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的审美教育重在感受和体验的认识
2018-09-29胡爽
胡爽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感受美和体验关的能力,小学音乐教学并不以复杂的乐理知识为主,其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就小学音乐课的审美教育重在感受和体验的认识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审美教育;策略
音乐与其说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不如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其比别的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情感与人的心灵。在小学音乐课上,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想象力,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维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音乐课堂教学的理念存在误区。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以前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在教学中缺乏师生平等互动与共同参与的环节,音乐的趣味性比较片面,背离了音乐的本性,更得不到音乐的审美体验。新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小学音乐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传统理念影响下的音乐教学只能实现音乐知识的单向传输,无法形成思维的互动,缺乏思维的互动就必然不能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形成感受和体验,导致音乐审美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由于小学音乐并不以音乐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大多以音乐欣赏和学习歌曲为主要教学形式。在音乐欣赏时,教师播放自己挑选的乐曲,让学生安静的听乐曲,在听完乐曲之后,教师再介绍乐器的相关背景情况,包括乐曲所在的时代背景、作者背景、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乐曲在音乐艺术史中所处的地位;在学习歌曲时,通常是教师一边伴奏一边教歌曲,以小节为单元,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从教学形式来看,两种教学方式都过于单调,共同的特点都是教师选择了“一站式”教学的方法,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无法自觉的形成。
二、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融入感受和体验的策略
1.了解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好的歌曲应贴近学生生活,表达学生心声或是蕴含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夢幻,或展现出一片炽热的情怀。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是学生感受美和体验美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知道审美因素包括哪些内容才可以有目的性的审美,让审美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性,而并不是一味的称赞“好听”,却不知道为什么“好听”。立意美、情境美是通过音符的有效表达之后,结合学生的情感所形成的较高层次的美感体验,而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和伴奏美是学生音符本身第一时间传输的美感内容,学生在聆听时就可以迅速产生审美情感,比起立意美和情境美,更加直观。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审美因素融入到其中,让学生习惯性的从审美因素的角度来鉴赏歌曲,从而让学生的感受美和体验美的能力更具有专业性。
2.把握良好听觉环境的审美特征只有让音乐融入画面感,才可以让抽象的音符形象化,形象的画面感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小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有助于在认识中融入个人的情感,为此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学时,就应该把握良好的听觉环境的审美特征,变抽象的音符为具体的画面,充分发挥小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举例说明,在对学生进行《嘎达梅林》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歌曲的辽阔和豪迈的感觉,就需要给学生播放辽阔草原的视频内容;为了让学生对蒙古族传奇英雄嘎达梅林产生敬佩的感觉,就应该节选电影中的镜头给学生播放,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英雄所处的环境和英雄的性格特点都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在学习歌曲时,脑中自然而然的就行成画面感,可以在脑中的画面和优美的音符中感受美、体验美。
3.注重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音乐审美教学是以动态的形式存在的,它强调教学的过程性,为了让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融入发自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就要在整个审美教学中融入审美描述,让学生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感受美、体验美。具体来说,音乐审美教学的过程包含审美渴望、审美探索和审美创造。审美渴望要求教师在开展音乐审美教学前有效的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情感,之后在进入审美探索的环节。在审美探索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实现思想上的互动,多给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感觉,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与教师的教学形成共鸣。审美创造对于学生的音乐能力要求较高,它是在学生充分掌握审美教学内容基础之上形成个体的观点、情感和态度,再结合个体的情感体验,重新认识审美教学内容,形成音乐审美的再创造。
三、结语
音乐审美教学可以有效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要积极研究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