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叙事与分享在心理辅导课堂中的应用

2018-09-28刘红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分享

刘红敏

〔摘要〕个体对自我故事的叙说和分享对于觉察、反省、构建和修悟自身的生命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心理辅导课是全班学生在班级场中借助团体互动力,开放自我,重新评估自己并调整自己激发自我潜能的成长和发展的课程,在心理辅导课程中运用自我叙事和分享可以增强心理辅导课的有效性。本文详述了自我叙事与分享在心理辅导课程中的实践操作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自我叙事;心理辅导课;叙说;分享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4-0027-03

后现代主义认为,人类个体对自己的故事进行叙说是在觉察、反省、修悟自己的生命历程,构建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而对自己故事的叙说是受自身生命意义探索的欲望驱使的[1]。叙述自己故事的过程包括对不同事件的选择,让人们学会对自我进行反省,并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而心理辅导课是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当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策略和方法,借助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和增进应变能力,从而提高预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2]。

受一个咨询案例的启发,我开始在心理辅导课堂中尝试运用叙事疗法。一个高二女生来访,她遇到了学习上的困扰,作为咨询老师,我回忆并说出了她当时在高一心理课堂上的发言以及她未来的打算——想要考师范院校当教师,工作之余写歌。她的眼睛瞬间亮起来,和心理老师分享她的未来打算,仿佛找到了向上的力量和勇气。这件事提醒我,学生感知到重要他人对她自我叙事的关注和反馈后,会通过再次整合、修复自我的表达来激发自己的生命力量,来应对自己的心理困扰。

一、自我叙事与分享可以成为心理辅导课热身环节的一项重要技术

心理辅导课要想取得比较好的辅导效果,需要心理教师营造温暖安全的班級人际氛围,促使学生慢慢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自我的叙事与分享正是学生们互相开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条“温柔途径”。当自我的叙事与分享环节持续进行拉长到一个学期的时间,整个班级的心理辅导课氛围会变得非常不同,仿佛每个人都已经做好准备向全班同学开放自己内心的某个角落。轮到自我分享的学生,他们的内心自然而然地就开放给大家,坐在下面的学生会真诚地期待着同学们将要分享的故事。同时,学生们在自我叙事与分享环节叙述的故事又常常是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钥匙。通过听学生的故事,心理老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关注他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他们对此的态度、看法及感受。如果能够就学生的自我叙事和分享给以恰当的反馈和后续的跟进辅导(个体咨询),则能帮助当事人更好地实现自我觉察和超越。

二、自我叙事与分享在心理辅导课上的实践

2017学年的心理辅导课,我尝试添加自我叙事和分享环节。具体设计如下:每次心理辅导课课前六分钟,两位学生按照学号顺序依次上台做自我分享,对内容没有任何要求,但必须是关于自我的真实和真诚分享。一个学期下来,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一次自我叙事和分享。一学年下来,我听到了很多很多有趣、感人的故事。一些学生的分享提醒我需要在平时多多去关注他(她),也有一些学生因为自我叙述和分享而走进咨询室接受个别心理咨询。

(一)学生自我暴露创伤经历,心理教师及时帮助做修复

案例1:幼儿园被关在午睡室一下午

一个可爱乖巧的女生,头发黑黑的,眼睛大大的,脸圆圆的。在叙事和分享中说,她三四岁的时候,在幼儿园午睡起来被落在午睡的房间,老师没有注意到她,把她锁在了那个房间里,当时她特别害怕,一直大哭,还是没有人“救她”,直到她哭得筋疲力尽,放学了,妈妈来接她,才被发现。

她在分享的过程中眼睛里涌出泪花,说自己当时小也没有很多的办法,只知道哭。作为心理老师和一个妈妈,我马上体验到了小孩子当时的恐慌与害怕。我当时的表达如下:“对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这真是太可怕了,幼儿园阿姨怎么这么粗心把你锁在了午睡的房间呢?”

这个女生用力地点头,委屈的眼泪滚滚流下来。我站在她身边,把手放在她的后背给她支撑和保护。班级里的学生也唏嘘不已,感叹幼儿园老师“怎么这样啊”。

等慢慢平静下来,她微笑着说:“也不能全怪幼儿园老师,我当时也小,睡觉很容易睡得很深,完全不知道也没有听到幼儿园阿姨叫醒大家的声音。如果是现在,我肯定不会那么恐慌地一直大哭了。”多好的孩子啊,一点都不怨恨别人,还从自己的角度找原因。

我继续问她:“这件事情对你现在还有什么影响吗?”她说:“现在还好,只是有时候出门过马路时有一点点害怕和紧张,不知道是不是和小时候这段经历有关系。”

(二)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成长力量,心理教师放大其积极影响感染班级里的其他学生

案例2:一位同学说以后要给我打工

一个左半边脸完全畸形的男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无论课上还是课下经常低着头不大讲话。他做自我叙述和分享时,特别简短,声音也很小。他讲话时,我走到离他一米半左右的距离,面向他,用肯定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希望给他一些支持的力量。但是他嗫嚅的声音,即使站在他身边,我也完全听不见。我非常真诚地看着他说:“请声音响亮一点好吗?我们听不清。”直到我将请求他声音响亮的话说到第三遍,他的声音才高了一点点。他说:“开学的时候,一位同学问我学习为什么这么努力,是不是以后要当老板,问以后当老板了可不可以给你打工。”他说,每当他学习很累感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位同学说的话,又咬牙坚持下去。

当时我真的很感动,班里的学生也很震惊,受到了很大的感染。我说:“你从对方的话中找到了激发自己努力的力量。是否愿意告诉我们是哪位同学?”他说他不想说出那位同学的名字,但心里会一直很感激这个同学。这时班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总结:“我们大家平时聊天的时候要注意,多多给别人鼓励和支持,也许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影响,不是吗?”学生们都说:“是的。”从那以后,班级氛围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三)心理教师帮学生超越自我局限,全班学生感受到超越自我的快乐

案例3:三次才完成自我叙事和分享的小胖子

一个胖乎乎的男生,当我叫到他时,他坐在座位上,就是不上讲台完成他的自我叙事和分享,上一节课就是这个样子。于是我和全班学生商量了一下,给了他一个“甜蜜惩罚”——做30个深蹲,让他下一节课继续完成他的自我分享。可是他依然如故,显然课下没做准备,我有点生气。于是我问他做自我分享的困难和阻碍有哪些,说出来大家一起为他想办法,他依然坐在那里不讲话。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要爆发了,突然之间心里一个声音跳出来提醒我:“不要加太多主观判断,你需要花一些时间了解这个孩子”。于是我的语气和缓下来,让他将要说的写在纸上。下课时,他追了出来,交给我。他有些不好意思,我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没办法在许多人面前表达自己;对自己没有充分的认识;越是逼迫越容易不作为;性格内向,只愿意在最熟悉的人面前表现;不愿意去做内心排斥的事”。

我习惯了把学生们做得不好的原因归结于主观努力不够,例如,我想当然地认为他课下没有做充足的准备,所以第二次没有任何进步。但事实是存在一些客观因素,他靠自己很难克服。于是我马上表达了我的共情和理解:“我理解你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有困难,其实很多人都觉得不那么容易,我也是,所以才安排这个环节让大家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我们的自我分享很简单,不需要像演讲一样,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什么的。你有什么爱好和特长吗?”他说不出。

我又问:“你很爱看书吧,我有几次课间看到你在拿着书看。”

他很肯定地说:“我很喜欢历史。”

我说:“你看了哪些历史方面的书?”

他说:“二十四史。”

我说:“哇,你好厉害。小小年纪竟然看完了二十四史。”

他的眼睛亮起来,说:“还有世界通史。”

我说:“那下一节课你可以和大家分享一段你特别喜欢的历史吗?”

他说:“可以。”

“那么下一节课,你就此做一个自我叙事和分享,可以吗?”他点头表示同意。

第三次课一上课,他就主动走上了讲台,说:“和大家分享一段美国历史,是我非常喜欢的。”说的过程中有点卡壳,中间问“我可以去座位上拿书看一下吗”?我说当然可以。他看了看书,给大家讲了讲,后来还读了一段世界通史上的文字,并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看法——科技的发达必须配合人文精神发展才能让世界走向文明与进步。

他讲完,我提议全班学生给他掌声,并总结:“有些很难的事情,通过努力逼一下自己也是可以做到的。”通过这次讲台上的叙事和分享,他整个人自信了很多。

三、自我叙事与分享应用于心理辅导课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心理辅导课上的自我叙事与分享毕竟是在全班四五十个同学面前的自我表露,有些学生可能不太容易做到,这就需要心理教师营造班级“安全”的人际氛围。开学的第一节心理课,就要和学生们讨论、制订好明确的课堂规则,并把自我叙事和分享的要求讲清楚,即尊重每一个人的真诚自我表达,同时公布学生们做自我分享的顺序,方便大家提前做准备。

对于不愿意做自我叙事与分享的学生,教师应尊重他们的感受,并给以恰当引导。例如,一个男生说不知道要分享什么,觉得没什么要分享的,不知道在这么多人面前说什么,也很不习惯。我说:“关于你自己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只要是真实的,哪怕是你的一个兴趣爱好的‘点都可以。不一定要做深层次的自我表露,而且时间也很短,只要两三分钟。”于是下一节课的分享中,他做了精美的课件材料,和大家分享了他喜欢的一位篮球明星,这位篮球明星先天条件不是特别好,但非常努力,也有了很不错的成绩——这就是他为什么喜欢这个球星的原因。

对于一些个性内向、非常不善于自我表露的学生,需要给予相当的支持和鼓励,如果学生实在抗拒,可以多给他些时间做准备,下次课再做分享。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自我叙事与分享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心理辅导课和个体学生辅导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心理辅导课成了个体咨询的铺垫,个体心理咨询成为学生课堂分享的延伸,甚至个体咨询的一些训练也可以用在心理辅导课的互动和真实情境练习中。

参考文献

[1]高燕.叙事辅导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6):46-50.

[2]郑渝萍,團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22-23.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中学,衢州,324400)

编辑/于 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课分享
团队分享成长
巧借角色,进行心理投射
浅谈小学学习心理辅导课的设置与设计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共通性的几点思考
浅谈游戏经验分享对于幼儿成长的价值和作用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孩子,我们慢慢来
生命年轮在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
心理辅导课的发展演进与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