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深度学习 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2018-09-29代保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深度文本教材

代保明

深度学习的实质,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如图像、声音和文本。它是通过构建具有很多隐层的机器学习模型和海量的训练数据,来学习更有用的特征,从而最终提升分类或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深度模型”是手段,“特征学习”是目的。区别于传统的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的不同在于:一是强调了模型结构的深度,通常有5层、6层,甚至10多层的隐层节点;二是明确突出了特征学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通过逐层特征变换,将样本在原空间的特征表示变换到一个新特征空间,从而使分类或预测更加容易。与人工规则构造特征的方法相比,利用大数据来学习特征,更能够刻画数据的丰富内在信息。

深度学习理论经历十年的发展和丰富,已演变成为当代学习科学的重要概念。当下人们所言的深度学习,已逐渐脱离了机器学习的范畴,也不仅仅局限于数据分析、推理、归纳,而是多指一种广泛的学习理论,多指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能够用批判性的态度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新的知识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依据。由此看来,深度学习多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学习,多注意知识、思想、方法的联系,关注知识、思想、方法的运用。换言之,深度学习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更注重知识的整合和方法策略的研究。这无疑是无限靠近历练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举。

当我们用深度学习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把深度学习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用深度学习理论来评价我们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用更加科学的态度来检视语文课堂,就会找到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就会发现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借助于深度学习理论,采用机器学习的分析法,运用数据理论观照语文教学,就会发现许多语文课堂只能算是浅层学习。在分析理解深度学习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把深度学习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将会走出困境。

一、深度学习要求教师注重与学生一起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依据深度学习理论,含多隐层的多层感知器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结构。深度学习是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在语文教学中,从表面上看,好多教材文本皆是知识、思想、方法等低层特征的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显得很低级,似乎文本中很难发现有多层自动编码,能抽象出高层的属性类别或特征。但如果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文本时,不满足于文本知识、思想、方法等低层特征的解读与传授,不满足于千课一面的呆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预设教学内容时,教师依据课程内容、教材文本开发符合学生学情需要的教学内容,就会发现教材文本高层的属性类别或特征,就会发现教材文本是含多隐层的多层感知器。从而让语文教学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使得语文教学变得厚实有深度,更加接近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教学《苏州园林》,她先提出了学习课文的方法:“宏观,看整体结构/中观,探段落奥妙/微观,赏语言特色”。并告诉学生本堂课将围绕这三个板块展开教学。接下来,师生在进行第一板块学习时,始终围绕第二自然段做文章,不仅熟读理解本段的语句,抓住关键语句反复读,师生还一起研讨第二自然段与全文的关系,并告诉学生:“话题:第2自然段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个段落,在全文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方法:跳读,整体俯瞰,关注各段中心句,思考各段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特别强调,“不用太关注细节,从整体上把握即可。”王老师用一个主问题,让学生理清了全文的结构和思路:总分结构关系,由主到次的思路。最后老师小结:“2段提纲又挈领,佳句美词有担当,相呼相应分主次,清清爽爽好文章。”在接下來学习第二板块——“中观欣赏”时,教师先屏显“中观欣赏”的方法:“话题:比较第3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的写法,破解说明文段落布局之谜。方法:通过比读发现异同点并提炼方法。”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帮助叶圣陶先生提炼一下,这两段文字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学生先后回答使用中心句及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相互呼应的写法。于是老师水到渠成地总结了布局说明文段落的基本方法:“说明文段落布局歌:比较是法宝/举例添劲道/议论点睛笔/分总藏奥妙”。然后再通过图片运用刚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口头作文说出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之不同。在教学第三板块“微观:赏语言特色”时,先投影学法指导:“话题: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相当漂亮。方法:换读,朗读,咬文嚼字。”然后,投影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课文和王君老师改写的同一段文字,让学生比较谁写得好。

原文: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改写: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有的是重峦叠嶂,有的是几座小山载种着竹子花木,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阅历很丰富,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并且深知其中趣味,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记苏州城市,只觉得自己在爬山。

学生找出王君老师改写与课文的不同之处,再分析比较到底谁的词句好。最后王老师总结出叶老的语言特点:“有准确严谨的表现力/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有从容流转的音韵美/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有气定神闭的情感流。”之后,老师分别投影出课文中的其它语句,让学生分别赏析语言特色。

王君老师自己也说:“教学说明文,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说明文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主动去改变,主动去研究课文,研究文本特质,发现‘这一篇说明文文本的独特之处,努力跳出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桎梏,在‘这一个文本的语言文字上做创造性处理。”这就是典型的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课堂,王老师没有停滞于一般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浅层知识、思想和方法的传授,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开发教材文本的教学内容,并把自己所预设的所有说明文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融汇于新的教学情境中,成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依据。并且从整个教学内容来看,王君老师有许多新的开发是教参教辅上所没有的,足见教师研读文本、创新教学内容的非凡功力。这样的语文教学,已经走向了语文教学的内核。

二、深度学习要求教师更多地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传统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的眼光更多地是落在单篇文本的教学上,逐篇教学完教材就万事大吉,几乎不关注前后文本之间的关系,不探索同类文本相互之间的联系。教师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在同类文本间滑行,用几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告诉学生相同的知识、思想、技能和方法,在“这一篇”的内容、语言乃至写法上少有深入的探究,是典型的浅层学习。这样的浅层学习共性太多,课课如此这般的内容设计和教法展示,语文课堂就会单调乏味。而在深度学习理论支撑下的语文教学,非常强调思维间的联系,注重教材文本之间联系的构建,透过教材文本表面的同一性而深入“组合”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抽象出高层的表示文本属性的类别和特征。语文教材文本,仅从文本低层的属性类别或特征来看,所有教材几乎都是千篇一面,导致众多语文老师大喊“不知道上些什么”。而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力避这个问题,想从几乎相同的文本中,教出不同的“这一个”来。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同是古文名篇。两文作者同是宋代人,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大致相同,都因力主改革被贬。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主张也非常相近。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少年清贫,苦读及第,后为高官。范仲淹是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因此,很多人把这两篇文章作为相同的篇目来进行平层滑行式的教学处理。

可王金伟、崔晶老师,在相同中读出了很多不同:一是醉与醒。两篇记都写到了酒,但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基本表现为清醒状态,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则是“醉态”主导全篇。一方面,《岳阳楼记》重理性论说,《醉翁亭记》偏感性描写,《岳阳楼记》开头说明创作缘起,使用的是平实准确的言辞,后文每部分都有相当篇幅的抒情议论,最后一段全是议论;而《醉翁亭记》以描写和叙述为主,说理、议论很俭省。另一方面,《岳阳楼记》状写景致逼真,庄重宏大,《醉翁亭记》特拟虚境,充满谐趣。二是忧与乐。两文作者都在表述自己的忧乐观,但《岳阳楼记》呈现的是忧患之感,《醉翁亭记》则凸显了喜乐和谐的氛围。三是仕与隐。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北宋名臣、文坛大家,可他们的人生选择仍有差异。《岳阳楼记》张扬了士大夫置个人荣辱升迁于度外,对国家民族有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没有丝毫的退避、隐匿倾向。而《醉翁亭记》则是表现出隐逸和出仕的交集,写山林之乐,明显的有“隐”的追求,写太守与民同乐的德政,表现的是对“仕”的留恋。

确实,《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有太多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只停留在相同的层次,只看到两文相同的方面,两篇经典就会变得索然寡味。这样的比较阅读,努力从相同中找出更多的不同来,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平滑,努力从文本中抽象出高层的属性类别,建立文本之间的联系,真正教出每篇文本的“这一个”,语文课堂就会有滋有味,语文教学就会赢得学生的青睐。

三、深度学习要求教师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批判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要达成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四者之间的真诚对话,要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实语文课标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求利用好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途径,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的教学思想。它就是想通过新的阅读方式和途径去发现教材文本所隐含的多层感知器,挖掘文本中更多的信息层级,从而发现文本中多层信息的编码,抽象出高层的属性类别和特征。而这些,归根结底需要的是一种批判性的学习态度,在批判与否定中才能发现新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批判与否定中才能组合抽象出高层属性类别或特征,最终深化语文文本内涵,丰蕴文本的思想和表达,凸显语文的核心素养。

郭初阳先生教学《愚公移山》就是批判性阅读的典范。

师:假如,我们再给智叟一个发言的机会,让智叟最后一个来发言。其实智叟有两个地方可以发言,文中有两处。一处就是,愚公反问他,“何苦而不平”,这个时候,智叟可以说,他会说一番话;还有一处,就是在文章的结尾,等到“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的这个时候,智叟还是可以站出来,再说一番话,是不是?

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了不同于平常的結论:

愚公真的很愚。因为他不能保证“不但每一代都要有小孩,而且必须保证是男的”;因为他的移山“有着双重要求:第一,血缘的不断;第二,思想都不变”,可这是不易办到的;因为山不是愚公去搬的,是“靠别人帮助的呀,有什么了不起”;因为愚公搬到朔东、雍南的两座山又阻碍了别人的出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因为他的缘故,他的子孙世世代代挖山,“不能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因为她的移山之举,害得“始龀”的小孩一辈子痛苦……

愚公很“狡猾”“毒辣”。他与天帝达成协议,他们两者上演了一出苦肉计,“那也许他们(天帝和愚公)有更大的阴谋?也许更加能够帮助建立天帝的秩序?可能他们有着更多不可告人的东西,所以他们要上演一出戏”。

“中国人都这么聪明,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千年传颂……它背后隐藏着中国人非常客观的或者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密码,文化的密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了诸多密码:坚持不懈、好人好报、孝字当先、推崇团结、老人崇拜、追求美好……

郭老师这个课例引发了语文界广泛的讨论。但就其批判性解读文本的态度这一做法,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学习的。首先,郭老师不信书不唯书。就《愚公移山》一文的解读,教材文本、教参都有明显的暗示,还有许多现成的文本理解,并且许多观点是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认同的。可郭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解读,并不做教材、教辅的奴隶,而是有意识地拒绝许多已成定论的说法,寻找众多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材料,给予学生观察文本的不同视角,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老师再给予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最终让学生发现了教材文本所隐含的多层感知器,挖掘出了文本中更多的信息层级。其次,能深刻地解读文本。郭老师与许多教师一样对教材所言的中心不以为然,但郭老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则与众不同:在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比较中,不仅发现了结局的不一样,更探究出了他们三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的差异;他还从愚公自信的理由推出了一个个令人可怕的逻辑结论,比如,子子孙孙思想都不变化;他播放采访外国教师对愚公移山的看法,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但是,他这样做并不是要抛弃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他只是要为学生打开多个观察文本的窗户,所以在文章最后,他又特别强调了文本所隐含的多层中国传统文化密码。我们明显感到,郭老师想展示给学生的是他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及理性的批判。再次,努力尊重每一个学生。郭老师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有人是不认同的,但他不做教材、教参的盲从者,培养有反思批判性精神公民的追求,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思想上受尊重的良好愿望,是不可否认的;他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在精神上真正自由起来,真正能在文本中读出自我,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品质的目的,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实上也是这样,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把尊重学生落到实处,学生的创新思维之窗就会开启。

四、深度学习要求教师更多地与学生一起探索关联阅读

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登高望远”,即注重文本体式、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之间的关联,在探究文本体式、思想内容、写作方法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找出事物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和特征。就语文来讲,教材编者似乎是用“主题”来串接单元,似乎每个单元的文本之间的必然联系仅有“主题”,主题成了维系单元的唯一情感纽带。而深度学习,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挺进。借力于深度学习观中的“关联”思想,在关联每一个文本的基础上,找出必然的联系,从而找出文本的深刻意蕴。通过引导学生作关联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把学生的文本解读从浅层引到深层,让学生不在每个文本之间滑行,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浅层特征带向高层特征,能抽象出高层的属性类别和特征。

一般来讲,一个单元由五篇文本组成,既然教材把这五篇文本编在一起,就教材编者而言,总有其意图和目的。可不少语文教师,在对待单元上,几乎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完一篇篇文本就万事大吉。至于探索教材编者的单元设计意图,并从这个角度来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少有探索的行动。一个单元的文本,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没有多大联系的单个文本,它们在文体、题材、结构、表达等方面差别很大,难以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但经过一番概括推理的深度关联,就会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

以下是笔者的一个课例: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提示中指出本单元的文本是科学文艺作品。对初二学生而言,科学文艺作品是个全新的概念,但从今后的学习来看,必须要了解此类概念。诸如,科学文艺作品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细细研读本单元的五篇文章,每篇似乎都是独立的个体,《敬畏生命》是说理性散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旅鼠之谜》是说明性散文,《大雁归来》是抒情性散文,《喂,——出来》是科幻小说。既然它们都是科学文艺作品,那它们是怎样来体现“科学文艺”性的呢?

生:它们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科学性。介绍、普及、传播科学知识,是此类文章的一个目的。

生:这五篇文章都以普及生态知识、唤醒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为目的。因此,文章中有许多的科学知识介绍。

生:第二个特点是“文艺性”。文章有强烈的文学色彩,语言生动形象,情感强烈。与词典上的专业性介绍完全不一样,词典上的介绍多是专业术语,晦涩难懂,没有趣味性。而具有文学性的科普读物,有故事、有情节、有情趣,读者很喜欢。

师:几位同学的发现有见地。能自己找到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并有具体的分析,老师很佩服。我们还可以再作思考,说理性散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报告文学是对新闻的生动记叙描写,说明性散文是以说明为主的散文,抒情性散文是兼介绍事物特点的又有浓烈感情抒发的散文,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幻想为情节的小说。从这些说法中,我们还可以有对科学文艺作品的更简洁的概括。

生:我觉得说理性散文就是带有文学性的议论文。

师:你的概括很妙。我们可以顺此思路推理下去。

生:报告文学就是带有文学性的新闻。

师: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有道理的。

生:说明性散文就是带有文学性的说明文。

生:抒情散文就是带有文学性的写景、叙事类散文,它要介绍知识,但在介绍知识的同时要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比如《大雁归来》,文章告诉我们大雁的一些知识,但主要是表达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的许多“失去的东西”。

生:科幻小说就是带有文学性的科幻故事。

这样异中求同地阅读分析,学生通过对比、概括、推理所学到的,不仅是编者串连单元的主题,而且还从语文的角度找到了串连单元的线索。学生不仅知道了科学文艺作品这个概念,而且还通过对这五篇文章的分析,找到了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并进行了精要好懂的新概括。经常进行这样的语文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就会增强,鉴赏的结果就会有深度。在单元总结时对学生进行概括推理能力的训练,学生就会有新的收获。

五、深度学习要求教师更多地指导学生在解讀文本时知人论世

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编者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的特殊性在于作者、编者的隐退,读者能看见的仅有文本,由于读者自身阅读图式的差异和文本语义的含蓄,文本误读就会屡见不鲜。再则,文本一经发表,就进入了公众视野,似乎就是一个独立于作者的个体,阅读者从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文体等不同视角来审视文本,必然带着读者强烈的个性色彩,且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心理活动,必然就会有不同的阅读结果产生。

语义的含蓄、作者的退隐、编者的含糊其辞,当教学阅读只剩下读者和文本的时候,误读就再正常不过。到今天仍未停息的《背影》解读之争,到底谁在误读?恐怕只有朱自清自己才能评判。要尽量减少文本的误读,让学生的阅读多些科学性,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阅读理解时知人论世,紧密结合作者写作时的心路历程,真正弄懂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深度学习背景下的文本阅读,目的就是尽量不误读文本,途径就是阅读文本时的知人论世,核心价值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观。

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很多老师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刚才柳宗元还是快乐的,为什么突然之间就那么伤心呢?答案是,因为柳宗元被贬官到此。这个答案错了吗?没有,那为什么柳宗元被贬官,就如此伤心呢?深究柳宗元当时的政治环境就非常必要。《旧唐书·宪宗本纪》中记载:

己卯,京西神策行营节度行军司马韩泰贬抚州刺史……礼部员外郎柳宗元贬邵州刺史,屯田员外郎刘禹锡贬连州刺史……

壬申,贬正义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执谊为崖州司马,以交王叔文也。……己卯,再贬抚州刺史韩泰为虔州司马,河中少尹陈谏台州司马,邵州刺史柳宗元为永州司马,连州刺史刘禹锡朗州司马……初贬刺史,物议罪之,故再加贬窜(贬谪放逐)。

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缝恩赦,不在量移(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地区)之限。

看到这段历史资料,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柳宗元的处境和心境之凄凉。两次贬官,左降官是唐代贬官处分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具有流放的性质。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纵缝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意味着柳宗元在仕途上永无出头之日。所以,环境的凄清与人生的凄凉,共同成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境。很明显,有了这样的知人论世,对柳宗元悲伤的理解就有了深度,对课文的解读就有了厚度。

深度学习理论的内涵很丰厚,深度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值得探究。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有效起来,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品质怎样才能得到有效训练,深度学习理论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作者通联: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

猜你喜欢

深度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