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8-09-29曹蔚然
曹蔚然
摘 要 《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素质教育中,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每个人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必须要改变课堂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去认识数学,获取掌握数学学习的知识与方法,使学生乐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主动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8-0187-01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老师要提供有结构的自主学习的材料,让老师的作用完全潜化在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准备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创设情境,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使学生逐步树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最终体验到学习是一个分享快乐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我联系生活让学习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有购物的经历,你们还记得所买物品的单价和实际支付的钱数吗?(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我买它时付了6元五角,即6.5元。)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不吃亏,因为6.50元=6.5元)……看来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还真不少,同学们有疑问吗?(为什么6.50元=6.5元?为什么后面的零可以去掉?)当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时,其实已对小数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出生活现象里隐藏着数学规律然后和学生一起去探索,使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也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情感去发现规律。
二、刨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操作”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的。它是一种能让学生双手和大脑真正動起来的学习,它不仅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参与去学习数学,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而且还能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增强自信。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过程中我就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理解几十和几十相加减,几个和几个相加减。又如,在“统计”教学中,我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问:“你们能将他们进行统计吗?”学生经过小组分工,都饶有兴趣的参与了动手操作。他们把水果图片先进行分类,然后每人统计一种或两种水果,并摆放整齐,制成了统计图。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探究新知,体验成功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因此,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面对新知识,我们要让学生独立探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获取成功,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例如:教学“比例应用”时,学生每多用一种方法解答的就多加5分;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对创新解法,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此算法。这些算法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创造的,是学生探索的成果,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赞赏和肯定,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增长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自主探索的热情。
四、让学生自我反思,轻松体验数学的乐趣
传统的教学一般由老师出示课题,进行小结,学生的学习思考往往受制于老师。创新的课堂要把揭题、归纳本课内容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更清楚的意识到今天到底学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在教学“2~6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接近尾声时,我组织学生回顾了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学会了怎样记忆乘法口诀,我还想知道7、8、9的乘法口诀等等。然后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思考中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学生不仅能对本节课的知识加以综合,而且引发对今后数学知识的探索,同时表达了自己在这节数学课的体验。从而扬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风帆,轻松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的魅力无限,学习数学的快乐很多。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快乐的途径方法也非常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习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快乐其实很简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和,韩希塘.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