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体内毒素清除效果比较
2018-09-29合浦县人民医院广西北海536100
丘 洁(合浦县人民医院,广西北海536100)
慢性肾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严重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随着肾功能下降,可演变为尿毒症,无法维持正常的功能,致使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潴留等情况,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1]。通常来说,血液透析主要分为高通量、低通量、血液透析滤过等类型,虽然血液净化技术对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部分毒素清除效果较好,但净化作用较为局限。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可提高血液净化治疗效果,对维持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2]。为了观察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接受2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体内毒素清除的作用效果,随机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开展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血液净化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 18例,女 12例;年龄 31~74岁,平均(50.36±3.80)岁;肾衰竭疾病史 1~4 年,平均(2.6±0.2)年;尿毒症疾病史 1~9 个月,平均(5.1±0.4)个月。观察组中男17例,女 13例;年龄 35~75岁,平均(50.61±4.45)岁;肾衰竭疾病史 1~3.9 年,平均(2.4±0.4)年;尿毒症疾病史1~9个月,平均(5.0±0.5)个月。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内科学》制定的肾衰竭、尿毒症疾病诊断;(2)入组前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病情较稳定;(3)在入组治疗前,所有患者未实施过血液透析处理;(4)患者及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1)排除药物过敏、合并其他病症、听力障碍等患者;(2)排除无法配合治疗患者及治疗依从性不佳患者;(3)患者及家属均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仪器选择 费森尤斯血透机透析机。
1.2.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实施高通量血液透析疗法,透析液采用枸橼酸盐透析液,透析液速度0.5 L/min,治疗前期适当调整各项参数,超滤系数为55 mL(/h·mm Hg)(1 mm Hg=0.133 kPa),透析膜的表面积为1.5 m2。同时,透析过程中的出血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透析结束后实施后稀释法,时间为4 h。
对照组实施高通量血液透析滤过疗法,血液透析操作方法同观察组,2次低通量血液透析后1次高通量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滤过膜表面积为1.8 m2,超滤系数为50 mL(/h·mm Hg)。
1.2.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取患者肘正中静脉血检测血尿素、血肌酐、血尿酸、血磷指标。计算标准蛋白分解代谢率(nPCR)、尿素清除指数(Kt/V)和时间平均尿素浓度(TACurea)[4]。
1.2.4 疗效判定 在治疗结束后判定患者的治疗缓解率。控制:患者症状消退,肾功能改善60.0%以上,判定患者病情得以控制;缓解:患者症状减少,肾功能改善30.0%以上,判定患者病情得以缓解;恶化:患者症状未变化,肾功能改善不足30.0%,或病情恶化,判定患者病情治疗无效。治疗缓解率=(控制例数+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血尿素、血尿酸、血肌酐及血磷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小分子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小分子毒素水平均得到较大程度改善,观察组血磷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患者血尿素、血尿酸、血肌酐及血磷指标比较(±s)
表1 2组患者血尿素、血尿酸、血肌酐及血磷指标比较(±s)
组别n观察组30对照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血尿素(mmol/L)27.61±3.52 9.54±2.74 27.62±3.74 9.21±1.54血尿酸(µmmol/L)687.07±107.38 388.54±132.57 687.45±107.23 422.21±132.10血肌酐(µmmol/L)886.6±7.5 323.5±10.7 886.1±6.5 356.6±11.8血磷(µmmol/L)2.6±0.5 1.5±0.7 2.7±0.5 1.9±0.8
2.2 2组患者治疗缓解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5,P<0.05)。见表 2。
表2 2组患者治疗缓解情况比较[n(%)]
2.3 2组尿素透析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尿素透析指标:nPCR 为(3.2±0.7)kg/d、Kt/V 为(1.2±0.2)、TACurea为(16.8±2.6)µmmol/L;对照组的尿素透析指标:nPCR 为(3.3±0.7)kg/d、Kt/V 为(1.2±0.2)、TACurea为(16.7±2.5)µmmol/L。2组患者的尿素透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3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5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7%。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后阶段,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肾功能衰竭。因长期慢性肾脏疾病肾衰竭的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机体肾单位受损,造成肾功能衰退,形成不可逆转肾功能衰竭[5]。在治疗肾衰竭尿毒症时,血液透析治疗是临床较为多用的治疗方法,血液透析治疗的原理是利用半透膜原理,借助对流、扩散等多种方式来促使积存在患者体内的尿毒症毒素和过多电解质排出体外、清除体内毒素、净化血液,从而纠正体内多种平衡紊乱,帮助改善患者病情[6]。
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医学上按血液透析器超滤系数不同,分为常规血液透析和高通量血液透析。在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时,常规血液透析仅对小分子毒素清除有效,对中分子和大分子的毒素清除效果有限,长期常规透析,中分子、大分子毒素在体内越来越多,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常见的有营养不良、肾性贫血、顽固性瘙痒[7]。高通量血液透析溶质扩散性和较强的通透性更好,在治疗时可以有效清除小、中、大分子毒性物质,对改善患者症状作用更为显著[8]。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净化技术也不断更迭,对控制患者病情、延长生存期限意义重大,对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的生命有重要作用[9]。在本研究中,为了探讨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滤过与高通量血液透析对体内毒素清除的作用效果,观察组实施高通量血液透析疗法,对照组实施血液透析滤过疗法,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小分子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小分子毒素水平均得到较大程度改善,观察组血磷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治疗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尿素透析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通量血液透析疗法所获得的疾病治疗效果均优于低通量的血透疗法。
综上所述,在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治疗中,相较于血液透析滤过疗法,高通量血液透析对血磷毒素的清除效果更佳,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在临床推广与应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