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管理及风险防范
2018-09-29于春红
于春红
【摘要】:随着《新预算法》的公布和执行,我国预算资金全面公开,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管理和执行更加严谨和透明从预算资金的内涵、管理和使用预算资金以及风险防范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便使预算资金使用更趋于合理,从而规避风险。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资金 管理 使用 风险防范
一、预算资金的内涵
我国于1994年通过第一部《預算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2014年8月,修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简称《新预算法》)。我国的预算按等级划分,可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我国的预算资金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简单地说,预算资金指的是各级财政资金,主要包括市财政年初预算安排资金,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资金,以及省转移支付资金等等。预算资金一般由市本级的财政部门根据年度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参考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本年度收支预测、中期财政规划等,结合市本级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编制市本级部门预算草案。
二、如何管理和使用预算资金
我国实行预算会计是市场经济体制对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政府会计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预算会计体系。财政预算资金的管理要坚持“公开透明、职责清晰、讲求绩效、规范程序”的原则。各单位预算编报和审批程序一般也采用“二上二下”的方法确定。年初预算一经批复,市直各部门及所属各预算单位要严格按照年初批复的预算执行,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要求,不得擅自改变资金支出用途,不得随意扩大支出范围,严禁超预算和无预算安排支出。以财政局和市直各部门为主,要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预算工作是财政局和各预算单位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厉行节约、节俭主义反对浪费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对已经批复的年初预算,在本年度执行过程中一般不予追加部门支出预算,尤其是“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不予增加“小专项”支出,严格控制“大专项”支出,但这并不是说本年度所有的支出都必须完全依靠年初预算分毫不差。
市本级收支预算草案和市本级部门预算草案,规定时间和程序,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各级财政部门在市人代会批准市本级预算之日起20内,批复市直各部门预算。各预算单位在接到指标下达文件或实际收到拨付资金时方可使用。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减少不合理支出,降低预算成本,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支出顺序合理安排批复的部门预算所定的开支项目安排支出。
三、预算资金的风险防范
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防止预算资金的使用不合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绩效管理水平是当前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1.加强事前分析预测,依法编制预算。各级财政部门应参照本地区最近三年财政收入情况,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合理设定预算收支科目和金额。市直各部门预算单位要严格按照各级财政和预算的要求来编制,切实做到不少报、不漏报。对没有真实发生的业务不得虚列预算,所做出的预算要由编制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以明确责任。
2.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强化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各预算单位在预算资金得到批复后,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自行无预算使用。对于财政尚未拨付的资金,原则上不予垫付,应在收到额度到帐单时再支付。对本单位两年及以上结转资金,各级财政局将按政策规定收回;对未满两年的结转资金,各单位以及财政局主管业务科室要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抓紧支付使用,如有变动,要及时上报市财政局以调整指标。同时,也要加强对财政结转资金规模的控制,各预算单位所需资金均由财政拨付,如在年末有大量预算资金结余又不能合理解释的,原则上财政要收回,作为总预算纳入下一年度,并适当调减预算单位以后年度预算额度。
3.完善预算单位内部控制,充分发挥绩效管理职能。各预算单位在本年度的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预算法》,强化预算约束法律效力。如有调整预算额度时,一定要及时履行审批和上报手续。有的单位人员多,变动频繁,这对预算工作的编报和执行也是考验。这就要求预算单位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确保及时准确的完成预算指标调整工作,使单位资金合理规范的使用,避免年末出现大量的资金结余和不足的情况,影响决算工作的进行。
4.依据法律法规公开,及时反馈预算信息,接受公众监督。要按照预算公开的相关要求,及时、全面、真实地在本地市政府门户网站及各自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开,并保持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包括公开时间、公开内容、公开数据、公开网址等,鼓励公开时间适当提前,并接受公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张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