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冲突与融合

2018-09-28阎钰虹

东方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数字艺术发展

摘要: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依赖于影视技术的发展,同时技术也为电影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形式和技术。在电影史上,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会为电影的艺术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无论是电影文本的创作还是镜头的拍摄、后期的剪辑,都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本文将从电影史出发,通过电影在技术变革中的发展,来探讨电影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对我国未来电影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发展前景的思考。

关键词:电影艺术;冲突

通过电影史研究发现,早在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第一部电影之前,许多国家的发明家都在试图对放映影像设备的探索与研究,德国的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兄弟在1892年夏天制出了他的第一台摄影机之后,运用了两台放映机的轮番放映,从而达到每秒16帧的放映速度,使银幕上出现了清晰的画面。通过他的多次试验, 斯克拉达诺夫斯基终于在1895年3月制成了他自己发明的放映机—“动像镜”,“动像镜”的出现对于爱迪生“西洋镜”的发明也深受启发。由此可见,电影技术的出现早于艺术之前,这就奠定了电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突破。电影院在经过放映电影时由演奏家演奏或留声机播放毫不相干的背景音乐的一段时间,在1900年后,同步声音技术开始逐渐发展,经历了从有声电影胶片、盘上录音系统到片上录音系统这样的有声设备发展阶段,有声片的出现对电影史来说带来了一次新的变革,是电影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毫无疑问的是,这样新的形式介入必然会对电影艺术的创作或演员的表演形式带来一定的冲突。电影《艺术家》就是讲述在这样一个过渡时期,讲述了有声电影的出现给个体艺术家带来的矛盾。不仅是片中这一位艺术家,在当时,许多的电影人都认为这样声音的出现会毁坏默片电影给我们带来了的视觉表现,比如电影大师卓别林一直拒绝拍摄有声片十多年,因为卓别林塑造角色的那种表情和情感是非常生动的,而且我们都知道卓别林在他的电影中的表演活动幅度是非常大的,当时的录音设备技术限制了演员的运动,这也是卓别林排斥声音出现的重要原因。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也是极力反对有声片的,他认为有声片更加再现了客观的真实,这与电影艺术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这也说明了,有声设备的出现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或者说电影技术的出现本身就是电影自身在发展中的迫切需要。对话语言对于影片起到叙事作用,观众也急于听到影片可以发出声来,并且利益的驱使,可以摆脱财政困境来继续影业的发展等等这些原因都促使着电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色彩是电影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从1908年法国的贝尔通发明了一种透镜加色法,将三基色红,绿,蓝混合相加得到彩色图像到美国柯达公司推出彩色电影胶片,于是彩色电影开始问世了。彩色电影的发明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更加强烈的感官刺激,在一经问世的时候,就迅速为大众所接受。40年代,美国好莱坞的许多导演都纷纷加入彩色电影的拍摄,开始对色彩的运用进行细腻的感受和艺术的加工,创造了一批经典的彩色影片。彩色的电影的出现让人们忘不掉黑白片的光影质感。但有些导演似乎对彩色电影并不是很热情,费里尼直到1965年才开始拍摄他的首部彩色片;而黑泽明更是坚持到了1970年,他的黑白片在光与影的处理方面更是堪称一绝。技术的冲撞无疑为电影艺术又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语言符号,不仅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现实世界,还能有助于画面意义的表达,成为电影叙事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电影在发展中,经历了数码转型期,从电影的最初载体——胶片,经历了百年到如今已被数字技术所取代,它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在1977年上映的科幻片《星球大战》中,成为了当时最为卖座的电影之一,并一举获得第五十届奥斯卡六项大奖及特殊贡献奖,这部电影的成功开启了数字技术的全新时代,但电影数字技术的出现使电影原有的介质消失了,这让电影与录像之间的那堵围墙也轰然倒塌,电影似乎变得更加大众化,他的参与人群也更加普遍,这不仅使电影艺术愈来愈向商业化和工业化演变,而且对于电影的界定也似乎越来越泛化,微电影、独立电影也使得电影艺术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更加多元化。这使得我们每个人拿DV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已经成为可能,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在用这样的方式在创作,《女巫布莱尔》就是一部这样的创作,整部影片86分钟都是在用DV拍摄的镜头,并且用模拟纪录片的形式来增加影片的真实性,用第一人称的拍摄手法给每一个观看的观众以相当真实的感受。这种新形式的成功对于我们今天在面对电影门槛的年轻人来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这样的环境下,以这样的形式拍出来的电影也好,微电影也好,都是要面向大众的,只有观众观看,能够给大众带来一定的心理认同,才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要不然也就失去了他的意义,成为取悦自己的“玩意儿”。

数字时代的发展下,3D 和4D技术的出现,使传统胶片彻底的失去了功能,它帮助我们制作出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数字场景。2009 年《阿凡达》的成功,更是将数字电影推向新的艺术高度,标志着电影艺术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特效时代。特效技术不仅使电影的类型得以丰富和发展,还创作出许多具有奇观画面和特殊音响的“大片”。它们与传统的故事片相比,有着明显的强化电影中画面的宏大和音效的震撼力等特点,相比之下,这对电影叙事本身起到了一定的冲突,电影叙事的功能被逐渐弱化,成为了炫技和商业旋涡里的工具。好莱坞工厂甚至有一个庞大的剧本流水线生产程序—情节模板数据库。设计者可以根据需要来设定程序,从中调用相应的情节片断,然后电脑就会自动演绎组合这些环节,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疯狂原始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工业化流程中产生的。

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在技术和艺术的冲突融合中,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做出好的电影。首先,“唯技术论”是肯定行不通的,斯皮尔伯格说:“一步真正的好电影,要依靠艺术家的头脑,创造性精神,好的故事,以及导演艺术家的眼力,驾驭技术的能力,以及如何用最好的视觉化的方式讲述故事的能力。”由此可见,电影艺术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不能光盲目追求技术带来的视觉刺激,还要创造出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鳴和值得回味的好故事,也是我国电影市场里最缺乏的一个因素。电影《百鸟朝凤》令我影响深刻,作为一个纯艺术电影,没有任何技术嚎头和商业化因素,制片人要用“下跪”的方式去求得排片量,先不说这种行为是否真的让市场和观众认可,但是这一跪,侧面的反映了我国艺术电影的生存状况,我们一味的去迎合市场,让这些艺术电影没有生存空间,也属于我们今天市场的一种病态,是我们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电影艺术与数字技术在相互交流与发展中融合,并带来了一系列的冲突,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也为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技术支持。在电影艺术今后的发展中,二者的相互平衡,才能平衡我们当下的电影市场,为电影艺术的进一步腾飞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阎钰虹,1993,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硕士(电影)。

猜你喜欢

数字艺术发展
纸的艺术
答数字
区域发展篇
数字看G20
图说共享发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