表示这种想法很好,可以考虑。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厦门时,项南再次提出了这个设想。邓小平回到北京后,专门找了几位中央负责人,谈了对福建改革的设想,提出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邓小平认为:厦门经济特区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这样就能吸收大批华侨资金,不仅华侨,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这样就能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厦门特区只要资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华侨就会来投资。我看这不会失败,肯定益处很大。3月,中央宣布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在项南的直接领导下,厦门特区制定了扩大特区的实施方案。1985年6月29日,国务院在《关于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批复》中,正式批准厦门全岛扩大为特区的实施方案,并要求厦门特区应由单纯出口加工区建设为“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的经济特区”,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凡世界上通行的自由港及其管理体制、机构以及措施,均可供厦门经济特区借鉴或采用。
项南主政福建期间,十分关心支持福州的对外开放工作,对建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1984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福州市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随后,在项南的主持下,福建省委、省政府对福州对外开放进行了专题研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决定兴办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项南的关怀下,福州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以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促进福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对外开放,使福州经济结构逐步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轨道。
项南自1981年初至1986年3月主政福建期间,团结带领福建省委领导班子,坚定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福建省情,坚决落实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真抓实干,使福建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高歌猛进,由昔日的海防前线变成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先进的省份,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福建的崛起和起飞打下坚实基础,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