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降本为目的的车间核算方法研究

2018-09-29韩莹

经营者 2018年14期

摘 要 车间核算是生产企业完善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企业应加强车间核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不断降低企业的各项成本。本文首先探讨车间降低成本的具体表现,进而介绍车间核算相关理论,以降低成本为目的,探讨联合运行目标成本管理法与责任会计控制法加强车间核算方法的效果。

关键词 车间核算 目标成本管理法 责任会计控制法

生产企业车间所关注的成本控制,作为企业提升成本管理成效的重要内容,可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预期收益,从而整体上扩充效益。车间核算工作应注重企业会计管理和经济核算的协调稳定性。车间应坚持在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中完善核算方法,以不断降低企业车间成本,优化车间成本控制,为企业赢得最大化成本利润。

一、生产企业车间的成本控制

车间成本控制属于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关键。车间应遵循前期的核算结果,加大对车间成本消耗的关注,采取积极手段来协调成本流失,确保企业总成本可处于合理范畴。

(一)企业车间的原材料成本控制

企业车间要采用科学途径合理控制原材料的消耗,要达到这一目的,企业会在产品设计流程方面加强消耗参数设定。若考虑车间的原材料成本核算,则可细分为材料实物成本核算和材料价值成本核算。无论是哪种核算,都存在足以影响整体成本的可变因素。如对于材料价值成本核算而言,一般都要考虑到原材料的单位价格,强化对实物总量的统计后才能计算出原材料的成本耗费。在实体材料方面,材料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以及高效纯度等要素导致材料质量的偏差,都会影响到成本消耗。可见,要通过车间成本控制来降低成本,必然需要增强对原材料的鉴定与评价,也就是要制定相关质量与价格标准。如某药企出产的药品将标准质量设定为1000kg指标,那么对该企业的制药原材料而言,其价格计量标准会选择内部预设价格或是通过必要的结算环节所取得的价格。那么以上选定的标准,就可以对药企生产车间中原材料的消耗实施必要的控制,从而有效降低车间成本。

为了更好地满足因原材料差异性成本而形成的核算要求,企業车间原材料自身的规格、数量、性能、质量、价格等指标与车间设定的目标成本标准参数之间要有所控制。现阶段,原材料的核算可基于新的形式来展开尝试。如可在原材料的成本控制中以“限额领料”为原则实施差异化控制。通过控制领料表单的详细记录,可产生更直接更严格的管控效果。在表单录入数据的前提下,领料行为的超控情况得到有效监控,一旦领料超出限额,就需要补写“失控领料单”,从而实现对相对独立的差异性的考核。主要考核的差异性,一方面体现在标准领料数与实际取值之间的差异,此差异的考核将影响企业管理工作的整体标准;另一方面体现在原材料目标耗损量与实际耗损量之间的差异,此差异的考核倾向于衡量车间具体生产与管理标准,对于原材料中通过相关标准实现节约的部分,应建立必要的保存机制,并将其设定为可奖励的考核标准。

(二)企业车间的工资成本控制

企业执行月度工资制后,企业工资成本控制实施的本质要求就放在加强对产品总体产量的控制上。若要保持企业和车间所有工资水平的恒定,则按车间目标成本标准来衡量,车间产品的产量与工资呈反比模式。如对于某企业而言,车间目标成本设定为0.8元/吨,车间工资设定为3200元/月,则车间需完成符合标准的合格药品总产量应为3200/0.8=4000吨。那么,4000吨的总产量指标将成为车间对工资目标成本的重要核算依据。一旦车间职工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这一标准数额产量,就需要后考核阶段扣除对应固定成本,并对其中形成的差异成本进行必要的考核。

通常,员工无法在当月完成标准产量,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员工未达到规定出勤率,按照劳动法以及企业内部制度的要求,可对员工的固定成本进行扣除;二是员工的专业技能不达标,产品制造的操作熟练度较低,或是在日常工作中态度不端正,无法全身心投入。此类型的影响因素可进一步划定为“欠产工资”指标中,出现的欠缺产量额度可通过后期月份中的超额产量进行补偿调整。因此,企业车间必须严格规范生产标准制度,才能使目标成本得到有效合理控制。按以上思路完成成本控制后,车间实际成本耗费必将处于合理的目标成本范围。经过车间对具体生产投入和产出的差异化分析核算,能够有效制止企业车间出现的材料等资源浪费,及时掌握各环节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与措施,有效调整成本控制出现的工作偏差。

(三)企业车间总体费用的成本控制

在对企业车间实行目标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车间总体费用成本的控制应分为可变成本控制与不可变成本控制。在制药企业中,可变成本就是主要强调因药物产量提升而增加的各种费用,如企业车间所规定的运输费和材料费用等。不可变成本指的就是相对固定的成本费用,往往与药品产量直接构建反比关系。例如,在制药企业车间的折旧费用和员工既得工资等。对于车间总体费用的成本控制,需要积极确定标准,首先是做好对目标成本的衡量与确定,要尝试在费用和产量中找到最具有标志性的临界点。

二、以降本为目的的车间核算方法

(一)车间核算的基本做法

车间核算,基本的要求就是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财务核算要求,将车间的具体生产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特别加强对车间各种生产成果与不同资源消耗的统计、计算、监控、检查、考核,从而将车间当前或某一段周期内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车间所配备购置的各种物资的消耗展现出来,并进一步明确人力劳动和机械化劳动的实际消耗。

车间核算的管理方法必有其严格规范且完整多层次的结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1.车间核算组织架构。完整的车间核算组织架构应是多角色、多职能融合的多层次、多组态体系。顶层为车间主任,作为车间工作第一责任人,是主要领导层;次层设置核算主体层,应包含结算员、统计员、资料员、材料员、工资员、保管员等职能人员,其中核算员应为职能重点和职位中心,以车间、班组、工段、岗位等为责任主体,核算主体总体上将全面保障责任主体所需要的生产成果与资源消耗的审核、计量、运算与监控。在整个核算组织架构体系中,核算员、职能主体、责任主体之间总是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存在监督与被监督、核查与被核查的关联与牵制,从而提升车间的管理效能,有利于为上级部门的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2.车间核算制度体系。为促进车间管理经营行为处于规范合理范畴,车间核算强调几方面的规范经营行为。一是具体车间核算制度,紧密关联车间各项生产动作,紧盯生产成果与全部费用,不断规范车间核算所需要收集的对象、内容、方法、程序、数据信息传输要求等内容。二是成本费用管理制度,要在不同环节、不同流程、不同步骤中关注各类成本的产出消耗。三是对应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

3.车间核算系列配套账簿和报表。车间核算工作所涉及的账簿分两类:一类是由核算员自行建档并主动完成维护管理的成本账、费用账、材料备件账(表)、收入账、利润账等,这些账簿重点关系车间的系列生产经营核算状态;一类是由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负责人、存在利益竞争关系的不同班组、存在重要包管责任制的工段等记录的原始产出和消耗台账。无论涉及的车间核算是何种账目,都应该日清月结,要严格核对核算账与台账之间的数据内容。车间核算报表,是按照核算台账上所整理的数据,依据上级管理部门以及车间管理层所研究和编制的成本费用明细汇总账、产量利润明细表、材料库存表以及计划对比考核表等相关参照标准文本来开展工作。事实上,车间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正是车间核算账本和车间核算报表中的不同数据信息。

(二)有效结合目标成本管理法与车间核算

目标成本管理法,指企业为了严格规范与控制实际成本的支出,往往确定具体的成本目标,按照目标来强化管理效能。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是目标成本,企业在某一周期内的目标成本通常涵盖产品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在目标成本管理法中,不仅在管理起始阶段要设立目标,在管理执行过程中同样要目标来支撑和指引,在结束阶段还需要引入目标制定必要的考核标准,从而能够更合理地评价业绩。对于车间目标成本的制定,往往要以企业总目标为基础,结合具体车间的工作实践,逐级分解形成适用于车间的具体目标。在目标中,职能关系要理顺,权限要控制,要求管理执行人的正确参与,要求管理过程的专业技术人员融合协助,从而不断调动基层车间不同岗位、不同职位人员的积极性、創造性。需要注意的是,目标成本的拟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动态感的反复循环过程。首先,在制定企业总目标中,需要自上而下地释放信号,收集意见后再自下而上地汇总上报,最终形成总目标内容后还需要自上而下逐级解读贯彻。其次,在车间的具体成本目标上,也如上规律所示,只有坚持对下级汇总上报的成本计划和上级业务部门测算的目标成本进行反复交流对比分析,才能在最终阶段确定相对完整、先进且可行的目标成本体系。

将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结合到车间核算工作时,首先应注重完善实际成本资料的积累汇总,随之开展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间的比较,强化原因分析,并有效调整管控方法,从而在后期降低产品成本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且还可为未来目标成本的重新设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车间是企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企业主要成本费用的消耗主体,是各项政策制度的贯彻,是确保向上各级单位经济指标全面落实与完成的基础。车间核算通过对生产活动的真实详细记录,形成了最原始的数据,其准确性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车间核算中收集处理数据的效率也将决定企业会计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因此,强化建立车间核算台账,要始终保持对生产特点与管理需要的准确辨识与把握,所有基础数据要在说明情况中体现全面性与真实性。台账账本的记录数据字样应清晰,文本书面要整洁,汇总合计规范,严格遵循会计核算原则,有效控制登记、结转、归集和计算等不同环节流程的投入产出,确保账账相符以及账表匹配。

(三)车间核算中的责任会计控制法考评

责任会计控制法,强调建立会计主体概念,将企业内部各级各部门或单位纳入主体范畴,确定会计主体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参与的流动经营资金、成本费用、经营成果等应负责任,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各种责任的记录、监控与考核。

责任会计控制法主要内容包括:

1.基础责任主体。区别鉴定企业职能,合理优化生产环节,梳理企业管理层次,将企业按责、权、利重新分解为若干责任中心,并视各责任中心为基础责任主体。

2.责任中心目标。责任中心依然贯彻企业总体目标,由企业根据自身产值、利润、成本费用、计划等情况设定,并向基层进行分解。

3.责任监控体系。加强必要的会计制度构建,主动监控责任中心生产经营状况,并规范日常会计工作的记录、计算、控制、监督。

4.责任激励政策。突出考评功能来设定考评组织,定期组织经济分析,强化业绩考核,深度推进奖惩制度落实。

利用责任会计控制法的建设思路,在生产企业的车间核算工作中,应进一步构建可行的核算体系。如以集团公司为总投资中心,下设分公司等利润中心,下一级设置分厂等成本中心,然后车间、工段、班组、岗位等逐级完成基层成本中心的设置与建设,从而下放成本核算工作至车间、工段一级,强化责任,明确目标,组建层次分明的核算体系。无论哪一级责任中,其可控成本、产量、质量、安全等均与奖金挂钩,若完不成指标将接受奖金扣罚处理。若分厂超3个月未达到成本指标则负责人免职。这样主动调动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结语

车间是企业的基层组织、基本组成、基础要素。车间核算工作的科学合理效果将直接影响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只有积极开展车间核算,主动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寻求与目标成本管理法、责任会计控制法等方法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多利润。

(作者单位为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韩莹(1983—),女,山东乐陵人,本科,会计师,从事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永鹏.车间成本控制与车间核算控制[J].中外企业家,2014

(24):51-52.

[2] 王伟.生产车间基建项目核算探讨

[J].经济研究导刊,2017(14):128-129.

[3] 路景香.强化车间生产成本核算,切实做好成本控制[J].新财经

(理论版),2014(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