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们喜欢数学
2018-09-29马静
马静
【摘要】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解难答疑的过程,具体说就是带领学生一个个攻破知识难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树立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对问难质疑才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教师要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教学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树立,关键在教师的引导。过去学生习惯跟随老师的思路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弱化,学生也就无从质疑,很难发展他们的个性。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在听课时,脑海里会产生疑问的瞬间,但大多数学生都不敢或不愿向教师请教,也就是不能主动质疑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对,必须加以改正。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对于这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教师要予以热情鼓励,课堂上,教师多用“说说自己的看法及问题。”“说错了,也没关系”。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与此同时,在提问方式上可给学生予引导。引导学生初次提问从小疑问开始: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讲?自己有没有掌握?课堂上,通过老师讲解,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师指导或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我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有目的让学生计算7÷3,58.6÷11这些数,学生在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各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重复出现,于是心里充满了好奇疑问。我抓住问题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为什么商当中总有重复出现的数字?”然后我再指出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注重学生体验参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只有听过了,还可能就忘记;当学生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学生亲自做过了,才會真正理解。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体的螺旋图,它表明认知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也就是由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节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当这些节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我在教学《分数除法》时,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我在教学时围绕例题重点展开引导,积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经过探究后,我还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这样,我再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分数除以整数,当分数的分子能整除整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我通过学生的动态生成例题,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这时应采用“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虽然整节课都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更多的是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发展。
新教学理念,要求学生的学习应是实际应用数学的过程。学生应有实践体验,应经过自主探索、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应把握好问题尺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内容,运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使学生使获得实实在在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