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秋季“养阴”七要则

2018-09-29王荣华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气调阴气素问

王荣华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凡有损失阴精的情况皆应避免。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它作为秋冬养生圭臬。此法对平素阴虚体质的中老年人最为适宜。

因此,老年人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防病等方面的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养“藏”这一原则,方能安全度过“多事之秋”。

一、调摄情志,静心“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秋季虽天高云淡,但日照减少,气温渐低,气候渐渐干燥。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人尤其是老年人会心感凄凉,产生忧郁、焦虑、烦躁等情绪的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这时应注意保持心理平静,神态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平时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培养冷静、沉着的气质,在生活、工作中,非原则问题上,少表异意,少与人争执,以免怒气发生。根据秋季情绪不稳定、睡眠欠佳的特点,可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如书画、养鸟、赏花、打牌、下棋等,以达到宁神定志,心理豁達,调节精神,强壮体魄的效果。我国素有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习俗,登高远眺,胸怀顿开,心旷神怡,可使一些忧郁、伤感顿消,是治疗忧郁症之良方。

二、早睡早起,收神“蓄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天的早晨是四季中空气最清新、含氧量最高的时候,老年人宜早点起床,广步于庭,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秋天的夜晚,气温转凉,老年人宜早睡养神,以顺应“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有助阴精内蓄,保持人体阴阳调和。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应须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否则易消弱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容易受凉感冒。深秋时节,风大转凉,应及时增加衣服,体弱的老年人尤应注意。

三、饮食清润,补益“滋阴”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辣、燥热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如百合、银耳、秋梨、柿子、甘蔗、藕、蜂蜜、乳品等。秋季饮食除了用酸、润为主外,还必须注意不要过于进补,以免“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秋燥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为佳。《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臞仙神隐书》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于健康。

四、适量运动,内敛“护阴”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进行各种体育锻炼的好时机。在运动时要针对季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锻炼,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以免过度消耗体力,耗伤阴津。不论跑步、爬山、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练气功等,都应以温和平缓的动作或中低运动量为宜,身有微热、小汗即止,只要坚持不懈,收效甚佳。还可采用《道藏·玉轴经》所载秋季养生功法,即秋季吐纳健身法,对延年益寿有一定好处。具体做法:每日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炼几遍,分3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将气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呼出,呼气时要稍揾(音问,擦的意思)口,默念(呬)(音系),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练此功,有保肺强身之功效。

五、适当秋冻,防病“保阴”

古今养生家都主张适当秋冻,以免过早多穿衣而导致体热多汗,汗液蒸发致阳气外泄,还可以增强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民间又有“白露身不露”之说,说明白露之后气候冷暖多变,容易伤风感冒或旧病复发。因此,老年人秋冻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掌握。结合自己体质情况,积极控制原发疾病,警惕秋季易发病的发生,家中应备有急救与治疗药品。注意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喝生、冷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秋季燥邪容易伤人,除应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还应服食一些滋养阴津、宣肺化痰的中药,以利于缓解秋燥,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效果。

六、巧用药物,辨证“补阴”

若阴虚体质之人使用上述各种养生的方法效果不明显,就要治以药物。秋燥之邪会伤及人体精、气、血和精液而形成阴虚之症,阴虚又分为肾阴虚、肝阴虚、肺阴虚和心阴虚等,并有各自的症状,可在中医的指导下辨证采用药物进行补养,以取得祛病强身之效,平安度过“多事之秋”。单味中药可选择女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莲草、麦冬、天冬、黄精、玉竹、玄参、生地、枸杞子、桑椹、龟板等,中成药可选六味地黄丸、首乌延寿丹、百合固金丸、天王补心丹等。

七、节制房事,藏精“敛阴”

人体的精气宜藏不宜浮、宜秘不宜泄、精气秘藏则气足神旺,健康无病。所以,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若一味恣情纵欲,则会导致早衰,甚至折年损寿。

猜你喜欢

气调阴气素问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气调包装在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进展分析
食用菌物理贮藏保鲜技术
青梨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玲珑欢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