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信息技术构建教育新形态
2018-09-29朱建民
朱建民
当今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 ,面向大众的“订制”成为可能和潮流。然而,我们看到,教育的结构却没有根本性转变,仍然是以知识为中心,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
从以知识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分数为价值追求转向对人的培养,从“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划一性教育到面向个体开展个性化教育,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这应是教育变革的方向。正如“互联网+”促生商业新秩序,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尤其是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也催生着教育新形态。
个性化教育时代正在到来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是2009年9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座谈时提出的。
作为调研的亲历者和一名有责任感的基层学校校长,温总理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和两个“不适应”,深深地刺痛了我。我认为,教育的模式化和划一性是问题的根源之一,无论是培养杰出创新人才还是提升素质教育成效,其实都需要通过个性化教育实现。因为个性在创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性品质越强,创新性也就越强。其实,回到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个性化的。学校教育以具体、现实的人为对象,就应该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帮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在其原有基础上成长、发展和完善。
世界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切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以班级授课为主体的整齐划一的教育体系形成极大冲击。教师和学校不再是学习内容和服务的唯一来源,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学校的围墙正在打破。与此同时,“互联网+”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可以精确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的教育生态必将重构,个性化教育时代已经来临。
那么,如何理解个性化教育呢?我们理解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天赋潜能,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道路,为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学习指导等,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云支撑“五制”管理变革
立足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三十五中近年来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构建立体多元的“志成”课程体系,并基于课程创新进行制度变革,追求课程、教学、指导和评价的个性化。从千人一面到私人定制,学校管理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管理进行创新,让复杂问题简单化。
随着课程种类和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行政班授课制已经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如何基于课程创新进行制度重建,支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2013年,三十五中提出“五制”改革,让“学校的课程”变为“学生的课程”。具体而言,“选课走班制”是指学生基于不同的兴趣、程度和目标自主选择课程,到不同教室上课。“学部制”是指由学部主任负责学部内教育教学事务的管理和学部特色建设、学部文化的打造。“导师制”是指每位教师担任8~10名学生的导师,扮演学业指导师、心理疏导师、生涯规划师。“学长制”是指由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学长,以自身经验帮助学弟学妹适应高中生活、指引发展道路。“学分制”是指以学分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以学分导引学生发展的方向。
“五制”改革是一场涉及课程组织形式、学生指导方式、学生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改革,由此学校管理面临全面变革。我们打造教育云平台,通过“互联网+”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进行深度融合,建构校本的信息化管理。
排课是选课走班面临的一大难题,可以说,给学生的选择权越大,排课的难度也越大。为此,我们与专业的教育科技公司合作,基于学校需求,不断磨合、改进,建设智能课表平台。经过几次改版,现在学校执行的是先选后排,学生可以按照学生个人的意愿,先将学科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排序,然后每个学科分别有三个志愿,系统再综合课程信息、教师信息、教室信息、时间因素、其他限制等进行排课,系统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选择。
教育云平台是集成学校基础信息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导师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学生常规管理、课堂评价管理、考勤管理、成绩管理、请假管理、储物柜管理、社团管理、教学报表查询等于一身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唯一账户,凭此账户可以使用学校的教育云平台、桌面云办公、无线网认证、邮件、对内服务的幕课、媒体库、资料库等其他平台资源,各系统会自动识别账户身份,分配不同的使用权限和内容,推送不同内容。
学生日常上课签到数据、课堂表现数据、平时小测验数据会自动核算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到成绩管理系统。针对考勤问题,我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行学生刷卡上课,实时考勤;精心進行流程设计,利用软件将学生上课考勤情况实时通知到首席导师,便于首席导师对学生的管理。加强走班教学模式下的校园安全,引进了一卡通和门禁系统,并和其他关联的系统进行了数据对接。
大数据助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技术不再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而是和教育本身形成深度融合。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推动教育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互联网+”技术的使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空、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局限。三十五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模式,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展师生教和学的空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例如,初中物理组自主开发大量“微视频”和“微课”,并建立云盘存储这些资源,以及各种对学生有帮助的视听资源和文本资源,对全体学生开放。同时,在互联网上与学生讨论问题,随时解决各种个性化问题。近些年,三十五中与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建设了纳米与化学可视化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等十个高端科学探究实验室,并开发出配套课程。2018年4月1日,三十五中高端实验室探究课程在全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平台正式上线。北京乃至全国有科技兴趣和潜能的学生可以在网上选修课程,通过冬令营、夏令营的形式进入到实验室开展科学探究。
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学习与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意。学校可以利用教育大数据记录学生及其学习行为,对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测试知识掌握情况,预测学生学习的结果等等,并从中获得需要的信息,指导个性化教育。我们利用大数据实现人机互补,把教师从分析和管理数据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帮助教师在凌乱纷繁的数据中挖掘每一个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特征,并对教育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指导。
为了更科学、系统地识别学习者的个性,2017年三十五中引入翼生涯系统,当年11月高一年级学生顺利完成生涯云平台中的兴趣测评、性格测评与多元智能(高中版)测评。在专家指导下,导师们学习如何科学解读生涯测评的结果,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科学合理地进行选科。此外,引入“必由学”学习诊断系统,将学生测试后所得的数据进行详细地统计和分析,帮助教师收集和自动分析每位学生学业进步与否的准确而综合的学习数据,教师可即时地将这些过程中的数据转换成可有效改善教学的信息,基于精确化数据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学业成绩。
以前,我们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情况、学校的综合情况很难做到客观精确的认识,现在通过数据驱动教学管理,实现对教学行为的精细化管理。2016年,我校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李凌艳教授主持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自我诊断”项目,请第三方专业机构从学生、教师的视角对学校改革做出诊断。教育教学诊断就像一次“体检”,是为了让每位教师都能够基于数据、基于证据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方式。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切换以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也要呈现新形态,而信息技术是新形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