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格利特绘画作品的怪诞特色分析

2018-09-28王荷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

王荷

摘要:雷尼·马格利特,比利时人,超现实主义大师。他的艺术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过程,而不是潜意识的自发行为。他描绘的梦幻效果不是依赖强烈的变形和扭曲的物象,而是以某种形象的反逻辑性或不可思议的并置效果形成的。他那严峻的思想、哲学家的气质、神秘的画面、丰富多变的想象力,对现代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马格利特在西方绘画史中的地位及艺术特色,以及对马格利特绘画作品分析中的怪诞特色。

关键词:马格利特;超现实主义;怪诞特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68-02

一、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国,这个最初由十八个人参加的文学运动在法国诞生后,就以其独特的思想与思维方式给法国文坛注入了生机。它的影响波及英国、比利时、西班牙、巴西、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随着超现实运动的蓬勃发展,在亚洲的日本也曾出现了超现实主义团体。超现实主义不仅出现在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艺术领域,并且还渗透到当时许多西方人的思想行为之中。

“超现实主义”一词是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首创,他在谈到自己的“超现实主义戏剧”《蒂蕾西娅的乳房》时说:“当人想要模仿行走时,却创造了完全不像腿的车轮,这样,他便不知不觉地做了超现实主义的事情。”这就告诉我们,人即使模仿自然也应该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不可一味刻板的地照搬自然。超现实主义不满足于对社会现实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他们在探求改变这种社会现实的过程中,重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和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研究找到解决人生问题的钥匙。超现实主义脱胎于“达达派”,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基础又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人摆脱理性的、道德的、乃至心理上的束缚,获得人生完整意义上的自由。

在超现实主义运动中,意大利画家契里柯是个重要的领袖人物,他提出:要想使艺术作品永远不朽,就必须跳出正常人的境界,排除理性的、逻辑的思维状态,在梦境和孩童的精神状态下进行绘画。马格利特深受他的思想影响,从1926年起,逐步打破对形式技巧的束缚,追求超出绘画本身的奇特诗意,把不可能发生的事作为自己高超的创作进行构图绘画。

马格利特是位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不喜欢出头露面,也不喜欢嘈杂的纷争与喧嚣。但他的绘画却有着强烈的冲突性和分裂性。他表现了原始与梦幻、两性与死亡、荒诞与超越等多种意识的体验,他把哲学引入到绘画领域,以哲学的思辨及坚韧的品性在孤独中自得其乐。他善于把熟悉的事物进行重组,从而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二、马格利特的生平

马格利特,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現实主义画家。出生于莱西讷。曾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后开始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探索。1927年迁居巴黎,进入创作的旺盛期。他的作品常常赋予平常熟悉的物体感觉一种崭新的的寓意,或者将不相干的事物扭曲的组合在一起,给人荒诞、幽默的感觉,马格利特出生于埃诺省莱西纳,是裁缝父亲内浦马格利特的长子,母亲则做女帽的销售。童年时常常搬家,10岁时开始学画,1912年母亲投河自杀,原因不明。当其母亲的尸体被捞上来时,马格利特当时在场,母亲浮尸时被衣饰覆盖着脸部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马格利特青年时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就学两年,1918年毕业后曾在壁纸工厂负责花纹设计,1919年,他开始对未来主义和奥费立体主义产生兴趣,并受到大他十岁时的意大利画家籍里科的影响,开始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1922年他与童年玩伴乔吉特·伯婕结婚。1926年,他开始全职绘画,并于同年画成《迷失的骑士》,为第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并在1927年在布鲁塞尔举行首次的个人画展,但遭到大量侮辱性的批评。这次失败使他感到郁闷,于是他移居巴黎。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安德烈比图,并加入了超现实主义者的行列,创造出大量具有神秘语意的迷人画作,同时也为许多时装海报或乐谱封面进行商业平面设计,1936年他的作品曾受到美利坚合众国纽约展出,后来又在1965年现代艺术博物馆、1992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回顾展。后来他又回到布鲁塞尔,与他的弟弟成立一问公司,赚取生活收入。在纳粹德国占领比利时王国期间,他坚持留在布鲁塞尔,因而与安德烈决裂。在这段时期,他放弃在作品中展现野蛮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后来又恢复了。晚年的马格利特定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67年8月15日因胰脏癌病逝,死后葬在苏哈比公墓。自1960年代起,马格利特的作品引起公众的高度兴趣,更影响波普艺术、简约主义及概念主义。在2005年,他被列举为“大比利时人”瓦垄区的第九位,在佛罗明区的第十八位。马格利特就像一个谜,他那神秘,引起误解,诗意般的创作,为人们打开了了解悲观主义的大门,他曾说过:在任何时候都可能降临,假如人们不专注的观看事物就想有所发现,人们将永远看不见所想要的东西,对于奥秘……人们不必去谈论它,而应去捕捉它。

三、马格利特的作品

马格利特的作品具有永恒性和时间凝固的感觉,他喜欢在不同时间反复创作一组略有变化的同一内容的画,以此来表现他透彻、冷峻的思考。同时,马格利特是一个知道如何离群独居的人,身为一位神智清楚的理想主义者,他在画布上赋予尚未诞生的现实一种新的可能性,但这非流于表面的观点而已,而是早已超越其实质的意义。

(一)骑士系列作品

在骑士系列作品中,马格利特加入了超现实及拼贴的手法,利用物件与物件之间的非关联性,将谜般的素材结合一起,使观者陷入现实与幻觉的冲突中,并在虚幻的空间里,以及看似有故事连载的场景中,放置了叙事性的骑士。主角似乎奔腾于景色之中,就像是一部定格电影,虽然停留在静止的画面中,但观赏者会好奇地想:骑士接下来的旅程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景色?是赶一场来不及的婚礼?还是参加参加人生中最重要的比赛呢?

借由拼贴与穿插如“蒙太奇”的创作表现,画面的感觉上好像透露着“什么”,又无法让人真正地了解这个“什么”到底存有什么样的意义。马格利特曾为《失落的骑士》系列中的马给予了解释:“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就是最终解决之道,但那感觉很模糊。我为了制造出有趣的效果犹豫了很久,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一位用手支着头的女骑士坐在桌旁,做梦似的看着由马的侧面构成的风景。这动物的下半身和四条腿是土的颜色,而地平线和女骑士的眼睛等高,那马的毛皮是天空的颜色。最后我往正确的方向去想,那是个骑着马奔驰的男骑士,他手臂向前伸,袖子化为战马的头,而另一只手臂在后方,握着一条鞭子”。

这幅作品(如图1所示)以骑马人的形象反复出现。他描写了一个穿着骑装的跨马女子的形象。马格利特以其纯熟的乱真技巧描绘了一番荒谬的现实景象:骑马的女子信步在树林中,一眼望去似乎合乎现实般的真实,但仔细一看,幻象出现了,骑马女子并不是在林中穿过,现实中应当被遮挡的地方却被刻意的画了出来,而应当露出来的地方却消失不见了,马有时在树的前面,有时在树的后面,视觉形象片段式的出现,于是我们被引进了现实与幻觉的矛盾中。在这幅画中,时间和空间的表现交织在一起。在形象消失的部分,就好像骑马的女子已经离开或是还未出现。这里的时间与空间并不是被凝固了,而是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在同一时间被马格利特表现了出来。“在这片树林中,骑马的女子在思考什么?要到哪里去?是否真实存在过呢?”引发人的思考。这种画面的表现手法和我们观看一部电影一样,如同忽隐忽现的镜头一样变得不真实,这种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是马格利特绘画特征之一。

(二)《剽窃》作品

这幅《剽窃》(如图2所示)作品创作于1960年,画家通过改变不同时空的体验,改变了画面的真实性:在木质桌子上的盆花中叠加了室外空间里的一棵树,或者是室外空间的一处风景,而室内的花束变成了坚硬一般透明,确切的说,就是马格利特在一个角度观察到了两种情景,在现实中我們不可能透过不透明的花束看到另外一个风景。然而,这幅作品就好像他看完室内的花,又看完室外的风景,并在自己的眼中达到重合。不同空间的不同物象在同一时间定格在了画面上。马格利特的艺术还原了这种时空的真实性,空间在画面中达到了完美的重合。

四、马格利特怪诞画的价值

超现实主义在视觉艺术上的影响极其深远,不仅改变了人们看待艺术的固有眼光,更加主张放弃规律、关注人的内在精神,呈现人心中的世界。马格利特坚持着自己的绘画追求,创作出许多至今能激发人灵感的怪诞作品。

马格利特的画是将真实的生活内容用幻想空间的奇思异构呈现出来。他的作品描绘的东西都是我们日常最为熟悉的。马格利特用诗人的眼睛与哲学家的思辨方式将我们早已熟知并习以为常的景象与事物巧妙、神奇地结合在一起,其怪但作品画面造型、构图、用色都非常简单。大部分作品都是主体物衬托于简单的背景下,他把自己的思考视觉化,不仅是叙事画家,更加是一位问题性画家,不仅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马格利特的怪诞作品依然是人们争先模仿的对象,其画作极强的叙事性和哲理性也依然吸引着现代欣赏着。

同时他的作品画面简练、表达明确,对物体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这对现代艺术如插画、海报招贴、图形设计和服装设计都有深刻的影响,更为波普艺术、时尚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五、结语

在当下,追求轻松、快乐,往往成为了人们生活目标。马格利特的怪诞画震撼、神奇、智慧、有趣,在看似轻松、恶搞的表象下,令人开阔想象、发散思维。马格利特怪淡化特色的呈现揭示这位画家的天才想象,发现其艺术作品的精髓,为艺术灵感提供激活刺激。马格利特在绘画中巧妙的表现手法,画中运用到的反向思维和透过图像来表达其哲思的艺术理念更加需要我们深刻领悟。

猜你喜欢

超现实主义
试论超现实主义绘画
梅里·奥本海姆的艺术世界
恶与文学的探讨
行走的贾科梅蒂
“超现实”之镜
浅析痖弦诗歌中的超现实主义特点
浅析《总统先生》超现实主义影响下的社会现实描写
当代中国工笔画产生超现实主义倾向的现象实质
论超现实主义的美学核心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自由因素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