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清浅宜踏青,不负韶光不负诗
2018-09-28花夕
花夕
踏青对现代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尽情享受踏青带来的惬意。但在古代,由于生计所迫,踏青对平民百姓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而对于文人雅士来说则是常事。他们在春天的浩荡天地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留下了许多星汉灿烂的诗词歌赋。
李白大半生都在江湖游走。据统计,他一生到过206个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在他的诗文中,与外出踏青旅游有关的就占到总诗文的三分之二。说他是中国古代第一旅游家,一点也不为过。李白游历的主要工具就是一匹忠诚的马,他去拜望友人时,由于路途遥远,竟能把一匹马骑瘦,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厚。
在春色里,李白灵感迸发,留下了大量詩篇。他的踏青诗,不仅仅是挥就大地春色,更浸透了他对友人的情感与思念。
春日里,他在安徽与汪伦告别,汪伦带领一群村民在岸边踏歌起舞为李白送行,李白挥笔写下了千古绝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个在唐朝响彻云霄的大诗人,与一个在桃花潭边的普通村民,仅仅喝了几次春日酒,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古人之重情重意,着实令今人汗颜。
古代文人在春日踏青游玩,酒是不离身的,即曲水流觞。他们在春日里踏青聚会,一群人围坐在河渠两旁,由在河的上游的人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喝得微醺的文人,拈须作诗,诗情在云天里飘荡,自有一番诗情画意。
历史上,文人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是在某个上巳节修禊活动期间,王羲之与友人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那天是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群性情相投的文人雅士在酒足饭饱之后,借着酒兴写下了千古名帖《兰亭集序》。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是一位酷爱踏青郊游的性情中人。他在900多年前的某个春天写下的《蝶恋花》直到如今,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其中“天涯何处无芳草”被后世许多失恋的男女当作自我安慰的心灵鸡汤,其实,那是苏轼对春光的描写。
古代文人踏青,可没有今天这么方便,没有快餐也没有农家乐。他们外出踏青,都要叫上城里卖馄饨小吃的厨子挑上担子一路同行,这也是普通百姓玩不起的原因之一,这样的踏青麻烦是麻烦了些,但同时也多了一份浪漫。在唐宋时期的一些诗词中依稀可见那些担着吃食的货郎影影绰绰的身影。
当然,最著名的“驴友”还要数晋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了,他不但游历了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而且还发明了旅游鞋。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此人有一套郊游的专业行头,头戴曲柄笠,脚蹬木屐,可谓当时的“骨灰级驴友”。他的“木屐”被当时的人称为“谢公屐”,前后都有齿钉,可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登山专用旅游鞋。
古代文人还喜欢赏花,《开元天宝遗事》就记载了一件赏花时的趣闻轶事。唐代学士许慎选每年春天都要在花园里摆设露天宴席,邀请一众亲友赏花观景。许慎选是个放荡不羁的人,每次赏花设宴,宴有席但他并不设座。有人问他:“你设宴赏花,为何不设座?”他笑着说:“我有天然花茵,何必再设座具?”原来,他已让仆人收集花园里掉落的花瓣,铺于地上,让客人坐于花瓣之上,极为风雅有趣。
但郊游最“不务正业”的还要数陶渊明。有“千古隐逸之宗”美誉的他在做了13年“公务员”后,毅然辞去彭泽县令之职,把家都搬到了郊外,过起了悠然的“田园生活”。他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凡脱俗,至今没有哪位“驴友”能超越。
岁月清浅宜踏青,不负韵光不负诗。我们可以在万物蓬勃的春天仰望苍穹,脚踏大地,深深沉浸在美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