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即景
2018-09-28周国平
1 光明使者
在北京最繁华的闹市,一个年轻的男人席地坐在街沿上。这是一个盲人,穿一身干净的旧衣服,昂起的脸庞沐浴在阳光中。他一边拉手风琴,一边放声歌唱,唱了一支又一支俄罗斯民歌。他的歌声嘹亮开阔,就像他昂起的脸庞一样明朗。
歌声吸引来许多行人,人们纷纷驻足,围成了一个圈,默默伫立静听。不时有人缓缓走到他跟前,往一个小纸盒里放一张纸币。他们神色庄重,仿佛不是在施舍,而是在奉献一份由衷的感激。这个陶醉在自己歌声中的盲人也的确不像乞丐,而像是来自某片凈土的使者。他用他的歌声把这些都市居民暂时带离尘器,让他们看到了唯有他的盲眼才能看到的一个美好的世界。
2 乞 丐
在广州的一座过街天桥上,我遇见两个乞丐。其中一人伸直身子趴在地上,埋着脸,浑身剧烈地颤动着,裤脚里伸出的一双光秃秃的残腿分外耀眼。另一人靠着栏杆席地而坐,怀里抱着一个婴儿。那婴儿白白胖胖的,睁大着眼,很可爱,把他那只搂着婴儿的断肘衬托得极其触目。他低垂着头,也是全身颤动,发出持续的哀嚎。
我真怀疑我到了剧场里,看到的是一幕精心设计的舞台造型。
的确是精心设计的。这两个年轻男子把自己的残疾以及婴儿都当成道具,竭力表演出了一种悲惨的效果。
我曾见过用乐器和歌喉表演的乞丐,他们用一种能力来吸引行人,使行人注意到他们的缺陷和不幸。那是值得尊重和同情的。而这两个乞丐却直接用自己的缺陷表演,使我感到的只是厌恶,我赶紧走开了。
3 有残疾的老妇
今天走过临河的街头花园,忽然发现垂柳已经一片嫩绿,迎春花已经金光灿烂,桃树枝头也已经缀满粉红色的花骨朵了。那躲藏在冬日枯枝里的春天,宛如一群放学的孩子,一下子冲出校门,撒满在大街上了。春天,是真的到来了。
街头花园里到处是人,有年轻的,有年老的,但都像放学的孩子一样快活。冬去春来,草木复苏,人人都有一种解放了的感觉。
马路旁停着一辆手推车,一个姑娘正搀扶一个老妇下车。那老妇很老了,大约还有残疾,手脚极不灵活,佝偻着腰,非常吃力地从手推车上往下爬。我注意到她脸上的表情,那是一种很复杂的表情,混合着欣喜和羞愧。她和众生一样感受到了春日生命萌动的喜悦,并且自己也要参加到这萌动的喜悦中来,但又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经残缺不全。她仿佛是在为这残缺不全羞愧,为自己不顾这残缺不全而仍然要享受生命羞愧。然而,她又不顾这羞愧,仍然勇敢地到春天的花园里来享受生命了。
这情景使我无比感动。我心想:生命,毕竟是值得骄傲的。
(选自《街头的自语》)
悦读微话吧
@剪翠残叶荷:很多人在旅行的途中喜欢看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喜欢流恋于风景如画的名山大川。然而,很多时候,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街头巷尾、胡同弄堂里的人与事,看似平凡无奇,却是旅途中最触动我们心灵的瞬间。街头即景,因为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所以在不起眼的街头漫步就成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旅行。
@喵喵:旅途中并不都是美好的,偶尔会有一些不怎么美好的小插曲,比如我们会遇见不文明的游者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破坏景区设施等,也会遇见周国平笔下“用自己的缺陷表演”的乞丐。这些不美好的小插曲难免会让我们的旅行不那么完美,但也会让我们思考很多。
@冰柠檬:文中那个有残疾的老妇让我非常感动,而她与广州过街天桥上的那两个年轻乞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身体都有残缺,老妇选择不顾这残缺不全的羞愧,“勇敢地到春天的花园里来享受生命”,而那两个乞丐却选择用“精心设计的舞台造型”,“竭力表演出了一种悲惨的效果”以博得路人的同情与怜悯。前者让人感动,因为这样的生命是值得骄傲的,而后者让人厌恶,因为他们辜负了生命的可贵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