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景手法在景观照明设计中的应用
2018-09-29韩乐乐孙晓红于雪李青青
韩乐乐 孙晓红 于雪 李青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中的对景手法的平面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将其与景观照明设计相结合,探讨在夜景中如何运用对景手法使景观照明在内容、层次及意境等方面体现出对中国传统造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以调动人们与夜景景观的互动性,满足现代人在夜晚中的行为、视觉及精神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对景手法;景观照明设计;形式
一、前言
对景手法是中国园林造景手法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手法将各种景观元素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创作性组合,其艺术形式在众多中国古典园林案例中都有展现。景观照明是现代照明设计和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灯光形式对景观进行艺术再创作设计。本文试从对景的平面构成形式角度出发,对其手法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对景手法在景观照明设计中的应用,从而塑造丰富的现代夜景空间。
二、中国古典园林对景手法分析
“对”即相对之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构景方法称之为对景,是一种在人和景物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的构景方式。总体上对景可分为正对和互对两种基本形式。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景手法被大量运用,对景景观元素的联系性在平面形式中有着充分体现,本文试将对景手法在平面中的表达形式概括为以下三个点即点状形式、线状形式以及面状形式。
三、对景手法在景观照明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一)点状对景的应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点状对景相对比较单一,通常是正对景的形式,其元素为景、人。点状对景在夜景中的体现主要是景观单体照明,景观单体位于观赏者的正前方,与观赏者形成正对景。景观单体照明即是将景观节点处理为行进过程中的兴奋点和高潮,是人与景的对话,它能够为观赏者提供视觉集中点,形成夜景的正对景形式。在现代景观照明设计中可以作为点状对景的单体包括雕塑、水景、建筑、植物等。
以青岛五四广场为例,雕塑一五月的风位于景观轴线上,是广场上的主要景观单体,对其采用重点照明,与观赏者形成正对景。对这些单体的照明设计需要强调突出景观单体的特点,主要为艺术照明,使得观赏者形成外形印象,体现不同单体的不同夜景效果,使得夜景更具特色。
(二)线状对景的应用
线状对景相对于点状形式来说则较为丰富,通常是两个景观的互对,两处景观在平面布局中则构成线状形式。其元素为景、人、景。在景观照明设计中,线性对景的载体为两个主要景观节点。区别于点状对景照明形式,线性对景的两个景观单体在平面布局中一般处于同一轴线上,属于互对形式,两者之间以无形的纽带相互联系,或者是通过有形方式连接,例如道路照明和桥梁照明等。此时的观赏者可位于两个景观节点之间,也可以位于两个景观节点的任意一处,使得观赏者在游览过程中产生一步一景的感受。
以济南泉城广场为例,泉标和音乐喷泉位于主要轴线上,两者形成互对。属于线性对景的两个照明载体在色彩和形式上应具有统一性,采用重点照明,让人们在视觉上感受到夜景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运动过程中体会两者之间的对话,实现观赏者与夜景的互动,不再仅仅局限于功能照明,形成区别于白天的景象,突出夜景的独特趣味。
(三)面状对景的应用
面状对景中包含着点状和线状形式,比较复杂,基本可以概括为一点对若干个点的对景形式,即多点对景。面状对景可以分为“V”型、伞状、放射状和环形等。面状对景在平面中起到划分区域,加强空间关联性的作用。在景观照明设计中,面状对景主要体现在一个整体空间内,例如小广场或局部滨水区。利用面状对景确立夜景照明的构图中心和重点照明节点,形成夜景景观相互联系的总体格局,对景观节点主要采用泛光照明和重点照明,塑造有层次、有内容、有变化、有意境的整体照明景观。
以北京北海公园为例,以白塔为中心点,与周围其他几处主要景点(积云牌坊、悦心殿、琳光殿、阅古楼、长廊)相呼应,在平面上形成多点互对的面状形式。景观照明的多点互对增强了夜景的整体性,在大空间内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突显秩序性,因此不会给观赏者混乱的夜景体验。同时白塔也是琼华岛的制高点,与其他景点存在高差,形成特殊的俯对和仰对形式。
四、结语
本文以对景手法为基本设计依据,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基礎上,探讨用灯光塑造既融入古典造园手法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照明景观设计,希望为现代景观照明设计提供实践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