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明代时期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建筑风格对比

2018-09-29钱龙孙杨静李浩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钱龙 孙杨静 李浩

摘 要:我们对中国明代时期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建筑风格进行了对比,首先就要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入手,分析了二者在同一时间段宗教建筑所呈现的不同风格特点,并对成因和过程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宗教建筑

中图分类号:TU-80;TU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6-0231-02

1 社会经济方式文化的影响

按照公元时间推算,中国的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覆灭,经历的的时间段恰好与西方文艺复兴经历的吻合,这更有利于我们将二者放在同一时间段上进行横向对比。经历了4世纪至12世纪的中世纪的“黑暗时期”的欧洲大陆,在倍受煎熬与磨难后,终于迎来了文艺复兴,挣脱了思想的禁锢发出了使西方文明在世界闪耀了数百年之久的光芒。而在文艺复兴同一时期的中国,黄河孕育的古老文明却在历经了各个阶段的兴衰之后,悄然逝去。日渐开化的西方思想与这时封建的明朝形成对比,中国渐渐走向越发封闭的状态。

明朝初期,手工业工匠从工奴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而且在较稳定的社会中,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热情,生产力增加,商业繁荣。在明朝时期,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璀璨的建筑明珠,例如:大报恩寺琉璃塔。明代宗教建筑之所以有辉煌的成就,逐渐改良的宗教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还有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无疑给宗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在意大利挣脱了中世纪教会、神学和封建制度的束缚之后,工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资本主义的萌芽在犹如春风般的思想解放潮流下迅速壮大。意大利资本经济的逐渐发展与人民百姓思想的日益开化相辅相成,新的社会思潮正汹涌的像这个拥有古老历史的城市奔涌而来,他们渴望自由,渴望认可,渴望挣脱宗教束缚达到人格独立。他们攻击宗教,攻击封建,攻击神权,他们主张文艺复兴,主张追求人文主义的精神思想。而资本主义也乘上这波思想开化的浪潮,开始鼓吹文字复兴运动,就这样一个拥有新思想的意大利开始呈现在世人眼前。与之相应而生的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宗教建筑也随之应运而生,例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在人文主义影响下的建筑师,热爱古罗马文化,对古罗马的建筑风格更是推崇备至,为了表示自己是文字复兴浪潮中的一份子,为了更好的宣扬文艺复兴的自由思想,他们使用自己的方式,利用古罗马的建筑风格来打破传统的宗教建筑风格,之前为神权服务的宗教建筑特点消失殆尽,这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如同鲜活的血液注入了当时已趋于迂腐的宗教建筑中去。

2 修建宗教建筑的目的

在中国,修建宗教建筑的表面目的似乎是为了弘扬宗教。在中国明代政权成立初期,宗教管理在多年的征战中处于散乱状态,整顿宗教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太祖由于自身处于佛门,深知宗教对平民百姓和国家统治带来的影响,在吸收了前朝在宗教事务上处理的弊端,总结了历代统治者对佛教处理方式的经验教训,明朝廷开始拥护佛教,在宗教政策上实行多元化开放政策,允许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实则偷梁换住,想依靠佛法中的因果理论来使民众无抵抗心,安于自己的命运,期待用佛法来使民众自己修行以达到来世更好的结果,达到维护国家安定的目的。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在宗教信仰的领悟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信徒们无时无刻不在信奉上帝忏悔罪恶。教皇利用思想来控制民心,主张禁欲,告诉人们的苦难皆来于自身的罪恶,利用愚民的手段来达到控制的目的。虽然中国宗教建筑大多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是人本思想的展现,但无疑也是被统治者拿来宣扬仁义礼智信的一种统治方式和手段。西方的宗教虽是神本的思想,但同样被教皇掌控用来统治信徒,皆可历千万年而不衰,在这一点上,中国同意大利相差无几。

3 二者建筑形式分析

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的优势导致宗教建筑呈现出多种风格形态,例如:佛寺、佛塔和石窟等。虽然中国的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从汉代至明代时期,印度佛教建筑形式已入乡随俗被中国人民汉化了,添加了中国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宗教变得更加饱满多彩。

明代宗教建筑中的佛寺布局同中国传统城市、住宅布局相同,都是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这样的优点就是寺庙本身会显得大气从容。佛寺的入口一般都位于整体建筑群的中心轴线的最前方。进去山门后,两侧还有按规格修建的用于报时的钟鼓楼。沿着中轴线,会依次坐落各种神殿。在中轴线中心必会修建一个无论是建筑体积还是修饰程度都远远高于其它神殿的“大雄宝殿”,此殿一般则为佛寺的正殿。在正殿两侧,则会修建一些小型建筑,例如:藏经阁、僧舍和斋堂。这些较为小型的建筑同样按照中心对称的格局分布坐落在轴线两边。

明代宗教建筑中还有一种极富特色的建筑形式就是佛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就是佛塔,又称浮屠塔。浮屠塔用途多种多样,常用于供奉舍利子。而佛塔的建筑形式也从最初的印度覆钵塔一步步演化为集文化和技术为一身的中国佛塔。中国佛塔种类繁多,从材质和形式上进行分类规整,就可以令人眼花缭乱。而明代最能代表国力最引人瞩目的的宗教建筑便是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了。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建于明成祖年间,宝塔高78.2米,在消失之前一直都占领着中国古代最高建筑的头衔。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通体琉璃,夜灯长明不熄,十里外都能看到宝塔的光辉。檐角悬挂的振铃在风中叮当作响,谱奏出的乐章惊艳了全世界,西方人将它视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与万里长城和英格兰巨石阵齐名。琉璃塔制作之精巧,构思之奇特至今都令人赞叹不已,正所谓是“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天下第一塔”,这个称号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才辈出,宗教建筑也有多种形式:哥特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设计师们狂热追捧古典风格的柱式构图要素,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认为,古典建筑中的柱式结构的比例与人体的比例相似,這与他们在文艺复兴中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达成一致。

意大利宗教建筑中哥特式建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的特点是将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利用到建筑空间中去,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再结合绚丽夺目的五彩玫瑰窗,使神秘的宗教气氛充满整个建筑。如果说中国的宗教建筑大多呈中轴对称式的长条型建筑群落,那么意大利的宗教建筑的布局则是由“十字架”的形态演变而来的十字形布局,赋予了建筑更多的宗教色彩。建筑内部则采用了许多圆拱和尖拱的造型,这种向上的牵引感,为信徒的祷告增添了神圣感,感受天主的遥望和自身的渺小。同时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分散建筑的承重,从而使建筑的修建高度和跨度得到一定的解放,保证了教堂体量的同时提升了安全系数。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一次人性的解放,它的本质是对古罗马文化思想的复兴,因此这一时期的宗教建筑都蒙上了浓厚的古典主义面纱,在许多大师在设计宗教建筑的时候都刻意的模仿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特色,以此来抒发内心中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热爱和推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时期的宗教建筑也在隐性的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建筑师和建筑本身也起到了文艺复兴运动顺利推进的积极作用。

4 宗教建筑的色彩及装饰

经过时代的变迁,明代的宗教建筑色彩则以浓重悦目为特点。经历朝历代的演变和发展,一种更适合中国古代社会大环境的宗教建筑规范日趋完善。宗教建筑有了更加完整的建筑和装饰规范,这也使明代的同一类型的宗教建筑外观趋于统一亦或是相差甚微。有一个很巧妙的地方就是,人们在设计寺庙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无论是建筑外形还是色彩装都有运用。例如:寺庙的墙面宽厚窗口小,这样在对比之下就显得建筑物的体量很大。在装饰上,屋檐,屋顶都用多层横向装饰,同样会给人“楼外有楼”的感觉。在色彩上,白墙黑框红木门,已经成为寺院标配。同样用对比鲜明的手法,利用视觉给访者心理形成冲击。当然,一些重要的宗教建筑,也会在屋顶,大门等显眼处使用镏金来进行装饰,从而凸现此栋建筑的不同地位。

明代的宗教政策多元开放,伊斯兰教也逐步发展起来,独具特色,他们更喜欢使用复杂的几何纹样作为装饰。维吾尔族宗教建筑中的装饰复杂细致,各种装饰纹路组合使用,布满窗户和门廊,给人清丽细腻之感。

把目光转移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上,15世纪以后的意大利宗教建筑的色彩由灰暗的色调转为明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里程碑——佛罗伦萨主教堂。佛罗伦萨主教堂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强烈,这也是设计师借用色彩向世人传递了一种积极进取,向上勃发的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一种乐观心态。佛罗伦萨主教堂的原料主要采用了白色、绿色和粉红色的大理石,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与中国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设计师似乎跳进了设计怪圈,建筑风格趋于僵化,出现了极端繁复的巴洛克风格,开化的状态一去不返,文艺复兴也逐渐进入尾声。

5 结语

经过以上四个部分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明代时期的宗教建筑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二者之间的差异,本质上是来源于各自国家的思想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形态的差异上。思想的开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影响到人们思维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艺术创作。而意大利民众的思想开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层出不穷,为意大利的宗教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不可质疑的作用。在当时的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中国,宋朝时期产生的资本主义嫩芽被封建专制扼杀在摇篮中之后,就再没有能量企图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了。在这一时期的比较,意大利的思想已经明显比中国的思想更加开化了。中西方的在世界中的地位也就从这个时代开始一点点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艺术成就和宗教建筑方面,中国深厚的历史严格和人文底蕴成功的使宗教建筑成为一个朝代的鲜明符号,即使人性的觉醒,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进步相比于意大利较为保守、封闭和落后,但是就宗教建筑的艺术成就来说,并不逊色于意大利的宗教建筑。

参考文献

[1]洪立昂.中外宗教建筑的差异[J].现代园艺,2018,(6):141.

[2]祖鹤然.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建筑语言对比[J].现代装饰(理论),2013,(8):192.

[3]荣生.文艺复兴建筑[J].外國文学,1999,(4):95-95.

猜你喜欢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贵族缘何热衷赞助艺术事业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