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洛克作品的风格
2018-09-29刘婷婷
刘婷婷
摘要:杰克逊·波洛克是抽象表现主义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独特,形式感强,具有不可复制性。由波洛克开创的“行动绘画”对现代艺术影响至深,为以后的西方行动派艺术提供了创作启示。
关键词: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行动绘画
20世纪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是二战后第一个重要的美术运动,反映出艺术家们在特定社会历史下的苦闷和仿徨,他们各具特色,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风格特征,“自动主义”和“生物形态主义”是他们共同的信条和创作法规。
30年代初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工厂倒闭、银行破产、金融瘫痪,导致一度繁荣鼎盛的经济之势忽然间土崩瓦解,人们开始对这样的社会产生不满和怀疑,当时的艺术家们也是如此,他们无力改变残酷的社会现实,唯有在艺术创作中可以完全主宰自己。
杰克逊·波洛克是这一时期画家的突出代表,他凭借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执着追求,實现了自己在艺术上的自我价值,于1947-1950年间使用“滴流画法”创造出闻名世界的“滴画”,成为美国现代艺术中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波洛克创作高峰期,他采用在帆布上很随意地泼溅颜料作为主要的作画方法。他用石块、砂子、铁钉和碎玻璃掺合颜料在画布上磨擦,有时则任其成为稠的流体。
1947年波洛克的这一幅《整整五寻》成名之作是用油彩和铅在画布上创作的。(寻——长度单位,合6英尺或1.829米,用于测量水深),仅就这个题目的含义,除了意指海水的深度以外,还意味着滴色的层次,语意双关。全画以蓝绿色为主调,波洛克在画上先是大面积滴注,然后按各区域的情况加洒深浅不同的绿色,再后是黑色油漆,最后再在表层使用铝漆,漆中还夹杂着不少“添加物”;同时还在某些他认为必须补色的地区浇滴一些醒目的白色和无光泽的色彩。画家沿着画布边走边滴,让自身运动与滴色动作协调配合。我们从《整整五寻》上可以看到色线绵密得象网一样彼此纠缠着,有的地方密不通风,有的地方突然出现泛上来的蜜黄色。图上的局部即显示了两注稠厚的蜜黄色块,它似乎在白色乳性液体中流出来的缓慢色斑,还勾带着缓慢的紫色,因而成为全画的最亮点。
波洛克创造了著名的滴洒画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他非常反感把画布绷在画框上,即在不坚实的基础上画画,所以他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手提颜料桶,在平铺于地上或挂在墙上的大块画布上边走边滴洒颜色,直觉或者偶然的因素在这里发挥了很大作用。开始作画之前他也并不知道他要画什么,只是在画的过程中,不断修改、添加、删去,创作的过程如他自己所说:“一旦我进入绘画,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我不担心产生变化、毁坏形象等等。因为绘画有其自身的生命。我试图让它自然呈现。只有当我和绘画分离时,结果才会很混乱。相反,一切都会变得很协调,轻松地涂抹、刮掉,绘画就这样自然地诞生了。
对于这样的创作方法,艺术评论家罗森伯格称之为“行动绘画”。顾名思义,“行动绘画”的意思是,画家为我们呈现的不只是完成时的画面,而是包括了画家的整个创作过程(为此采用的肢体运动),画面成了画家艺术行动的一种记录,是画家行动的场所。了解了波洛克的作画过程后人们自然会很容易理解“行动绘画”的名称的由来。波洛克认为绘画创作不应该一味追寻再现现实,而应该更加关注内在精神和情感的表达,他在行动中用滴画法与无拘束的泼洒来即兴宣泄内心的情感与思想,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创作方式,是他依据本能不断地进行艺术尝试的结果,最终找到了这种能够充分表达其内心世界的绘画语言。
《秋天的韵律,第30号》是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达到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彰显出他对抽象绘画的完美演绎。画面上的色线进一步精减,在棕黄色的背景上挥洒上黑色、浅棕色、灰色、白色的线条,这几种色线色相差别不大,明度上却有着递减的趋势,色线在画面上纵横交错、随意流淌,每一种色线都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层层空间之间互相交错而又相对独立,线条的丰富变化形成了空间的厚度,完全打破了传统绘画对空间的界定。
美国艺术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说:“生命的组织是情感的构架,因为情感只存在于活的生命体中,各种能够表现情感的符号的逻辑,也必然是生命的逻辑。寻找生命情感的符号的逻辑,伴随人类生命活动过程的始终。”在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这种生命情感的符号可以被理解为被泼洒在画布上的自由的、狂放的、具有情感属性的、色彩斑斓的点、线、面,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情感符号的逻辑正是波洛克所寻找的生命的逻辑,通过组织这些基本元素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完成自己寻找生命逻辑的历程。
作者简介:吕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