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校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8-09-28尹元福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对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对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要求。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
但是,长期以来,包括地方高校向重点知名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看齐,导致高校间的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趋同,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有本土特色的国贸专业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因此,运用适当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地方经济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贸专业各类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应运而生。很多地方性普通高校开始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国际贸易领域需要的 “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这一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必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二、国际贸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
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中,过分重视传授知识经验,通常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国际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过分强调教材建设,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束缚教学双方的思维,导致教师难以引导学生批判性、研究型学习,也难以引导学生关注国际贸易形势,忽视国际贸易与生活联系的体验型教学;另外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受过系统的学术性科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训练,缺乏独辟蹊径、开拓进取、亲身实践的勇气,这样难以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水平都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面对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巨大变化,地方高校国际经贸专业教学内容单一,所培养人才在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
对本专业毕业学生的职业走向及相应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进行跟踪调查和系统分析,使学生就业的适应面较窄,职业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我国外贸业务的发展,专业业务岗位越来越多,如国际商务师、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等,国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些还要求持证方能上岗。而地方高校的国际经贸专业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较少加入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3)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知识传授为主,互动深入探讨比例较少,对于培养人才质量有一定影响。
国贸专业面临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但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社会实践机会较少,课堂又不能充分补充社会实践较少的弊端,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用人单位充分认可。
对于目前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进措施
(1)引入互动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多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之间双向互动较少,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采取启发式教学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给学生自我发展、个性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改革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出并实行“教学与实践互动”和“教与学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视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深刻理解相关理论和知识。
(2)引入全方位立体式考核方法。
单一的试卷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难以满足应用型、复合型、开放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考核方式可以将理论测试与实践相结合,建立以基本理论知识测试为基础、以综合分析运用能力考查为延伸、以学生参与积极性为参考的综合考评方式,“评”为主“考”为辅方法。可以采用“笔试30%+讨论50%+小论文20%”的方式,也可以根据专业和选修性质不同对各项对权重进行调整。笔试可建立规范化的试题库,考卷应体现基本知识点、重点,合理确定主客观题的比重、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讨论+小论文”即为“评”,讨论是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分析能力,着重分析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来展开;小论文是评学生整理文献的能力,达到研究型教学的目标的一个台阶。“考”与“评”综合给出课程考核成绩。
总之,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地方经济的本土特色,灵活交叉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化差异,灵活决定教学程序,使得教学方法与手段能与课程内容性质相适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3)突出地方特色内容和培养职业能力相结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对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对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向重点高校看齐,导致不同层次高校间的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趋同,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满足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特色的经济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不能迅速适应外贸岗位,求职难现象。
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以建立国际贸易专业突出地方特色,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具体针对“世界—中国—地方”三个层次,建立各自对应的内容體系、教学模式。这三级内容体系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参考文献:
[1]蒋兴红,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对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集),郑旭煦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0).
[2]张荚.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4).
[3]程云洁.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36).
[4]何解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研究及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5]冯颂妹. 构建《国际经济学》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路与对策 [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55-59,共5页.
本课题获重庆工商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14217)资助。
作者简介:尹元福,重庆工商大学创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