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画含义之争
2018-09-29孔晶晶
孔晶晶
摘要:关于中国水墨画的含义分为正反两派,本文通过对两方具体的比较,表达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水墨画;材料;技法;评判标准
本文将关于中国水墨画含义的争论分为正、反两方。其中,正方代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守护方,他们认为中国画的笔、墨、宣纸、以及技法等不可舍弃,是中国画家们历经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精华,他们因此也常被称作“保守派”。而反方,则代表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探索者,他们认为中國传统的笔墨材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舍弃,传统技法有时在他们的画面上也不知所踪。他们通过对技法语言的探索,表达他们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他们也常被称作“革新派”。
一、关于材料之争
1.关于水墨:正方认为中国水墨画的首要特征在于运用水墨:反方则认为大可不必狭隘到因为他们没有依照传统方式用墨,便将他们排除在水墨画之外。
2.“关于毛笔”:正方认为关“笔”的运用是认识中国画的最根本的立脚点,是中国画最终的识别系统。中国古人讲“笔”,实际上包括笔性、笔力、笔姿、笔韵、笔格这样一个分析和评价体系。事实上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画家不用毛笔画画,也根本不知何谓中国人的“笔性”,但并无人去异议他们,因为他们不把自己的画法强加给中国画。但如果要把这种个人自由强加给中国画,就必然引起反抗。反例:刘国松借助各种材料进行树石“皴法”的拓印,但是其对“皴法”的认识有所偏颇;反方认为有些水墨画家可能偶尔不用毛笔。他们可能为了探索某些新的技法或效果,有时会使用毛笔以外的其他工具。
3.“关于宣纸”:正方认为使用宣纸也是界定中国画的标准。墨汁浸入宣纸,一般不同于油画和丙烯画的呈现方式。在传统水墨画里,笔、墨、宣纸三者的完美结合往往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总结才能熟悉掌握。宣纸作为水墨中非常重要的材料而被中国画画家长期使用;反方认为其实画纸并不能定义中国水墨画,因为艺术家也在用一些不常见的媒介进行实验创作。现当代,国画创作有时也会使用素描纸、麻布、油画布、绢帛进行绘画创作。
二、关于技法之争
正方:作为中国画艺术要素甚至是本体的水墨,肯定有一些经由民族文化心理反复比较、鉴别、筛选并由若干代品格高尚、修养丰厚、悟性极高、而又联系勤奋的大师反复实践、锤炼,最后沉淀下来的特性。这些特性成为人们对笔墨的艺术要求,画家只要拿了毛笔,画中国画,那他就要受到文化的制约。笔精墨妙,这是中国文化慧根之所系;反方:许多当代水墨家作画时并没有运用传统技巧,那么他们都要被排除在外吗?
三、评判标准之争
正方:我们在借鉴西方艺术话语形式的同时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容易以西方的艺术观念作为评判标准来评判我们的水墨实践。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着中国艺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艺术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一整套创作规律,中国水墨画有一套从哲学层面到技法层面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只是我们常常忽视这个系统的精神动力罢了。例如关于“骨法用笔”这一评判标准;反方: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任何一种文化都免不了被站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任人评判。对于中国画,大部分外国观众都认为它沉闷、乏味,既不关心当代的性别和种族问题也不关乎当代艺术体系对媒介、后媒介以及政治的兴趣。
而且,这些令国外观众难以理解的充满指涉的作品通常很难得到展出,中国水墨画由此也变成了被国际艺术界边缘化了的例子。而相较于传统水墨画来说,现代“水墨画”似乎更容易被多元文化所容易接受一些。
四、两方共同点
正方结论:笔精墨妙,是中国画的慧根之所系,如果中国画不想消亡,这条线就必须守住。中国绘画向以精神为主旨,而不以小计取生。中国绘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应紧扣传统艺术精神的脉搏,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推进表现话语。真正了解传统的精神,就可以使我们在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中自由选择可资借鉴的技法,重建起新的语言图式;反方结论:但当代中国艺术评论界,有些人持保守姿态,他们力求把中国水墨画框在经典的、合乎历史的媒介和方式当中,但是这样做,便会限制中国水墨画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纵观历史,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中国水墨画也远非墨汁、毛笔、宣纸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它成为了一个涵盖范围更广、更多变的概念。这样来界定中国水墨画:它是一门中国当代艺术,具有无与伦比的密度、复杂性及深厚的历史指涉。这种艺术可以包括墨汁、毛笔和宣纸,但也可以不包括。
五、笔者的观点
首先,我同意将中国水墨画的绘画材料扩大些,画家基于画面要求,想要追求一些特殊效果,可以采用新的材料进行绘画创作。它也可以使用新的技法,来满足画面的需要。但前提是画家们一定要了解并掌握传统水墨精华,更重要的是,画家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上。但是像版画、摄影、装置等其他艺术形态所表现的类似水墨效果的作品,它不属于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