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王尧 季进

2018-09-29

南方文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汉学家韩少功学界

主持人季进:在现代学术的知识生产中,访谈录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形式一方面召唤东西方文化源头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亦呼应现代哲学之于“对话”的深刻思辨,其直观灵活的呈现方式,确实包孕着有异于专题论文的学术能量。在海外汉学研究领域,访谈录也有它独特的学术价值,相对于国内学界而言,海外学者身处异质的文化语境和学术传统之中,其问题意识和论述方法迥然有别,于是学缘上的争鸣不免带有地缘上的紧张,甚至牵涉对学术威权和意识形态的臆测,基于具体观点的探讨,往往终于某种目光的错位,无法产生真正学理性的交集。在这一意义上,由熟悉海外汉学学术生态和学术话语的国内学者主导,就学界普遍聚焦和争议的问题与海外学者展开直接“对话”,无疑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环节。换言之,正因为相互了解之不足和学术进路之隔阂,我们关于海外汉学这一他者镜像的研究基础远未牢靠,相比于大量有隔靴搔痒或削足适履之嫌的介绍性文章,访谈录仍有其实在的优势和必要性。近年来关于海外汉学家的访谈录可谓数量可观,也有一些结集出版,但遗憾的是,个中也颇多“乱象”,如访谈者对于受访者的学科专业和学术兴趣并无充分准备,仅凭良好的私人关系,作管中窥豹式的学术吹捧;又如访谈者完全使用西方的学术话语,回避在国内学界引起巨大争议的话题,将原本的中西对话变成西方中心式的自说自话;更有甚者,并未与海外学者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只从其著述中裁剪成章,辅以自身想象,炮制一出自问自答的“好戏”。凡此种种,均要求我们建构更为负责的学术平台,呈现更加优秀的访谈文章,发挥这一文体真正的学术价值。

本期刊发的就是两篇汉学家访谈。一篇是应美国《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Today)杂志之邀,我对杜克大学罗鹏(Carlos Rojas)教授所作的访谈《关于概念、类别和模糊界限的思考:罗鹏访谈录》。这篇访谈的英文版刚刚发表于最新一期的《今日中国文学》(2018年第1期),现征得许可,译成中文,刊发于此。说起来罗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是英语世界颇具盛名的新一代学者,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推手。我们的访谈分为“个人与时代”“翻译与他者”“文学与文化”“现实与展望”四个部分。在“个人与时代”中,罗鹏回顾其早年的学习生涯,梳理其知识储备的师承脉络,并谈到了对北美汉学界代际关系的一些想法,我把讨论集中于其研究风格中最为鲜明的两个特点:强调理论阐发和高度的跨学科性上,让他本人解释其论述中常常招致批评的“过度阐释”的问题。在“翻译与他者”中,聚焦其较为成功的翻译案例,尤其是阎连科的作品,讲述了他对于文本的选择标准,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看法,以及对于翻译实践本身的思考。在“文学与文化”中,重点围绕罗鹏的几部学术专著,如《裸观》《离乡病》和《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等,介绍了他着重文化阐释的研究方法,详细阐明其重视“文化建构与权力建制”的学术取向与西方学界“语言学转向”之间的关联。我们也讨论了其主编的《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与英语学界其他几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异同,特别强调了它在方法论和结构上的目标。在最后的“现实与展望”中,畅谈了他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以及他对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趋势、面向和可能的看法。

第二篇是易彬教授对荷兰汉学家林恪(Mark Leenhouts)的访谈《“中国文学在其他国家的反响比较平淡”——荷兰汉学家林恪先生访谈之一》。林恪是中国文学在荷兰的重要译者之一,早年在荷兰莱顿大学、巴黎第七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学习汉语,2005年以《以出世的状态而入世:韩少功与中国寻根文学》获得莱顿大学汉学系博士学位,现居荷兰莱顿,做中国文学的全职翻译者。他的主要译作有钱锺书的《围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爸爸爸》《女女女》等,苏童的《米》《我的帝王生涯》等,毕飞宇的《青衣》,白先勇的《孽子》,以及鲁迅、周作人、沈从文、史铁生、张承志、朱文等人作品,并有荷文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作《当代中国文学:世俗的却有激情》(Chinese Literatuur Van Nu:Aards maar bevlogen)。易彬教授2016—2017年访学荷兰,与多名荷兰汉学家进行了访谈,其中便包括对林恪先生的长篇访谈。这里刊发的其中一部分,第一部分“关于韩少功”主要讨论林恪对于韩少功的译介,包括他接触韩少功作品的契机,翻译他几部重要作品的经过,及其在西方世界的反响,当然也涉及对韩少功大量方言的翻译问题。第二部分“当代中国文学:世俗的却有激情”围绕林恪的中国文学研究专著《当代中国文学:世俗的卻有激情》展开,林恪介绍了他强调“世俗”与“激情”的意图,以及书中所涉及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钱锺书等人在荷兰的译介和接受情况,与方法论的讨论不同,这里更关注的是这些译本在传播过程中具体的流程、依凭的载体、遇到的误读以及收获的反响等,换言之,即是将“中国文学走出去”还原到具体的知识生产进程中去。第三部分“中国文学在其他国家的反响比较平淡”承接上面的思路,对谈文学翻译与市场的关系,话题涉及一个中国文学翻译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的确立,出版社对于译者和文本的选择,专职译者的报酬和收入来源,文化机构的推广和学术会议,等等,展现当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所面临的种种机遇与挑战,还原其具体的生产方式和实际的文化影响。

(季进,苏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汉学家韩少功学界
《探索与回望——论韩少功的“后知青”写作》文献研究综述
一代天才露伴子——幸田露伴
哈新总统称自己是“汉学家”
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
韩少功乡土叙事与命名
试论国家图书馆之特色数字资源“国外汉学家数据库”
韩少功:“挑着粪桶”写作的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