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承困境中重构民族文化自觉

2018-09-28张华秀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张华秀

摘要:在西方文化强势冲击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统民间技艺和优秀的乡土文化在社会变迁中日渐流失,面临着传承危机。文章以影片《百鸟朝凤》为契机,从唢呐民间技艺由盛转衰的命运嬗变出发,展示出唢呐这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其背后隐喻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困境,并试图从文化自觉的视野中找到突破这一困境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J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16-02

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百鸟朝凤》,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民间技艺在市场经济,外来文化冲击和人心浮躁的现代文明的交互碰撞中面临的传承困境。尤其影片中游家班唢呐声的鸣金收兵与洋乐队狂噪一时的鲜明对比,标志着传统中国与西洋文明、市场大潮的碰撞和对峙时的式微。可以说,《百鸟朝风》是唢呐艺术的一曲悲歌,更是电影艺术和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声悲鸣。

一、影片《百鸟朝凤》的主题

影片用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一唢呐为纽带,串联着两代人的精神图腾和生存际遇。唢呐与其他的民间传统技艺一样,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喜闻乐见的一部分,而且还承载着这种符号所隐喻的文化传承与坚守的匠人情怀。影片用平白无华的叙事笔调,勾画出少年游天明的成长轨迹:虚报岁数师从焦三爷,以勤补拙终得师傅真传。当游天鸣真正一个人肩负起这项技艺的时候,却遇上了洋乐队:吹着管弦乐,穿着性感的女子摇摆着身体,观众看得如醉如痴。“以前那会,我们唢呐匠是坐在太师椅上,下面百子百孙都要磕头”,游天鸣想要正面对抗洋乐队,不仅师傅传授的“嘴离唢呐,手不离唢呐”金唢呐被弄坏了,连人也伤了,输得彻头彻尾。以唢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市场遭到冷落,唢呐班其他艺人们也因生活的贫困和被边缘化纷纷转业打工。影片的结尾处,热热闹闹的唢呐班只剩游天明孤独一人,在师傅的坟头含泪独奏《百鸟朝风》,那曲调幽怨婉转,倾诉着万千愁肠。

二、唢呐等传统文化传承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传统文化生存面临着普遍危机。孙家正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序》中指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毁损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创造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百鸟朝凤》为重现了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甚至失传的困境。影片不仅留给我们关于这个时代文化如何传承与坚守的质问,也迫使我们思考困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其一是社会历史原因。在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社会环境下,一些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或不再存在,一些传统文化由于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逐渐消亡。反过来,传统文化正是由于不具备这些适应性,从而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其消亡是必然的。

其二是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力量对比悬殊,不同文化之间往往是一种单向交流,弱势文化虽然可以接受强势文化的合理影响,但现实社会的发展不可能给一个文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来接受这种影响并调整自己的文明,因此在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并发生作用形成新文化之前,传统文化就已经在加速消失的进程中。

其三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家族亲缘关系传承或师徒关系传承的特殊性,这是加速文化消亡进程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许多依赖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不断消失,甚至失传的困境,这是近年来传统文化普遍面临的问题。

三、新时期在传承困境中重构文化自觉的路径分析

电影《百鸟朝凤》中焦三爷与游天鸣对唢呐等传统民间技艺的坚守,传达了一种艺术精神内在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正如焦三爷对弟子的告诫:“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道出了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肯定自我,打动自己的艺术真谛。影片也从另一方面为我们揭示了新形势下如何坚守文化传统以及怎样培育文化自觉、自信的命题。

(一)在文化自觉中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重要学术思想之一。他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同时费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字箴言,这是对文化自觉的高度凝练与概括。他认为文化自觉并非要固守以儒家为本的传统文化而力拒以普世价值为主的西方文明,文化自觉的目的是从“各美其美”走向“美人之美”和“美美与共”。

文化自觉首先要各美其美,正確认识自己的文化。然而处于强势文化包围下的民族,会经常认识不到自己的美,从而没了文化自觉的可能。因此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费老认为:“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适应,扬长避短,共同创建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二)唤起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是让所保护的文化永远不变化,而是让其在变化中仍然保持自己内在的生命力。这种变化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其自主发展的,这就需要当地的民众包括政府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与支持。只有以政府为主导,传承人以及社会公众共同积极参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会不断开创新的发展局面。因此,为唤醒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政府需要统筹资源,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并逐步培养自觉参与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

(三)重视传统技艺传承人的认定、分级保护和人才培养

大多传统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口传新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在于对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刘锡诚先生曾告诫说:“传承人的调查要抓紧时间,千万不要等人亡艺绝再来后悔,再来叹息。”

其一,传承人的认定与分级保护。对于传承人的认定,可以根据中国实际,借鉴日、韩等国经验,将传承人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三个等级,并对已认定的传承人要给予较高的物质和精神待遇,使他们生活有保障,有尊严。此外还应帮助传承人改善传承环境,比如通过鼓励传承人建立工作室,帮助他们多出优质作品和走向市场。

其二,传承人的人才培养。为做好传承人的人才培养工作,首先需要提高和落实传承人的待遇,再者是注重培养新的传承人,使之后继有人。从目前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可见,师徒、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是现阶段切实可行的两种传承方式,且这两种传承方式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例如拜师学艺的传承人可以赴大专院校进修,接受正规化的教育;从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也可以拜师学艺,以掌握老师傅的独门绝技。为了扩大群众基础,传统技艺应结合当地特点安排课程,走进中小学课堂。因为很多民间传统技艺需要从小就学,需要有童子功,因此需要早一些让孩子接触以培养他们对传统技艺的悟性。

另外,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创建行业协会,打造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等方式为传统技艺人提供学习交流和开阔视野的机会,让中国的传统民间技艺从业者有机会了解国际同行的工作,在相互交流与切磋中更好地促进本国传统技艺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