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研究

2018-09-28王孟洋翟建乐韦先美陈家俊李彦岐

东方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谣言研究

王孟洋 翟建乐 韦先美 陈家俊 李彦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足不出户,知天下事”变成了现实。但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网络谣言的传播尤其为重中之重。网络上的各种渠道造就了网络谣言迅猛的传播速度,现其已经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造成了伤害。在当下社会,对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研究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谣言的定性,国外学者很早就进行了探讨。Fisher将谣言比作一项集体行为,在人际间产生与传播的各类信息通常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Fisher,1998)。MorinE则认为谣言是言论的一种病态形式,在人们交际中扮演着消极的作用(MorinE,1969)。

2.国外学者们针对谣言的产生模式与传播过程两个角度对谣言的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Allport & Postman提出了谣言的强度公式 R=ia,其中i是事件的重要性(importance),a指事件的含糊性(ambiguity)(Allport & Postman,1947)。对于谣言而言,i与a缺一不可,否则谣言将不复存在。对于谣言的传播,热尼特则参照传染病模型创立了谣言传播模型(D.H.Zanette,2002)。

3.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模式论”将信息传播的模式分为: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五个环节。“谁”一般被称为网络谣言的制造者既造谣者;“说了什么”则是网民根据某一事件的拼凑信息进行交流进而发表的看法与言论,这些真假莫辨的信息构成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内容,并且传播过程中内容具有可变性。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对于谣言的定性问题国内的学者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如邓国峰、左玮娜研究认为,“网络谣言就是网络使用者基于个人网站、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室、即时通讯等网络媒体工具而产生或传播的遥言(邓国峰,左玮娜等,2005,2006)。”这是大众普遍最容易理解接受的一种说法。

2.关于网络谣言传播机制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关研究成果。如王国华等在《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中从谣言传导路径、主体和载体角度阐释了网络谣言传导过程(王国华等,2011)。针对于网络谣言的特性及传播过程巢乃鹏等学者则在《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中运用了多學科研究方法去进行了探讨,并进而提出硬控制、软控制两种治理策略(巢乃鹏等,2004)。

3.国内对于网络谣言治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以政府、媒体、民众三个群体为研究基础;

(2)从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传播渠道、产生原因以及受众群体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3)防范策略的研究;

(4)传播模式的研究并进而提出解决策略。

就目前国内外对网络谣言研究的整体状况来看,针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与防范仍略显单薄,并没有形成专题的讨论和研究,欠缺针对性的具体思路和实施措施。“互联网+”时代使得网络谣言的治理呈现出新问题、新考验,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去加强网络谣言的治理。

二、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及特点

与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相比,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生成和传播方式大大改变,传播效率数级提升,但是,最基础的原有的大众传播理论研究仍然适用于网络传播。因此,接下来笔者将分别从制造者、内容、传播媒介这几个方面对网络谣言的产生及传播特点进行分析。

(一)复杂难辨的网络谣言制造者

据统计,将近一半的谣言产生于微博微信,此外还有贴吧、平台网站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网民都可以生产创造网络内容,140字的微博就可以制造一个谣言,一秒钟的转发就可以传播谣言,大大降低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本钱。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制造者存在匿名性。网民们隐藏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扮演任何角色、性别,以任何语气、文字不负任何责任地发布消息。

此外,水军和网络大V是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中特别需要值得注意的一类人群。在网络谣言传播的初期,人们可能不见得会相信,但是如果利用水军传播网络谣言,或者作为公众人物的网络大V缺乏辨别力,支持或发布网络谣言,无形中他们就成为了网络谣言传播的帮手,又增加了网络谣言的影响力和可信度。

(二)关注度较高的网络谣言内容

网络谣言的内容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别:第一种是破坏党和政府形象的政治军事类;第二种是编造虚假消息引发社会动荡和社会恐慌的自然灾害类;第三种是编造犯罪信息塑造政府施政无力形象的恐怖犯罪类;第四种是利用敏感话题编造谣言引发群众恐慌的社会生活类;第五种是针对个人的隐私编造谣言的公众人物类。

人民日报盘点的2016年的网络谣言中,其中一半以上为社会生活类谣言,如微距镜头中的北京雾霾、柚子皮泡水喝可以治疗乙肝、榴莲牛奶同吃会导致咖啡因中毒、喝雄黄酒解读疗伤、用冰箱和大蒜能鉴别地沟油、喝自来水会致癌等等。

(三)呈现多样化趋势的网络谣言传播媒介

从传播媒介看,网络谣言多产生于网民可直接参与甚至主导的自媒体和交互媒体为主。互联网背景下,微博、博客、论坛、网站、邮件以及QQ、微信等渠道逐渐成为网络谣言最主要的传播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谣言呈现出以加速度的方式迅速传播的特点,影响范围广。

2016年,互联网上流传着“某地发生多起抢小孩事件并解剖小孩器官”的谣言,并从网络走到网下,人们开始口口相传,引起了不必要地社会恐慌。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变得复杂。于是就出现,网络与现实传播的交错互动,线上与线下的广泛扩散,这就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具有双重的杀伤力和社会影响力。最终,此类案件通过各地警方证实,并未发生。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一般是当网络谣言诞生后,在传播的初期,第一批接收到谣言的网民一旦接受了谣言中的信息,便会从接收者变为谣言的发布者,对网络谣言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重复传播,重复的力量使得网络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范围逐渐变得越来越广,变得越来越有说服力。

从网络谣言的传播来看,在谣言的初生阶段,自媒体在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谣言的进一步传播过程中,随着交互媒体的加入,重复传播使得谣言迅速发酵,影响范围迅速扩大。在网络谣言中,谣言传播最主要、最迅速的媒介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接触的微信、微博、网站、论坛、短信等。

参考文献:

[1]孟卧杰.防范与治理网络谣言的对策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院学报,2014,(1):119-123.

[2]尹梁润.建立网络谣言综合治理体系的反向与突破口,中国记者,2015,(1):84-85.

该文系河南科技大学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课题《基于当代网络谣言问题的治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谣言研究
这些谣言不可信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公司研究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动物谣言大粉碎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