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背景下的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
2018-09-28梁倩
梁倩
摘要:本文主要对大学新生职业价值观与择业行为的一致性进行了探析,首先从职业喜好、学校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大学新生择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其次,分析了专业、择业和职业价值观对大学新生学习的影响,最后基于分析结论对学校教育提出建议,具体包括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关注学生心理成长,灵活设置转专业的条件。
关键词:择业就业理论;价值观适应性;职业选择;个人价值观
一、前言
职业价值观指的是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职业目标的规划。职业价值观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对于择业的影响。在现实当中,大学新生职业价值观与择业行为并不完全是一致的,他们的择业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那么,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什么方面,大学新生们又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探讨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新生择业倾向的影响因素
学生的在择业的过程中,其个人的职业价值观能够对学生的个人选择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大学新生职业价值观与择业行为并不完全一致,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文将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学生的职业喜好对大学新生择业倾向的影响
学生的个人选择与其职业喜好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对职业的喜好程度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并且每个学生的个人差异不同影响程度也不同。在北京师范大学对大学新生就业情况的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到,就业选择和个人喜好相同的大学新生在调查总人数中占有67.4%的比例,而师范类的学生占比67.4%,医学类学生占比67.4%;文科学生占比70.8%,理科学生占比64.8%;男生占比65.7%,女生占比68.2%[1]。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文科类女生更明确自己的职业观,其受到喜好程度的影响相比理科男生会更大一些。
(二)心理发展程度對大学新生择业倾向的影响
对于大学新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发展的成熟程度往往不如毕业生,甚至部分大学新生在自我认知方面还处于孩童时期,只关注自己所处的一方土地,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发展状况还不是很清楚,认知较为模糊,这样的情况往往会产生两个极端的结果,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异于常人,能够改变世界,成为世界上有名的人物,这些认知引导着很多大学新生致力于关注事业成绩,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则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在很多方面无法竞争过硕士生,因此产生自卑,对优秀的、理想的单位与岗位望而却步。
(三)学校教育对大学新生择业倾向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文化教育主要是知识理论的学习,主要突出学科学习,而我们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的是对学生事业心态的培养,所以,很多大学新生一直保持着一颗事业奋斗的心,对个人名誉和权欲的追求会较多。同时我国大学新生学习的东西比较繁杂,不仅要学习学科知识,还要学习辅修课程。而我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随性,喜欢添加一些自己的个人三观,有的时候老师的观点与学生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不一样,就会造成学生三观的重组,如此一来,学生在三观矛盾过程中会形成更加准确的定位,这有利于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形成。
三、专业、择业和职业价值观对大学新生学习的影响
上文对大学新生择业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那么,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这些影响因素和大学新生职业价值观与择业行为不一致的情况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何种影响?本文对此进一步分析。
首先,一般情况下,专业与择业统一的大学新生往往具有更强的学习东西,因为学生专业与择业统一的情况下,学生一般对于这个专业和职业较为喜爱,且在该专业方面学习今后会在学生就业当中被直接应用到,因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然而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时,激励动机就会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保持合适的动机,需要借助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激励。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对大学新生就业情况的一项调查显示,理科学生的统一性在学习动机影响并不强烈。其原因在于理科学生学习的课程比较乏味,缺乏灵动感,同时理科学生择业并不一定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职业,所以对其动机的影响水平不高。相比理科生,文科学生更愿意接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学习动机较强,并且具有较高统一性。文科学生比较感性,通常喜欢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所以选择的职业与其学习动机导向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在专业、择业、喜好三者均不统一的学生中,具有规避失败的动机很强。通常来说,受个人尊严影响,选择的专业和择业实现统一后,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也有信心和很强的学习动机。但是,对于一些职业选择与爱好不统一的学生来说,选择这类职业往往是社会的现实问题致使其他做出的选择,因此学习的动机并不强。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文分析可知,当前大学新生在就业与择业上,职业价值观与择业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然而其一致性会受到学生的职业喜好、心理发展程度、学校教育、发展方向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学校教育当中,职业价值观与择业行为一致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烈[2]。
基于结论,本文对当前高校对大学新生就业与择业的教育提出些许建议:首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除了开设就业相关的课程外,班主任在对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也应当加强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其次,学校在日常教育中还需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多加关注,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可以通过心理教育、集体活动等方式来进行,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生活和活动中认清自己,给自己准确定位;再次,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将更灵活地处理学生转专业的问题,对于一些转专业意向明确、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准许转专业,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滑登红.就业背景下的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7):188-189.
[2]罗宏.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