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乾刚 岁月神雕 刚柔一生

2018-09-29张琳

北广人物 2018年34期
关键词:雕漆雕刻

张琳

已故文物鑒定大师史树青先生曾对笔者讲过:“见人见物”这四个字是他一生精要。见人须见物,物为心源之外化;同理,见物亦如见人。故而才有睹物思人、见字如面的说法。当然这并非仅指情感层面,体察人生百态,窥探宇宙万妙,亦如是焉。采访文乾刚大师,使我常有此感。

见文乾刚之前,事实上我早已见其物——他的作品。那日当面道来,竟一一对应。首都大酒店大堂中的剔犀大柱,每每带给我震撼,文乾刚说设计制作这剔犀大柱时他还在北京雕漆厂;不久前到首都图书馆参加活动,惊见贵宾室陈列的《居庸叠翠》雕漆屏风,绝美大气……在我介绍下一些朋友纷纷与之合影,其时我尚不知这是文大师的作品,而只是源于对雕漆的素爱。那天采访间隙,文乾刚助理说这是文大师最满意的一件作品,背面诗文乃其自撰亲书,底蕴深厚。采访结束后,文乾刚特意打开电脑,找出原文,一句句吟诵给我听……

物我浑然。可概括文乾刚与雕漆的关系。

文乾刚在文史哲方面自修自悟的功夫亦令笔者钦佩。把雕漆从技艺升格为艺术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标和动力。他说:“我的设计不能重复古人,更不能重复自己”。温文尔雅的文乾刚说这话时,我似已能感受到他胸中的豪情,脚底也像是“随”他升起一股气流,火热的,奔放的。这大约就是传承千年的薪火精神吧。

七十七岁的文乾刚比实际年龄显“小”,尤其是他的思维和精气神儿。

说到雕漆技艺的未来,文乾刚没有一点被抢救的伤感,反而直言忙不过来。一件大型作品往往需要数载,心不能浮躁,一笔一笔地勾画,一刀一刀地精雕细刻中,岁月在缓缓流淌中尽显生动美好的样子。就像工作室里的一班徒弟,资质学养各有不同,却尽皆专注而少言,手上一丝不苟,心里干净澄澈。当然也有活泼时,一位徒弟做的雕刻刀总被师兄们拿走,他向师傅诉苦,文乾刚说,这说明你被大家认可的程度。旁人一笑间,徒弟已是心满意足。说着话,文乾刚拿起徒弟新给他做的雕刀,眯起眼,拇指和食指捏住刀身,迎着光上下转动,凝神细看间,完全是一副侠者风度,岁月都仿佛尽在把握,又似剑气横空,引时空流转……岁月神雕,刚柔一生。这八个字或可形容文乾刚的“漆缘”种种。

漆,性柔;雕之,则刚。以刚性快利之手段,表现漆之柔婉温厚。这反差也真是醉了,足以陶醉千古。而文先生从最初无心插柳、别无选择,到以雕漆之艺涵养性情、锤炼品格,历半世纪终成大器,却也着实令人赞叹。

【雕漆之缘】

终身无悔

当年学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师傅

雕漆之中自有乾坤,雕漆之中更有人生。以静蕴动、以柔含刚,不仅是文乾刚从前辈艺人学得的雕漆心法,也是他一生为人做事的精要总结。

文乾刚介绍说,雕漆始于漆器,是以大漆为原料,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再进行加工雕刻的艺术品。作为中国传统漆器艺术,雕漆至少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明清两朝还是皇家宫廷工艺品。五代时即有墓葬出土银胎雕漆碟,据黄成《髹饰录》记载:“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后杨明加注补充道:“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这两段记载说明张成和杨茂很可能见过唐代雕漆并论及其基本特征,但我们至今未见实物。宋元时期,我国雕漆工艺得到发展,至元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髹饰录》中评价:“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润,纤细精致。又有无锦纹者。”宋元两代雕漆技法已臻成熟,传世的元代雕漆制品以张成、杨茂等的作品为代表。

作为“燕京八绝”的“四大名旦”之一,北京雕漆造型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

结缘雕漆、艺臻化境而终身无悔,对文乾刚而言既是历史选择、机缘赐予,也是他个人的禀赋、修炼造就而成。

文乾刚祖籍辽宁,1941年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他自幼酷爱美术,常收集香烟盒上的画片儿,武侠小说里的文臣武将、神仙湖怪等画像加以临摹,可谓自修而成“童子功”。中学毕业后,文乾刚进入原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现北京艺术设计学院)雕塑专业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雕漆厂工作。

第一年实习,每天8小时练基本的雕刻技法。由于绘画“童子功”在身,文乾刚很快入门。实习结束后,文乾刚被分到设计组。可刚过了3个月,他又被领导派到车间。在车间的3年中,文乾刚每过几个月就要换一道工序……如是逐渐掌握了雕漆技艺的全部流程。

到底是人才难得。文乾刚有童子功,又有文化,特别是兼具悟性和一股钻劲儿。在设计组的那三个月,领导慧眼识“宝”,故而有意磨炼摔打他,使之成为传承雕漆技艺的全才。而上世纪60年代初人人争当社会主义建设螺丝钉的时代氛围,也影响和打磨着文乾刚的那颗精研执着之心。“朱廷仁先生当时是技术副厂长,他师承于雕漆作坊‘明古斋,后来被评为北京市二级工艺美术大师;孙彩文先生是厂里的主要设计人员,他自学雕漆工艺设计,1956年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四位雕漆‘老艺人,之一。当年我向他们学到严谨认真的设计理念,还学到他们以静蕴动、以柔含刚、以平取浮、以简显繁、以小见大,具有极强艺术表现力的设计风格。学习雕刻时,我的老师是周长泰和汪德亮。周长泰老师的技法是大明风格,讲究饱满圆润。汪德亮老师的技法是清朝风格,讲究精到和变化。我学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师傅。当然,最重要的是设计和雕刻。比如雕刻,不叫师傅而尊称老师,这是清末、民国时期继古斋、明古斋老店的传统,说明雕刻在这个行业的重要和地位。”

【雕漆之功】

苦练出全才

执刀如笔,不停、不滞、不修

在厂领导的有意安排下,文乾刚熟悉并掌握了雕漆的设计、木工、制漆、制胎、髹漆、画工、雕刻、抛磨、烧蓝等各道工序技艺,相继担任了车间主任、设计室主任、创新室主任、总工艺美术师,一步步挑起了雕漆厂生产技术的大梁。当年厂里投产的新品,从工艺设计到工序流程,都由文乾刚负责,同时他还要负责老产品工料定额的修订。

练就雕漆全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单单是雕刻,就足以磨掉人的所有浮躁和棱角。文乾刚起旱贪黑苦学苦练,先学“上手”活儿,雕刻的“刺、起、片、铲、勾”五大工序千磨万烁,直到执刀如笔,不停、不滞、不修,要一刀到位。接着学“下手”活儿,仅是雕刻锦地儿,文乾刚就苦练过一百多种花样的锦纹……

至于雕漆的原料和工序,更是千头万绪、繁难复杂。比如:制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国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浅灰白色液体树汁。生漆干燥后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等天然优良特性,柔和、明润。在原生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种漆料,如净生漆、加潮漆、罩漆、彩色漆、退光漆、金脚漆、霸王鳔等。

雕漆的传统颜色主要是红、黑、黄、绿,最常用为红色。但由于颜色用量的不同,各种颜料的配比也有差别。一般包括下列颜料:银朱、天然朱砂、丹红、绛矾、石黄、汉沙黄、钛青蓝、靛华、钛白粉、石青、石绿、漆绿、钛绿、烟煤等。

雕漆的胎料除瓶类、罐类、盒类、洗类、炉鼎熏类惯用铜料外,使用木材制造内胎的历史更加悠久且应用广泛。屏风、家具等,要采用上等红松,雕漆串珠则用杨木、柳木、枣木,还有的木胎需要使用硬木,如梨木、榆木、紫檀、红木、沉香木等。

雕漆作品在制胎过程中还要使用夏布,即麻和麻布。夏布与生漆、生漆灰、霸王鳔,一次次、一层层有规则的在胎体上糊压,待夏布漆灰的胎模干固后,便可以剥毁内部胎体,于是内空外实的完整的夏布胎体,就被脱制出来,此为脱胎。福州脱胎漆器几乎全部采用脱胎工艺制造内胎,而北京雕漆漆器中,有些是采用脱胎的,主要是用在异型立体造型上。

文乾刚介绍说,一件真正的雕漆艺术品,要刷上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进行雕刻,而1毫米厚的漆要刷17遍,此外每一遍刷上去的漆,都要在室内自然阴干,天气好的时候,每天最多也只能刷3遍漆。所以刷15毫米厚的漆,需要近百天时间。雕漆所有工序中唯雕刻最难,难在必须一刀到位。因为雕漆的雕刻材料软,这就形成了它的独特用刀:必须一刀到位,就像写字一样,重叠两刀就带有一定的痕迹了。其他雕刻如石刻、木刻,如果一刀雕不好,还可以慢慢修,但雕漆最忌重刀,不管多复杂的形象,雕工运刀都要一刀到位。如果重刀,必是败笔。《髹饰录》中具体描述了雕漆之四过:骨瘦,暴刻无肉之过;玷缺,刀不快利之过;锋痕,运刀轻忽之过;角棱,磨熟不精之过。其中骨瘦、玷缺、锋痕都是雕刻刀法不精湛所造成的失误。所以,用刀准确、一刀到位,是雕工一生的追求。一个高水平的雕刻技师,至少也要十多年的磨炼。雕刻除了要求一刀到位以外,在雕刻技法上,还分上手及下手。上手专攻浮雕的表现,图案、花卉、山水、人物、动物、果品、草虫、房屋等等,一般工匠按描绘好的纹样下刀,优秀工匠能达到以刀代笔,直接雕出形象。下手则专攻锦纹的表现,雕漆的锦纹有一百多种,优秀工匠不但能一一掌握,还能根据设计要求创新花样。

所以说雕漆之绝,绝就绝在用料、工序、雕刻等所有环节都要不计成本,一个人精研一道工序已经很难了,而文乾刚却要精研所有工序技艺,如此方成雕漆全才。而由全才到大师,文乾刚不知又要下多少“诗”外功夫呢。

【雕漆之味】

得失寸心知

他使雕漆有了更多元的文化表达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潜心钻研和创新实践,文乾刚在雕漆艺术上不仅创出了“文氏剔红”品牌,而且取得了无愧先人的巨大成就。他包揽了从2002年到2005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的金奖,很多作品被国家收藏,如:中南海怀仁堂里的雕漆大壁饰、中央军委摆放的雕漆瓶、人民大会堂接见厅的剔红“五龙闹海”盘等。

2006年,雕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7年,文乾刚被认定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文乾刚被国家发改委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北京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文乾刚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大師称号;2009年,文化部对文乾刚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进行表彰并颁发证书;2010年,文乾刚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承人展示活动”中荣获传承人展示纪念奖;201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文乾刚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7年文乾刚获得光明日报社、光明网2017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奖。

在几次和文大师电话沟通具体采访时间的过程中,文先生的谦逊和宽厚令我印象深刻。他说话直爽,毫不拖泥带水,却又周到细致。因为计划要参加某大型活动,我们的采访一度推迟,但文先生对我直言,他现在精力时间都用在创作上面,但仍感紧迫,因此不愿去参加那些出名露脸的活动,即使不得不去也会尽量把采访的日程往前安排。因文先生的工作室距离较远,文先生还特意叮嘱助手到时候可以开车在高速路出口等我们……

如今,作为北京文乾刚雕漆艺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文乾刚可谓一手抓创作,一手抓生产。从创意设计到各个工序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如何让雕漆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迈上新台阶,是他格外看重和上心的。

上世纪90年代,北京雕漆厂效益不好的时候,文乾刚就跑过市场,给工人找活儿干、找饭吃。那段日子让文乾刚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最重要的是认识到了雕漆在室内装饰上的神奇功用。2002年,文乾刚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主要创作以屏风和壁饰为代表的用于室内装饰和陈设的艺术品。其作品既继承传统古法,又在功能及审美情趣上适应时代潮流及现实需求,引领着北京雕漆的发展潮流,延续着雕漆的传统魅力,又与现代的室内装饰需求颇为契合。而“文氏剔红”的时代性、艺术性也使得雕漆有了更明晰的文化属性、更多元的文化表达。同时,现代的室内空间要求视觉冲击,需要大的视觉效果,这些要求正是文乾刚所擅长的。他认定表现宏大题材与深邃主题是他的雕漆创作方向。传统雕漆大多追求精致、繁复、华丽,而“文氏剔红”则追求富有文化内涵的整体美。这也就是雕漆之味。味道、火候,对于一道美食可以说是“致命”的。雕漆亦然。韵味最难表现,得失唯有寸心知。纵观文先生的诸多作品,旨远、意深、味足才是直捣人心的高妙之处。

文乾刚说:“目前我们主要是搞艺术创作,不可能批量生产。每一件作品都是按年计算,不是一年出几件,而是几年出一件。”虽然文乾刚带了不少徒弟,但文化和艺术修养是不断积累而成的,正如文乾刚自己的艺术人生,不积跬步又何以至千里。

用文雅、优雅和儒雅来形容文乾刚的人和艺,都是恰当的。文乾刚于艺术的用功之深、用情之专、涉猎之广,每每出人意表。他常年坚持自学,挤时间诵读唐诗、宋词、元曲,《古文观止》等古典文学名著,深研文史哲及世界美术和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力求在创作中融汇东西方文化精髓。

【雕漆之贵】

贵在创新

别说前人,我连自己都不重复

创新,是文乾刚屡屡提及的,在他看来,创新是雕漆之魂,更是雕漆传承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创新,雕漆可能早就湮没无闻了。传统雕漆大多是小件,供陈设、观赏、把玩之用。对于现代生活而言,又有多少理由可以让它物尽其用呢。近些年,文乾刚创作的诸多作品,或展之于厅堂,或为国家所用,赢得了广泛赞誉。

文乾刚说,雕漆工艺的灵魂并不在雕刻而在于设计,而设计需要创新,创新则需要广泛的文化知识及艺术修养。设计时要兼顾作品的实用功能和文化功能,特别是文化功能。雕漆工艺历史悠久,它的造型、图案、形制、样式、主题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而雕漆要想传承发展,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敢于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但无论怎么创新怎么变化,都要万变不离其“宗”——即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乾刚甚至“放言”:“雕漆不能一味摹古、食古而不化。别说前人了,我连自己都不重复。貌似同样的纹样、题材,每个都必须有所创新。”老实说,我很喜欢文大师的这种性格,既温文又霸气,从不藏着掖着,但又懂得拿捏分寸。

文乾刚初到北京雕漆厂那会儿,雕漆厂生产的漆器产品只有几十个品种。一开始,为了改良产品,文乾刚做了大量设计,仅常销的就有几百种。不过后来文乾刚就发现这些作品都是平面的,鲜有新意。于是琢磨着能不能开发一种立体雕漆,经过不断试验,他设计的仿唐三彩雕漆马投产后大获成功。当年为了做好马的造型,他跑到东风农场、红星农场以及灵山高原马场去写生。对着或健硕或灵动的一匹匹骏马,他一待就是半天,仔细观察揣摩,回家后再一遍遍打稿……不过,根据写生稿做出来的马的造型却怎么看都缺少一种灵气和神韵,这一度让文乾刚困惑不解。直到几次去中国历史博韧观摩唐三彩马后,他才终于豁然开朗……此后,文乾刚根据一匹特别中意的唐三彩马并结合雕漆的特点,设计了一批大小不一的雕漆马。时值1977年的春节前夕,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经理正好到厂里来,他看到这批生动传神的雕漆马后,当即拍板:“我卖了这么多马的工艺品,唯独你这雕漆马最传神最漂亮!你做多少,我要多少!”此后20多年的时间,北京雕漆厂一直在做雕漆马的订单,当时人均工资不到40元,可一件雕漆马就能卖数千元。雕漆马的海量订单使员工得到了实惠,手快的工人每月能拿到100元-150元奖金。雕漆马一直热销了20多年,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当时雕漆厂的角角落落都摆满了“马”,文乾刚戏称“都成‘马圈了”,“创新不仅令我,也让所有职工都尝到了甜头、心里有了奔头!”

现在市面上被一些收藏爱好者频频喊“贵”的雕漆作品其实远没有卖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价儿”,更别说它们“宫廷御用”的原本身价了。

文乾刚回忆说,北京雕漆厂上世纪50年代末就是北京工资待遇最好的企业之一。随着雕漆马的一炮而红,最多时北京从事雕漆工艺的有1500人,月人均奖金就有1500元,这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各种原因雕漆艺术陷入与市场脱节的尴尬境地。2002年文乾刚退休后成立了自己的雕漆工作室,2003年,由于技术工人逐年减少,产量连年递减,北京雕漆厂被迫改制停产。一些下岗的雕漆技師也来到了文乾刚工作室。文乾刚决定做一系列工艺水准高的雕漆艺术品,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挣钱,而似乎是在证明:雕漆,还在;雕漆人,还在。

现在回过头来看,文乾刚当年这一多少有些悲壮色彩的决定却是令雕漆由匠艺进阶艺术的关键一步!

此后,文乾刚拿奖拿的手软。其中就包括斩获第五届西博会金奖的剔红作品《梅瓶》。说到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其实还颇为曲折。仅设计就花了文乾刚3个多月的时间。而在进入雕刻工序时,正值北京雕漆厂改制期间,管理有些混乱,雕刻师觉得做出来也没啥意义,就停止了雕刻。几个月后,文乾刚才在仓库角落里找到这个被丢弃的半成品梅瓶,然而漆的硬度已经不能再继续雕刻了。文乾刚看着这件蒙尘染垢的心血之作,不禁鼻子一酸……作为设计者,文乾刚自然知道它的价俏,于是一咬牙,决定从头再来,前后共历时3年,终于完成了这件“剔红梅瓶”。本来最初想做一对,结果却变得形单影只。这件傲雪凝霜、雍容华贵的剔红梅瓶也算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吧。

【雕漆之源】

千年一抹红

从宫廷御用到国家形象名片

雕漆,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再加上宫毯、京绣、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则合称“燕京八绝”。

元代雕漆工艺在宋代的基础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传世的张成、杨茂、张敏德的雕漆作品代表了元代雕漆的最高水平。宋元时期雕漆作品的特点是刀痕不露,磨工大于雕工。由于元代雕漆巨匠张成之子张德刚主持果园厂的漆器生产,故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雕漆仍保持着元代雕漆的风格,漆层肥厚,花纹层次感很强,刀痕不露,磨工大于雕工。果园厂发展了雕漆的工艺技法,其表现是髹漆层较厚,多者厚达百层,尤其是花果题材的作品,有的花纹起伏竟达三、四层之多,花果纹饰更加凸显。明中期以后,雕漆技艺出现了新的艺术倾向:雕漆漆层减薄,作品层次感不强,有些作品的纹饰与锦地漆的层厚度相当;雕刻刀法上虽保留着早期雕漆的磨退,但已难掩饰刀锋快利、磨工不缃的痕迹。明嘉靖、万历时期的雕漆,雕工精细,刻后不磨,锋棱清楚有力。

至清乾隆时期,雕漆技法可谓集前代之大成,融会了明代的风格特点并有创新和发展。原在造办处“牙作”当差的南方牙匠,乾隆时命他们雕刻漆器,他们自然追求雕牙般的精细纤巧。乾隆时期大量的雕漆交由苏州制作,苏州匠人则将雕刻竹木逸品奇俏清新、气韵生动的风格带到雕漆中来。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乾隆时期雕漆的技法形成了新的风格。

从装饰题材和风格来看,元代雕漆的题材承袭宋代漆器的风格,花卉鸟禽、山水人物仍是漆器的主要装饰纹样。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其构图或以一大朵花卉作为主题,旁衬数枚含苞欲放的花蕾,或数朵大花满铺全器,枝叶肥厚,舒卷自如。以花鸟为题材的作品,以花卉衬底,上压飞禽,这种装饰风格至明初仍继续使用。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通常刻三种锦纹,以表示天、水、地不同的空间,天锦用曲折回转的单线表示,水锦用波纹组成,地锦用方格或斜方格内饰多瓣形小花表示,似繁花遍地。以锦纹为背景的空间中刻画树木殿阁、人物生活等,画面的层次感十分清晰。

明代的雕漆作品多以花鸟、龙凤、山水人物等内容作为装饰题材。花卉题材的作品,早期为大朵花满铺的装饰风格,后变为缠枝、折技花卉和小朵花头,图案布局变得疏朗清新。花鸟以四季题材为主,常见的有鸟鸣枝头、鸳鸯戏水、绶带牡丹等。以花卉、鸟禽、龙螭等为主要题材的复合纹样的作品,多用夸张的表现形式,这些作品均以盛开的花卉为地,上压成双的游穿于花丛之中的飞禽、龙螭,浪漫色彩浓厚。山水人物题材的作品,图案则取材于历史故事、生活场景等,这些作品反映了文人墨客悠闲清雅、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由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嘉靖、万历时期雕漆的装饰纹样一改前期风格,一是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内容增多,动植物、神灵形象及自然景象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常见有松树、灵芝、仙桃、鹿鹤、祥云以及八宝、八卦纹等,以取长生不老、如意吉祥之意;或以松竹梅的枝干蟠成“福”“禄”“寿”等吉祥文字,与其他装饰纹样组合成图案。二是龙凤图案骤增,尤其万历时期。

至清代中期,特别是乾隆时期,雕漆的装饰纹样更加丰富多彩,无所不有,新的题材不断涌现,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仿明代以文字和吉祥纹样组合成的装饰图案,大体字成为主要纹样。二是以海水波涛中的鱼龙海兽等为题材,多为三、九奇数的鱼龙海兽在波涛中嬉戏,令人耳目一新,这种题材的雕漆作品波纹如丝,锋芒毕露。三是仿古装饰纹样亦别出心裁,如仿古青铜器的器型和青铜器上的虬螭纹、夔龙纹、凤纹、谷纹等。四是在满刻锦纹的漆地上加刻诗文词句,或以诗写景,或以景配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此外,以神话故事和具有宗教意味的题材为装饰的雕漆作品也较常见,如八仙人物等。

文乾刚介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雕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题材和风格力求创新多变,最重要的是开始向大型和立体方向发展,并与象牙、玉石、金银丝镶嵌等结合,展之于厅堂,藏之于国家,持久散发着非凡的艺术魅力。“像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怀仁堂)、紫光阁内都陈列有大型雕漆工艺品。雕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可以说是国家形象的一个名片。我现在主要做的就是这种大型作品,不管是国家所用,还是私人所用,一定是展之于厅堂,供大家观赏,而不会秘藏于室,束之高阁。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传承。所以小件东西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精力有限,我这叫抓大放小,比如我设计的银胎漆壶,十几万一把,许多人想要,我实在没时间。你说的首图那件屏风是暂存在那儿的,其实应该做个铭牌,倒不必宣传我,而是要宣传雕漆技艺。”

【雕漆传承】

虚心成就

雕漆行业成才率低,『全才』率更低

几年前,文乾刚把成熟一些的徒弟都“轰”走、让他们自立门户,其实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让雕漆技艺开枝散叶,发扬光大。这方面他很少考虑自己的得失利益,因为他站得够高、看得够远。雕漆技艺在他的引领下近些年确实表现不俗。一些“文氏剔红”的骨灰级粉丝四五年等一件作品是常事,并且一定要用朱砂、天然料,千万不能省工。

自2002年至今,文乾刚已带徒弟(高学历)9人,青年技工16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本科2人、大专3人,中专7人。徒弟中晋升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二级1人,三级3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人、区级传承人2人。教授艺术硕士生5届8人。工作室还为徒弟提供各种条件,鼓励徒弟设计和思考,探索雕漆技艺更多的表现方式。

文乾刚希望徒弟们在自己专业的基础上,结合雕漆做更多的尝试,比如从雕漆与玻璃、雕漆与硬木、雕漆与皮革等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同时强凋从当下的生活出发,找到与雕漆的更多契合点。

据了解,目前北京雕漆规模最大,技艺传承最完整,是雕漆艺术的典型。不过要完成一件雕漆艺术品,必须要有一个以大师为中心的精诚合作的团队。大师负责设计策划,雕工负责雕刻,此外还要有人做其他的辅助工艺。因此仅靠一位大师,是很难完成一件雕漆工藝品的。而要想成为一名雕漆大师,除了具备综合素质外,还要踏实肯钻研,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所动。不费十年功,难有独立作品。

文乾刚甚至直言:目前中国的雕漆行业不是靠别人给钱过日子而是要靠自己挣钱过日子。“一件雕漆成品做出来不仅要能卖掉还要能卖高价才行。虽然雕漆工艺的设计策划是整个工艺流程的主体,但是在策划设计之后,雕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如果雕得不好,那成品做出来也卖不上价,也很难生存。只有挣到钱了,大家才能团结在一起把这项工作做下去。任何艺术的繁荣发展都需要艺术家的兴趣、理想和激情。总在思谋生计,显然不会全力以赴投入创作。”

多年前,文乾刚参加过一个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英国一位做玻璃工艺的艺术家介绍说,他的国家有7个基金会为他提供资金支持,条件是他必须真的在传承这项工艺。由此可见,这位英国艺术家并不是为了生计而作。然而我国的雕漆工艺一直被列入工业系统而推向市场,且长期担负着为国家创汇的重任。文乾刚认为雕漆工艺真正过渡到公益性后,也许才有望永续生存。当雕漆从业者乃至雕漆艺术家们完全摆脱了生计之需,而进入到为艺术而艺术的时候,这项技艺一定还会有大的发展。

文乾刚还表示,雕漆制作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雕漆从业人员成才率低,“全才”率更低。目前从事雕漆制作的各类人员,仍处于“濒危”状态,仍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文乾刚雕漆工作室”是艺术品创作,形成不了批量生产。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主要面向不同层面的收藏,并没有真正走向市场,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尽管如此,但我却从文乾刚的身上明显感受到一种从容和坚韧。正如他的雕刀,历经甲子,依然心到神到,一丝不苟。

文乾刚把最好的年华和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给了雕漆,即使研习书画、远游摄影,也都是为雕漆艺术服务。2017年11月3日,资深骑行家文乾刚以76岁之龄参加了环太湖骑行,一身“戎装”,气定神闲……多年坚持户外运动,使得他在创作大型雕漆作品时依然可以做到身正气定,手不抖,眼不花……文乾刚的选择和坚守,足以启示我们:唯自我淬炼,虚心成就,方能岁月可镂,韶华无悔。

文乾刚雕漆作品简表

2003年《剔红紫砂胎剔红龙纹壶》,获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获金奖,私人收藏;

2003年《剔红脱胎兰花瓶》荣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区非遗博物馆收藏;

2004年《剔红脱胎梅瓶》,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金奖,私人收藏;

2005年《剔红九龙闹海盘》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金奖,同年获得第二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金奖,私人收藏;

2006年《剔红和园观潮图壁画》,被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北京市工业促进局评为“北京工艺美术珍品”,公司收藏;

2007年《剔红银胎荔枝纹壶》,获第三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获特别金奖,私人收藏;

2008年《剔红唐人诗意宝座屏风》,公司收藏;

2009年《剔红脱胎仿金狮》在第二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被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私人收藏;

2009年《剔红听涛图三扇中堂挂屏》,获第四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特别金獎,私人收藏,

2012年《剔红‘国色‘竹涛双面屏风》,企业收藏;

2015年《剔红居庸叠翠屏风》荣获“京津冀非遗大展”金奖,北京市非遗博物馆收藏;《剔红京都古塔四扇挂屏》,北京市非遗博物馆收藏;

2016年《剔红颐和园胜景屏风》在“工美杯”评比大赛中获金奖并荣获“北京工艺美术珍精品”,北京市政府收藏;

2013-2017年创作完成《剔红维摩演教图屏风》,企业收藏。

猜你喜欢

雕漆雕刻
雕漆纹饰的修复
天水雕漆制作技艺:刀锋上的手工瑰宝
传承传统技艺甘做雕漆艺术的使者
On art
雕刻树叶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