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论述文写作的 问题支架建构

2018-09-29孙桂香毛永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祖训观点建构

孙桂香 毛永健

在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写作论述文的要求。就之前考查的一般议论文而言,考生一旦锁定了命题主题,就能用丰富的古今中外的事例来进行论证,叙例的文字多,析例的文字少,故而大多表现出宽度有余而深度不够。而论述文是一种力求多分析重深度的写作方式,这对考生而言,无疑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为此,如何从命题中提炼出“事”“现象”与“观点”,以因果链的逻辑形式将二者予以有机链接,并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或者不同层次对论述文进行精心的问题支架建构,是关系到写作的难度减化、思维深化、文本靓化的问题。现代认知理论明确提出,写作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一种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考生如果通过问题支架建构的内化,进而掌握写作的思维策略及方法路径,那么将会让考生的应试作文的写作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一、建构“为什么”问题支架

论述文的分析,需要以果溯因,以探求问题的原因。建构“为什么”问题支架,强调的就是问题的因由。广义而言,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为此,考生作文时不妨多追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可以通过分析原因来抓住问题的根本及规律,进而进行条分缕析的透彻分析。事实上,众多论述文命題材料中的“事”与“观点”或者“现象”与“观点”,原本就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为此,考生可以把“事”“现象”作为出发点,去多角度地分析探究自己所选“观点”的原因,阐明几个并列或者递进的因由,以证明“为什么”赞成“观点”。其问题支架建构如下。

引“材”定观点→以“事”或“现象”追溯因

原因①

原因② →“联”“结”揭主旨

原因③

例如广东省模考优秀作文《良训胜千金,传家更有价》节选。

传家宝是一个家族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子孙世代拥有并传承的东西。小张的传家宝青花罐,代表着金钱价值与收藏价值;小杜家的勋章代表着荣誉;小程家以祖训作为传家宝,体现了其家族对人格修养的重视,是精神传承。虽然小张和小杜的传家宝凝聚着祖先的财富和功勋,有各自的价值,而我更倾向于祖训的价值。

祖训,作为家族世代传承的品德匡正器,其作用胜过千金。

……

更重要的是,相较其他两个传家宝,良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法被破坏。

……

况且,良训还可以在坚持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使之具有时代性和特定的功能性,赋予新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内涵,成为新时期的“良训”,这一点也是“青花罐”与“勋章”二者所不具备的。

……

这也是为何小程的祖训弥足珍贵的地方,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当今社会人们精神缺失、心灵空虚的悲哀现象起到调剂作用。

财势兼备却没有道德底线,终会自取灭亡;财势并存却没有信念的支撑,也将无所作为、泯然众人;自觉高人一等却没有人道主义精神,必将遭到社会唾弃……因此,良训的作用才更该受到重视,社会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又由家庭的道德文化涵养提高,才能使社会整体风气改善,所以说,小程家式的良训才是永不贬值的最好传家宝!

文章开篇第一句用下定义的方法揭示传家宝的含义,之后对三则材料进行比较,揭示其核心精神。随后以转折句式,强调作者自己的选择,抛出写作的观点“我更倾向于祖训的价值”。第二段以“祖训,作为家族世代传承的品德匡正器,其作用胜过千金”来说明选择喜欢祖训的第一个原因;第三段以“更重要的是,相较其他两个传家宝,良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法被破坏”来说明选择喜欢祖训的第二个原因;第四段,考生从良训还可以在坚持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的角度,说明了选择喜欢祖训的第三个原因;第五段考生改变了比较的角度,以“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当今社会人们精神缺失、心灵空虚的悲哀现象起到调剂作用”,说明选择喜欢祖训的第四个原因。末段考生用一个因果复句,先说危害,后说好处,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整个问题支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析理深入。

二、建构“是什么”问题支架

论述文的分析,需要揭示本质,以探求问题的深层内核。建构“是什么”问题支架,表面上强调的是判断,实则是该判断由“事件”或“现象”转化而来的观点的内涵或外延,对观点进行价值性判断,揭示这个中心命题的基本属性。考生在运用时需要关注三点:一是建构“是什么”问题支架的前后两个要素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关联性、相似性,绝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地乱点鸳鸯谱;二是问题支架中的“是”其实就是一个判断,可能是认定、断定、承认、接受时的一种状态;三是问题支架中的“是”可以是一种比喻,类似于修辞格中的暗喻,前者一般为抽象的“理”,后者一般为具体的“象”,有化抽象为具象的作用;不宜明显以“设问”修辞格的形式出现,而是“问”在暗处,“答”在明处。论述文写作中的思考、权衡、比较、看法,无不渗透着判断的思维活动。而在具体的写作中,阐述观点“是什么”的问题,几个分论点其实都是对观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考生对观点思索认识的结果。其问题支架建构如下。

引“材”定观点 →借“事”或“现象”析本质

判断①

判断② →“联”“结”揭主旨

判断③

例如全国卷Ⅱ高考优秀作文《走好语文的三条路》节选。

曾托着腮,沉浸于语文课轻松穿越的国学故事;曾闭着眼,回味着一本古籍墨香萦绕的精妙文字;曾执着笔,挥写着社区板报宣扬传承的家风国训……我们爱着母语,常通过这三种途径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笔者看来: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它们共同塑造了有骨骼、有血肉、有灵魂的我们,真正将语文素养熔铸于心。

课堂有效教学是语文素养的骨骼。

……

课外大量阅读是语文素养的血肉。

……

社会生活实践是语文素养的灵魂。

……

走好三条路,其实就是关注每一次与语文接触的机会,让语文成为你的生活,自会有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是一篇规范的以“总—分—总”为总支架的文章,考生开篇紧扣原材料以排比形式引入,得出“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它们共同塑造了有骨骼、有血肉、有灵魂的我们,真正将语文素养熔铸于心”的观点,总领全文;之后,考生以“课堂有效教学是语文素养的骨骼”,“课外大量阅读是语文素养的血肉”,“社会生活实践是语文素养的灵魂”等三个表示判断并暗含比喻的分论点,构成了分析论证的主体支架,分别予以深入的分析;末段归纳总结,再次强调文章观点。文章脉络清晰,支架建构明晰,极易获得阅卷者认可。

三、建构“怎么办”问题支架

论述文的分析,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明了“办”的路径。建构“怎么办”问题支架,强调的就是方法。这种问题支架的分论点主要是回答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这里的观点一般指结果,而分论点则是指满足这个结果的“条件”。在具体的写作中,考生可以以观点为前提,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之下会产生怎样的意义、作用、价值或影响。换句话说,就是把观点当作一个问题或一种任务,然后追问解决問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法,从“怎么办”的角度,以观点作为结果,提炼满足这一结果的“条件”“措施”“途径”来设立分论点,建构问题支架。其实,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呈现出的现象又是什么样子呢,怎样去把握它呢?考生都可以综合展开追问。其问题支架建构如下。

引“材”定观点 →扣“事”或“现象”议方法

途径①

途径②→“联”“结”揭主旨

途径③

例如全国卷Ⅱ高考优秀作文《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做主》节选。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

……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

……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最大。

……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提升。

……

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中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了课堂有效教学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对提升语文素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文章开篇引材,通过“课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的设问,从方法上提出了“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观点,总领了全文。之后,考生条分缕析,从听说读写四个途径确立分论点,并分别进行阐释论证。末段总括全文,回扣了观点,并以“当然”一词,将笔触引申到“课外的大量阅读”与“社会生活实践”对提升语文素养的提升作用,使得整个行文有详有略,客观辩证。就整个支架建构而言,文章依旧沿用传统的“总分总”模式,简单而明晰,能够让阅卷者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文本的有效信息。

四、建构“会如何”问题支架

论述文的分析,需要得到问题的结果,已符合由因生果的思维期待。建构“会如何”问题支架,强调的就是结果。这种问题支架的分论点主要是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包括意义、作用、价值、影响等。考生一般要以事件或道理为前提,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下会产生怎样的意义、作用、价值和影响。在具体的论述文写作中,考生最好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一厢情愿地推测出一个结果,或者空降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必须是“前因”导致的“后果”。我们常说,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因果之间一定具有某种内在的严密的逻辑性,需要考生认真审视与梳理。其问题支架建构如下。

引“材”定观点 →定“事”或“现象”述作用

效果①

效果② → “联”“结”揭主旨

效果③

例如全国卷Ⅱ高考优秀作文《语文素养,藏于墨香》节选。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

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体悟那丰厚的历史文化,你能获得博大精深的文化素养。

……

于阅读中追随那杰出的文学大师,你能获得独具情怀的人文素养。

……

于阅读中感受那旷世的千古哲思,你能获得善待人生的哲学素养。

……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考生开篇从反面分析入手,引入“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的看法,既扣题目,又进一步为抛出“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观点作铺垫。然后考生以“诚然”一词,辩证地肯定了可以“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与“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的途径,并于比较中确立了自己“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的观点。接着,考生从阅读效果的角度精巧地设置了“于阅读中体悟那丰厚的历史文化,你能获得博大精深的文化素养”“于阅读中追随那杰出的文学大师,你能获得独具情怀的人文素养”“于阅读中感受那旷世的千古哲思,你能获得善待人生的哲学素养”三个分论点,建构成了文章的支架,虽然未能更为紧密地就事论事,但是其“借题发挥”的拓展依旧颇具说服力。该考生思维较为严谨,腹有诗书,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既使论证结构严丝合缝,又使文章充满文化内蕴,给人以厚重蕴藉之感。

五、建构“若这样”问题支架

论述文的分析,有时还需要通过假设,从问题的反面进行分析,以切中问题的实质。建构“若这样”问题支架,强调的就是假设。这种问题支架可分为“若这样”和“若不这样”两种。事实上,假设分析是通过对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观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在论述文写作中,考生姑且认定其中某种因素不存在或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然后通过分析得出与观点完全不同的结论,从而论证自己确立的观点的正确性。至于如何运用,要根据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来定。问题支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拘泥死板、勉强为之,只能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一言以蔽之,在论述文中,假设分析可谓写作的救命稻草,如果考生在遇到写作的瓶颈而无法继续行文之时,不妨使用假设分析的支架救场,一定会获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其问题支架建构如下。

引“材”定观点→拟“事”或“现象”反推理

假设①

假设② → “联”“结”揭主旨

假设③

例如全国卷Ⅱ高考优秀作文《“用心”提升语文素养》节选。

仔细比较、思考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我认为,要真正使其发挥作用,离不了“用心”二字。若不是带着一颗心,不管是课堂有效教学,还是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都微乎其微。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听讲,教学就不可能“有效”。

……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阅读,“大量”就只是量的累积。

……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生活,就无以从生活中发现语文。

……

综上所述,“用心”才可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学习语文时,请务必带上你的“心”。

考生首段引材得出“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离不了‘用心二字”的观点,然后以反面假设句式,强调了“用心”对于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在主体分析阐释部分,考生设置了“若不是带着一颗心听讲,教学就不可能‘有效”“若不是带着一颗心阅读,‘大量就只是量的累积”“若不是带着一颗心生活,就无以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等三个假设式分论点,从反面论证了“不用心”的恶果,进而反推出了“用心”的积极作用。结尾照应前文,再次突显了“用心”观点。整个支架的呈现一目了然,有助于文本信息的高效傳递,将作者与阅卷者进行无缝对接。

总之,于就事论事、就现象说理的论述文而言,如何简单明晰地建构问题支架,让分析从表象走向深入,是当下必须迫切解决的瓶颈问题。事实上,恰当的支架建构就如同优质的粘合剂,其不但能够很好地将“事”与“理”或“现象”与“理”无痕地粘合在一起,令阅卷者阅“事”而知“理”,看“现象”而识本质,顿生“理所当然”“原来如此”之赞叹;还能够让行文一目了然,给人以空灵遐想之感。

[作者通联:山东文登第一中学;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祖训观点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祖训,一件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书法欣赏
祖训家规重传承
观点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