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之镜
2016-12-17黄伟
黄伟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让·穆克具有典型意义的雕塑作品,分析其雕塑艺术所蕴含的“超现实主义”特征,并分析其艺术表象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进而探寻让·穆克雕塑作品对雕塑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雕塑、让·穆克
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主张在艺术创作中放弃理性,拒绝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提倡艺术创作中的绝对自由。以“超现实主义”为雕塑创作思想核心的创作者们,在遵循雕塑创作本体语言的基础上,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物象造型进行了非理性、非逻辑的扭曲、变形和并置,并对雕塑的空间构成、整体形象等进行矛盾、怪诞的处理,不仅塑造出极具想象力的各种视觉形象,同时还在雕塑中引入了荒诞的情境。在“超现实主义”的雕塑创作者中,让·穆克的雕塑作品尤其引人注目。
一、“超现实主义”的开启
20世纪初,“超现实主义”是继“达达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的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它的核心思想受到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深刻影响。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潜意识、无意识是艺术创作灵感的基础。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发起人安德烈·布雷东认识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之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他于1924年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并在文中定义了“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在没有任何理性控制之下,在任何美与道德之外进行的思想活动,目的是消除梦幻与现实、理性与疯狂、客观与主观的界限。”
至此,“超现实主义”开始成为艺术家们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秘密的工具,其表现语言在艺术创作中更多的是主张抛弃逻辑、有序的理性世界,运用潜意识中的幻想来引导创作,以传达人们的潜意识心理,并且在作品中展现出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更有意义的梦幻世界。所以,整体而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超现实主义”的整个精神内核便是来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二、让·穆克雕塑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语言特征
以“超现实主义”为思想核心的雕塑,其外在的形式语言一般还是会遵循着所应用材料的物质实体性,而在题材上则往往追求外部造型的单纯、凝练,超现实主义雕塑在注重雕塑本体语言的基础上,还特别注重对物象的造型进行非理性、非逻辑的扭曲变形和并置,从而在空间上形成矛盾与怪诞的构成。澳大利亚当代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家让·穆克,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展露其艺术天赋,并很快得到艺术界、评论界关注和认同的雕塑艺术家,他的照相写实雕塑在技巧上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超级写实雕塑,但在表达上却又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他的主要艺术语言是缩小的尺寸和逼真的形象,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将超级写实主义与错觉写实主义相结合,表现出了某种“超现实主义”的倾向,在其雕塑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具体因素主要体现在:注重潜意识象征意境的营造,对作品尺度的夸张以及将物体形象进行割裂拼合等三个方面。
1.注重潜意识象征意境的营造
“超现实主义”雕塑所创作的形象与传统雕塑中单纯的再现形象不同,其表现的形象往往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具体形象有很大的距离感,这主要是因为其灵感有时是来源于梦境,有时亦或是来源于潜意识中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又通过超现实主义雕塑创作者们在构思之后,进行重组、夸张变形及空间错位等方法的应用,最终塑造出一种全新的形象。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将某种荒诞的故事情节运用到其雕塑创作中,通过运用打破现实时空观念,采用情节颠倒、并列、穿插、重叠、置换等方法,构建与现实相异的逻辑情节,最终呈现出具有荒诞、矛盾意味的情境。
例如,即便是在让·穆克的那些完全写实的雕塑作品中,也不是完全以现实具体人物、场景等的再现,而是不同程度地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这也使他的雕塑作品多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象征与隐喻意味。如他的缩小雕塑作品《毛毯里的男子》
(图1)表现的是一个敏感脆弱的中年男子裹在重重的毛毯里,这个形象仿佛是一个惧怕外界的病人躲藏在自己营造的安全地带,这是作者对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的惶恐、无助、焦虑、恐惧等心理的象征表达;让·穆克的另一件雕塑作品《船上的男人》(图2),表现的则是一个侧头而视、双手抱胸、全身赤裸的男人,坐在一艘仿佛既无开始也无终点的船上,任由船只随波逐流,似乎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这种代表个人命运的心灵迷茫,也是人类共同存在的一种心境的象征。
2.对作品尺度的夸张
让·穆克在雕塑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在作品尺寸上的拿捏,由缩小、逼真的细节等所带来的不真实的反差是他在雕塑艺术上追求的表达方式,他甚至厌恶某种真实,他认为:“因为那看起来没什么意思,我们每天都会碰上真人大小的人”。他的早期塑代表作《死去的父亲》《两个妇人》等,都是用真人进行缩放比例的结果;而在他的后期雕塑作品中,则试图以毛骨悚然、风格怪异、皮肤斑驳、神秘巨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形象,去获得骇人的效果,如让·穆克的代表作《野人》《蹲在镜前的男孩》(图3)等,由于物像尺度的巨大变化,使得原本为人们所熟悉的真实形象变得怪异而虚幻,让人不自觉地产生时空错位之感,这种表现手法故意夸大了大众所熟悉的日常事物,突破事物的常规空间尺度,以体量上的放大或缩小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打破人的知觉恒常性,把事物最后置于矛盾的空间里,从而造成了物像比例上的矛盾感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这种表现手法也是构成让·穆克雕塑超现实感的表现方法之一。
3.将物体形象进行割裂拼合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经常将物体形象割裂并重新加以拼合,这种特征在让·穆克的雕塑作品中也有所呈现,如他的一些人物头像雕塑,往往忽略额头以上、后脑等部位,而只雕塑出人物的面部,我们从雕塑作品的前面看,是一个极度逼真、精细入微的头像雕塑,而当我们转换视角从其侧面和后面去看则会看到这件作品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面具,这种形式上的不完整型,反而增加了其雕塑作品的“超现实”意味。如他的雕塑作品《面具Ⅰ》(图4)运用漫画式的夸张变形手法有效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面具Ⅱ》中让·穆克塑造出一个真实得几乎令人能听见人物呼吸的比正常人大3倍的侧躺男性头像,这个头像是从原来形体中割离出的一部分,形成一个奇特的面具与人脸的综合形象;又如他塑造的雕塑作品《男性天使》(图5),也是采用“超现实主义”中拼贴的典型手法,将一个坐在高凳上的双手托腮的男子,与一对翅膀进行拼合,男子脸上的表情似乎传达了他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苦恼,而他背上的翅膀又好像传达出他梦想展翅高飞的愿望。让·穆克正是运用典型的将物体形象进行割裂拼合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将现实中的矛盾加以解决。
三、让·穆克雕塑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当然,“超现实主义”的雕塑创作也绝不仅仅只是创作本体外在语言的显现,创作者们往往会选定一些特定的主题作为自己雕塑作品的核心内容,很多的艺术家一般只选择关于人生的某一个或两个题材进行表现,诸如爱、死亡、性等这些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让·穆克的雕塑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则不仅涉及人的出生、幼年、青年、性成熟、老年、死亡等人生的各个阶段,而且他的表达视角更是触及人的焦虑,孤独、恐惧等情绪层面。
如在关于人生各个阶段主题的表达中,让·穆克就经常运用婴儿题材,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雕塑作品《女婴》,作品表达的是一个巨大的初生婴儿形象,婴儿侧躺着,看似蜷缩,但四肢却似乎又在不停地用力挣扎,其脐带还未剪开,微睁的眼睛瞄着外面的世界,她庞大的体积充满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关于人生主题的表达,著名的还有让·穆克的成名作《死去的父亲》,这件雕塑作品塑造的是一位老年人的裸体形象,作者将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死亡作为表达的主题不仅仅只是为了表达人生的这一特定的片段,而是要从独特的角度去为自己的情感寻找出口,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他父亲去世时他因外伤而缺席,便能够理解他将这种强烈的情感进行物化的需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让·穆克的雕塑作品中所传达的关于人的情感层面的内涵。让·穆克不仅逼真的塑造出了人类躯体的表面起伏,同时还关注到隐藏在人类的皮肤之下,眼神背后的诸如慌张、愁苦、焦虑、疲倦、自闭等种种情绪,并将它们放大或浓缩于表象之中,将这些情绪变幻成摄人的张力贯彻在其雕塑作品中,从而为其雕塑作品注入了灵魂。
总之,让·穆克通过外在夸张的艺术形式把我们带到生命的起源与边缘,让我们通过他的雕塑作品真实地看到生命的本质。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出生、成长直到死亡的人生历程,以及焦虑、孤独、恐惧等人类不可避免的情绪等主题。与传统雕塑柜比,让·穆克在其雕塑作品中更多地关注了人的生理与心理中较弱的一面,他的雕塑作品是在分析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抵触中形成的,那些面无表情、孤独、怀疑、恐惧感流露的人物,充满着各种情感表达的张力,将人性的脆弱暴露无遗,凸显了现代社会疏离的人际关系。因此也有一些评论家认为“让·穆克的雕塑作品是弗洛伊德绘画的雕塑版”。可以说,让·穆克捕捉到了人的“存在性”,这种“存在性”与性别、种族、社会等都是无关的,只是对人性自身的观照,他所采取的艺术表现手法给新一代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考面向。
三、结语
总之,我们在讨论让·穆克(Ron Mueck)的雕塑艺术时,要将其笼统地归入某个艺术流派并不容易,我们既不能简单地称他为“超现实主义”,也不能简单地称他为“自然主义”或“错觉主义”。但整体而言,他的雕塑作品在细节上是彻底的“现实主义”,其在尺寸上的或大或小的拿捏,让人难以捉摸;其雕塑作品中所融入的超现实主义的观念,则更加值得我们注意,它们已经显示出一定的兼容性与折中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当代“超现实主义”雕塑的审美观做了重新的定义。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雕塑领域往往更着重于对形式与观念的玩味之时,让·穆克的雕塑作品中不仅仅包含着手工劳作回归的重大意义,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对人的内心情感唤起的作用,为未来雕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