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尔沁短调民歌《达那巴拉》的演唱风格特点
2018-09-28胡彩花
胡彩花
摘要:科尔沁短调民歌《达那巴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成功之作。当今蒙古族声乐界,不但这首歌曲的上演率比较高,无論是综合音乐会,还是大型舞台演出中常常听到这首歌曲;《达那巴拉》,它具有的优美抒情的旋律,有规律均匀的节奏韵律、浓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性演唱特点,深受专业院校师生的喜爱曲目。
关键词:情节特点;旋律结构;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00-01
一、《达那巴拉》与它的戏剧性故事情节特点
《达那巴拉》这首叙事短调民歌,产生于清朝末年,最早产生于博王旗,即科尔沁左翼后旗。反映了清廷统治下内蒙古人民遭受的兵徒之苦以及男女爱情生活在宗法制度下的悲惨命运。
《达那巴拉》的戏剧性艺术表演历史方面,早在民国初年,哲理木盟科左中旗的蒙古族演唱艺人,突破传统的说唱形式,扮演“达那巴拉”,以第一人称进行说唱。
科左后旗的演唱艺人在演唱《达那巴拉》这首歌时,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夸张地增加表演动作,以伴奏乐器马头琴为道具,站起来模仿人物。
在奈曼旗,把《达那巴拉》改编为载歌载舞、边唱边叙述故事情节的戏剧性舞台演出。
1953年起科尔沁地区的民间艺术家和专业团体编创了《达那巴拉》等蒙古剧目,并在全国各地方演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音乐界的好评。
当时,主要表演形式为载歌载舞,以歌为主,并有马头琴、四胡、古筝、琵琶等蒙古族乐器以外还有西洋交响乐伴奏。《达那巴拉》,不但单纯的故事情节的叙事性特点,还具有戏剧性因素的歌舞表演是主要特点。
二、《达那巴拉》的旋律结构
《达那巴拉》,音乐极为抒情性,运用乌力格尔的叙述性音调,表达了青年小伙子达那巴拉因要去当兵,与美丽个爱人金香南舍难份之情。
此曲结构是典型的方整结构,四个乐句,每段都由六小节组成,多段歌词反复,表现形式以对唱为主,规整的四二拍,C徵调式。徵调式的特征是主音上方纯四度和大六度,而民歌中,在起、承、合三乐句都以开始,典型的徵音到宫音的四度跳进。第一乐句落在徵音,第二乐句落在徵音上方五度的商音上,第一、二乐句音程多为级进,第三乐句突出跳进,落在不稳定的角音上,最后结尾句落在低八度主音sol上,也使两个有情人离别时沉重的心情凸显。
三、《达那巴拉》的艺术演唱分析
《达那巴拉》这首歌曲,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长达近百段,经过专业歌舞团或专业院校的改编人们在舞台上把它唱为两段。
《达那巴拉》的第一段,这一段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的第一小节就是歌曲的起音部分,唱的时候起音要准确、声音位置要清晰,气息要有力度,咬字纯正,一种述说和歌唱性的感觉来演唱。这一句以歌词与音乐的结合中唱得要连贯,气息保持得精确,每个字、每个音都要在缓慢的速度中保持吸着感觉去唱;第二句演唱的时候咬字要清晰,由于蒙古语的独特性,凡是韵母中只有一个母音的单韵母比较简单,自成音节或在辅音出了之后始终保持这个母音的发音口型不变就行了,在这一段乐句演唱中,“donggodiyoho”这一词的后半部分是由单韵母构成的,辅音发得短促而有力。
《达那巴拉》的第二段,通过四小节的问奏引出,乐句开始与第一段相比显得柔和很多,演唱时起音要轻柔,声音的力度要有控制性,腔体要打开,字要尽量靠前唱,尤其要注意辅音。辅音是否能发清晰,直接影响着声音的管道是否通畅。
比如,歌曲的第一乐句的第四小节的“wljiredonbula”这一词中辅音用得比较多,其中“u”是韵头或节母,它与辅音“l”结合字头,要唱得短促、敏捷、有力才唱得清晰,在延长字复“a”时,保持口型一直到音符的最后部分,而且嘴不要横着开,这样不会影响腔体。
因此,唱好蒙古语的清晰和纯正首先要打开腔体,然后要知道一个字的哪个部位开始咬字,最后保持到哪儿。这样,不仅保持蒙古文演唱中内容表达的清晰程度的表现,同时还发挥主要母音的共鸣作用。这一段的第三乐句需要稍做对比上的处理,声音和力度的张力都要加大,最后两句上可稍做拉宽处理,这样情绪就显得饱满了。接下来的结尾处理是第三、四两个乐句的反复唱,演唱时语气上一定要紧张感,保持述说的感觉,吐字要亲切、清晰,口腔不要开得太大,字要靠前发保持住声音的连贯,语气要显得贴切、真实。同时要速度可以放慢,保持流动感,表现出悲痛、无奈的、略微诉说中伤感的情绪。这两个乐句的反复唱是情绪化最高潮的地方,也是演唱表现最出彩的地方。句中出现的“啊哈呼咿”这一衬词,要唱的时候嘴唇不要提前开得太大,一定要有很深的气息支持,在发“a”母音的时候口腔向立着打开的感觉,保持吸气和呼气的状态唱出饱满而强的“a”母音。紧接着随着旋律线条渐慢收在弱声中稳稳地控制住。
四、结语
可见,我们要将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民族风格、民族感情、民族语言结合起来,对蒙古族特有的演唱方法与美声传统唱法结合起来进行演唱和研究,是丰富和发展、保护与传承蒙古族声乐艺术的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