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杀鱼弟”:随迁子女融入城市之痛

2018-09-29

协商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网红子女温暖

8年前,“杀鱼弟”因为小小年纪就能在菜场娴熟杀鱼,成了少年“网红”,近日,他喝下剧毒农药百草枯,辗转在病床上,后经抢救出院。“杀鱼弟”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当上“网红”也未能改变辍学命运,“杀鱼弟”的遭遇无疑在公众习惯性认知以外。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父母照料,远离家庭生活的温暖;而作为随迁子女,“杀鱼弟”的情况也难言乐观。父母忙着做生意或打工,文化程度又不高,缺乏与子女沟通和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孩子往往还是处于“边缘”地带。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杀鱼弟”身上,同样是诸多随迁子女的真实遭遇。

“杀鱼弟”自始至终地都脱离着主流社会所规划的青少年成长轨迹。不管是随父母卖鱼,还是勉强到学校上学,他一直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现如今,与其说是青春期叛逆激化了他与家庭的矛盾,不如说是他以极端方式纾解了内心愤懑和孤独。

由此引出的本质问题就是:随迁子女怎样才能真正在城市落脚?怎样让他们真正享有一个温暖、安定的家?恐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就“杀鱼弟”的故事而言,人际关系狭隘,情绪和压力无法疏解,是他走向极端的重要原因。单纯地把责任推给家庭或是学校教育都是武断的。生活在城市之中,他本来可以享受到更多现代生活的美好。否则,除了养成一身熟练的杀鱼技能,他依然跟城市存在心理隔绝,便只有“回不去的家乡,进不了的城市”。

对于随迁子女的教育,从来不是把他们“关进”课堂那么简单。与出生在城市家庭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对环境的激烈变化更敏感,对学校教育需要更长的适应期。教育有这样的义务:帮助他们习惯城市文明,融入现代秩序,成为合格的市民。

猜你喜欢

网红子女温暖
温暖冬夜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不要上“网红”的当
温温暖暖
爱·温暖
网红滚滚
«ВаНхУ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