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生化”教学让音乐课堂“显山露水”

2018-09-28栾文静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7期
关键词:陌生化情感体验

栾文静

【摘 要】“陌生化”理论旨在将人们生活中的常事、常情、常理变得“陌生”,以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将“陌生化”效应应用于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保持对音乐作品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陌生化”理论时,教师可尝试在歌曲留白处,引发学生的表现热情;在情感体验处,带领学生探寻文化内涵;在审美意境处,唤醒学生的自由想象;在实践体验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此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陌生化”; 留白表现;情感体验;审美意境

“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著名文学理论。这一理论旨在将人们生活中的常事、常情、常理变得“陌生”,以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再以新颖的方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全新的认识和体验。音乐课堂中,当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时,必须改变以往课堂上惯用的教学模式,摒弃习以为常的教学思维,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利用“陌生化”教学时,要对学生已知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设计,力求运用崭新的方式,给学生带来新奇的审美体验,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中收获别样的精彩。

一、在歌曲留白处,引发学生的表现热情

留白是书画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为了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作者会有意留下一定的空白,供读者想象。音乐课中,教师要准确地捕捉教学内容的留白处,巧妙地构成教学上的“阴晴圆缺”,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而当学生感到迷茫时,教师要相机诱导,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地探索、思考、发现,充分发挥主体意识。

许多音乐作品在情感表达中都会出现“欲言又止”的现象,此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联系作品内涵,将歌曲的“留白”部分与歌曲显性的内容进行自然连接,打通壁垒,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如执教苏少版三年级下册《如今家乡山连山》一课,歌曲中有三处休止符和两个小间奏。学生虽然知道在休止符和间奏处需要停顿,但演唱时仍然容易受主观影响,出现抢拍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三处休止符及间奏处设计相关内容,对“空白”进行填补。某教师让学生扮演歌曲中的角色,用动作、表情展现“我”和“妈妈”的神态。在第一个休止符“家乡没有山”后,学生打开双手,左右摇摆,表示“没有”;第二个休止符在“拉着妈妈看”一句后,学生把右手打平,放在额头边,做出环顾四周的动作;在结尾句 “亲我小脸蛋哟喂”的八分休止符处,学生用亲昵的动作加以表现。学生还在两个小间奏处配上语气词,如“哇”“嗯”等,就像母女间的对话,真实而亲切。通过动作、语言的表现,学生感受到在这些休止符和间奏处背后的“留白”部分,作者想要表现的是对家乡的热爱以及母女之间的亲密感情。

二、在情感体验处,引领学生探寻文化内涵

歌唱是人们用声音来抒发情感、表现意境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感情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因此,歌曲教学中,歌唱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将“陌生化”理论运用到歌唱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演唱一首歌,更要让学生从“陌生化”的理论视角出发,用演唱的方式探寻歌曲的文化意蕴和情感特点。在教唱苏少版五年级歌曲《送别》时,教师发现学生对这首歌曲并不陌生,听到歌曲的旋律就能演唱,但他们的声音总是苍白无力,缺少感染力。“陌生化”理论认为,阻碍人们前进的,往往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鉴于此,笔者试着让歌曲变得“陌生”,使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距离感,而后再让他们探寻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事实上,《送别》的曲调并非李叔同自创,而是源自奥特威所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对该曲进行填词,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离别意境表現得淋漓尽致。直至今日,《送别》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对于这样的作品,该如何用文化内涵感染学生,让他们对歌曲进行重新演绎呢?结合歌曲内容,教师提炼了歌词意境、旋律特征、歌曲背景等文化主题,并设计了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音乐视角感受离别情绪。古训云:“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配乐朗诵、场景叙述等方式体会歌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从中获得情感信息。同时,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和音乐同步画旋律线,引导学生用手画旋律,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体会每一乐句的旋律下行感及其对于歌曲表达离别情绪所起的作用。再根据旋律的起伏和渐强渐弱记号,引导学生通过演唱体会旋律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

声音是传情的手段,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有一个清晰的创作背景。五年级的学生由于人生阅历较浅,无法体会离愁别绪。鉴于此,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了李叔同的生平及歌曲的创作背景,还与学生一起欣赏电影《城南旧事》中的《送别》片段,体会主人公英子忧伤而惆怅的内心世界。实践证明,在音乐课上渗透相关文化,使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产生距离,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歌曲,体会作者创作的意愿,受到美的熏陶。

三、在审美意境处,唤醒学生的自由想象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陌生化”效应打破了人们对既定世界的感受,摆脱了常规对人们的约束,采用独特方式,延长人们的审美时间,增强审美效果,从而让人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独特魅力,重新唤起人们的鲜活感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陌生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执教苏少版五上音乐欣赏曲《空山鸟语》一课时,教师开始没有揭示课题,而是让学生围绕“空山”与“鸟语”两个主题,跟随音乐进行想象。而后教师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为这段音乐配上一幅画。四幅图片展示的分别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飞流直下的瀑布、万马奔腾的草原和寂静茂密的森林。学生根据乐曲的特点,一致选择“寂静茂密的树林”。再次欣赏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体会空山中的“回声”,聆听“鸟语”……学生以独特的心灵视角,摆脱了惯性思维,以丰富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最后教师通过音画意境创设,让学生随着音乐,想象在宁静的深山里,鸟儿飞翔的情景。学生由音乐联系到画面,使听觉与视觉有机融合,实现了音乐的“陌生化”,极大地丰富了想象力,感受到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并由此获得了言语难以表达的审美感受。

四、在实践体验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音乐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理性活动,它更需要感性的参与,需要学生以一个创造者的身份经历学习的过程。“陌生化”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以此增加感觉的难度。执教苏少版二上《打掌掌》一课时,教师从朗诵童谣导入,用歌曲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同时加入声势律动,让学生体验音乐蕴含的情绪。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运用之前未接触过的铝板琴演奏由“mi、sol、la”组成的旋律短句,而后扩展到完整的歌曲学唱,在熟练演唱之后再加入打花掌。加入打花掌时,教师先请学生按谱面拍手,再尝试创编其他的拍掌方式。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拍掌方式,迸发出极大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由此可见,即兴创编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创编游戏,学生对歌曲的节拍始终保持着一种“陌生感”。循着这种“陌生感”,学生延长了体验的时间,有了更多参与音乐课堂的兴趣。

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音乐课堂,能让学生以新的视角解读音乐,感受音乐的质感和独特韵味, 以此获得更多的表现兴趣和体验欲望,让音乐课堂不再是“云里雾里”,而是“显山露水”,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云蕾.例谈“陌生化”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6(10).

[3]沈玉芬.“陌生化”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4).

[4]黄美华.文化语境中音乐教学的探索[J].江苏教育,2016(12).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滨江小学 225107)

猜你喜欢

陌生化情感体验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陌生化”现象
西方文学作品中马的象征意义探究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