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短波

2018-09-29

新农村(浙江) 2018年9期
关键词:赤眼蜂黄萎病病虫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防治棉花“癌症”

最近,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广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创制了无转基因抗棉花黄萎病突变体,为培育棉花抗黄萎病品种提供了育种材料。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科学前沿》。

该研究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出了无转基因的编辑突变体ce1和ce2,对棉花黄萎病有较高的抗性,为提高棉花抗黄萎病能力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同时,该研究还首次阐明了棉花基因在A和D两个亚组中同时编辑的规律和鉴定方法。

摘自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马铃薯单季亩产创世界纪录

最近,由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主办的“希森6号高产创建现场测产观摩活动”在山东高密、平度同步举行。此次测产活动由国内28位马铃薯领域知名专家共同见证下,平度市李桂香地块以单季亩产9.58吨的高产量再一次创造了马铃薯世界单产纪录。

据介绍,希森集团经过18年的土豆育种研究,已经培育出18个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系),其产量和品质都远远优于曾经长期依赖进口的洋品种,这对我国推行土豆主粮化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科技日报》

我国三熟制早熟油菜新品种选育成功

最近,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三熟制早熟油菜新品种“阳光131”,在江西吉安、湖南衡阳等表现出良好的极早熟和高产优势,单产达到156~166千克/亩,解决了我国三熟制油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阳光131”的育成,是“藏粮于技”的高新技术储备,为我国利用4 600万亩冬闲田发展“油稻稻”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摘自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国内首个病虫智能监测系统诞生

最近,国内首个全自动化病虫智能监测系统在江苏省南通市试制成功。该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病虫监测领域,综合物联网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等实现了小麦赤霉病的自动化监测。此外,也可用于水稻、油菜等其他作物多种病虫的监测。

该系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病虫害监测从人工调查向自动化监测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网络上传展示给用户,技术人员无需下地调查,即可获得病虫害发生情况,同时,由于智能监测克服了人工调查的误差,结合标准化科学化的数据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测报准确率。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赤眼蜂治螟技术取得新突破

最近,在吉林长春召开的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及生物防螟现场观摩会上,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取得了新的突破。

观摩会上,一架小型无人机腾空而起,飞旋在稻田上空,不时投掷下一个小球,这一个个小球里,装的正是水稻二化螟的天敌——赤眼蜂。赤眼蜂不仅可以防治玉米螟、水稻二化螟,还实现了一卵多蜂、混合放蜂、无人机投放等,大大提升了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率,并且赤眼蜂治螟与其他绿色防控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的生物防治解决方案,从源头上避免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绿色又省力。

猜你喜欢

赤眼蜂黄萎病病虫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赤眼蜂培育及防治玉米螟概况简析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果园病虫无公害防治助农提质增效
山西省果树中后期病虫预报
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