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踏千年之舞

2018-09-29唐千千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期

唐千千

摘要:踏歌作为中国传统的舞蹈风靡了千年之久,当下对于踏歌的复原也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踏歌作为中国古代舞蹈的代表,跳脱争议又一次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本文主要从文献记载的踏歌及当下复原的成果进行分析阐述,以窥探踏歌的盛世之风,在历史中的流变及当代人复原踏歌的手法。

关键词:踏歌;古代文献;汉唐古典舞;舞蹈复原

一、历史文献中的踏歌

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道:“又说在宫内时,尝以管弦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與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以上记载中未出现踏歌二字,但“相连以臂,踏地为节而歌。此形式符合踏歌的特征,并证明踏歌最初的功能为祭祀。

而踏歌一词最早出现于“知微城下连手踏歌称‘万岁乐,令英日:‘尚书国家八座,受委非轻,翻为贼踏歌,无惭也。知微仍唱日:‘万岁乐,万岁年,不自由,万岁乐。时人鄙之”。这段记载描述了公元698年,尚书阎知微奉命招抚守城将军陈令英的经过。以踏歌之姿招抚游牧之民,可见少数民族也有踏歌之俗。

《朝野佥载》中曾描述过长安上元灯会的情景“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唐朝当时的统治阶层,对于乐舞十分喜爱。加之当时民风开放,与周围国家关系密切。故乐舞发展迅速,平民百姓皆受影响。许多文人墨客在观看踏歌之后,纷纷留下墨宝。刘禹锡的《踏歌行》,李白的《赠汪伦》,顾况的《听山鹧鸪》等诗文中均有踏歌的场景。由此可见唐朝的踏歌并不局限于宫廷、祭祀,踏歌变得十分多元化。

二、目前的研究成果

中国现存关于踏歌的作品,只有1997年孙颖老先生所编创的汉唐古典舞剧目《踏歌》。而孙颖先生所复原编创的一系列汉唐古典舞,对于中国舞蹈界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填补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空白。在《中国汉唐古典舞中的文化内涵》一文中提到:“首先,它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传承,以便让更多的世人认识和欣赏古典文化,并提醒我们不要忘本;其次,孙颖先生的很多作品都产生了以点带面,从个体到群体的共鸣效果,由此产生出更多审美共鸣的诉求,并使单一的作品超越了作品本身,成为时代文化的象征”。这段话简洁明了的说出了,以《踏歌》为代表的一系列复原舞蹈在中国舞蹈界的重要地位。

三、《踏歌》的复原编创

舞蹈是一种活体传承的艺术,《踏歌》作为已经失传的古代舞蹈,可见其复原难度之大。踏歌这种舞蹈形式的时间跨度很长,每个朝代都具有当时的风格。在历史上汉、唐两个朝代,为中国艺术的鼎盛时期。

汉武帝时期设立汉乐府,在管理歌舞伎的同时负责对民族、民俗、民间艺术进行收集。将收集到的东西重新加工编排,以便统治阶级观赏。并设置了职位,将民间艺人集中进行统一的培训管理。由此可见汉代统治阶级对于乐舞的重视。

唐朝的统治阶级对于艺术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唐玄宗李隆基善作曲、击羯鼓指挥,设立梨园。“由于他本人对乐舞的酷爱,在他统治后期,极力追求声色享乐,不但各地选拔出色乐舞艺人进献宫廷,域外及少数民族地区也纷纷向唐王朝献“胡旋女”及其他乐舞百戏艺人。”身份尊贵的女眷们大都精通歌舞,杨玉环善《霓裳羽衣》舞弹一手好琵琶;江采苹善吹白玉,作惊鸿舞;太平公主在皇帝面前起舞求嫁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文献,可以知道唐代乐舞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以上两个朝代都属于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外交发达、统治阶级对艺术十分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往往会有大量的艺术品被创作出来。经过千年的岁月洗礼,依旧在像人们诉说着当年的辉煌。而这些遗留下来艺术品,则成为了孙颖先生追寻过去的媒介。

四、结语

孙颖先生从破碎的文字,残存的文献、壁画中提炼出元素,再进行重组编创。“除了深入研究并借鉴历丈文物上的舞蹈造型外,孙颖先生还加入了自己对“踏歌”这种舞蹈形式的理解,无论是从舞蹈造型上、动作移动路线上还是舞蹈情感表达上,都传达积极向上、阳光明媚的精神为主导精神,使得“踏歌”这己经衰亡的舞蹈形式又重见光明,散发清新、柔美、纯朴、自然的古典气韵。”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加入现代人的精神诉求。使其具有风格性并别具一格,填补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空白。2016年世界舞蹈日联合国发行的踏歌邮票,认可了《踏歌》在舞蹈中的地位。《踏歌》由此成为了中国舞蹈转折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