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分析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

2018-09-29于晓平张静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应用护理满意度

于晓平 张静

【摘 要】目的:观察并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护理联合优质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患者人数相同各62例,对两组患者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度对照组,两组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血管内科仲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临床应用;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2

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因为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一旦确诊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因为多种因素出现消极心理与负性情绪,对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关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1]。基于此,心血管内科必须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措施,最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升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2]。本研究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24例,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给予优质护理措施与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护理联合优质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患者人数相同各62例,其中女性患者人数为60例,男性患者人数为64例,年龄在45—74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64.32±3.7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内科的临床诊断标准,本研究得到患者、家属的许可及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生命体征监测、注意事项告知、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措施,具体如下。首先,心功能监测。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患者的心功能监测力度,为患者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出现异常时需要及时告知医生,提出有效应对措施[3]。其次,心理干预。因为活动受限、病痛以及治疗费用等多种因素会造成患者出现烦躁、抑郁以及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必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全面掌握,耐心倾听并做好解答,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再次,健康教育。通过健康宣教让患者对疾病情况与治疗方法、治疗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等有深入了解,鼓励患者配合医生治疗、配合护理人员展开护理工作[4]。最后。饮食指导及并发症预防护理。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病情及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缓解心脏负荷,做适当的腹部按摩,促进患者胃肠道蠕动。按摩下肢、及时更换体位,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抑郁与焦虑情绪进行评定,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差。按照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记录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情况的满意程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与不满意三个层次。十分满意:得分≥90分,满意:得分80—89分,不满意:得分<80分。总满意度=十分满意度+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分别为(35.21±2.04)分、(34.28±2.21)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后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分别为(46.37±3.11)分、(45.61±3.20)分,两组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中对护理工作十分满意为26例(41.94%),满意为25例(40.32%),不满意为11例(17.74%),总满意度为82.26%,实验组患者中对护理工作十分满意为32例(51.61%),满意为28例(45.164%),不满意为2例(3.23%),总满意度为96.77%,两组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人们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升,就医需求发生了极大变化,并且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为心血管内科具有病情复杂、危急等多种特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与水平提升至关重要。基于此,心血管内科必须与患者实际病情相结合,以患者为核心,建立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模式,从病情监测、饮食指导以及心理干预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与完善,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提升治疗效果[5]。本研究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24例,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给予优质护理措施与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度对照组。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仲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促进患者住院治疗时间缩短的同时,还提升患者满意度,推动患者生存质量的显著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谢呈惠,米波,于珠珠.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臨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5):272-273.

周凝.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5):4+6.

雷雪梅,阿达莱提·阿卜力孜.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3):236+238.

黎志林.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05):120-121.

宋建华.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1):101-103.

猜你喜欢

心血管内科临床应用护理满意度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浅析涌泉穴
全程优质护理对食管癌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