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番禺居氏艺文家族论略

2018-09-28誉高槐廖宏昌

文艺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艺文岭南家族

○誉高槐 廖宏昌

近现代,岭南艺文家族在社会、文化剧变中得风气之先,促进了中西、新旧文艺的会融,成就辉煌,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近现代化演进历程产生深远影响。番禺隔山乡居氏家族即为其中典型个案。清乾道年间至民国,番禺居氏家族兼以画学及诗文、书法名世,其中居巢、居廉开创之“居派”促成了岭南画风的近代转型,后人及弟子承其画学、衍而为岭南画派,进而促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从融诗情、神韵、画艺为一体的艺文传承到高扬写生、带地域及民俗色彩的画艺传家,居氏家族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剧变中,以根柢于儒学传统而富革新、包容精神的家族文化,完成了从传统士大夫艺文家族到近代职业画艺家族的转变,并对近现代中国画的传承及艺术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番禺居氏家族成员艺文事迹传略

番禺居氏原籍江苏宝应,先世宦游于粤,遂著籍番禺河南隔山乡(今广州海珠区瑶头)。现知以艺文名世之初祖为居允敬,其后历五世而艺文之士辈出,兼以画学、诗文、书法传家,遂为岭南艺文世家。

1.一世:居允敬

居允敬,同治《番禺县志》有传:字简中,乾隆三十三年举人,“服阙署乐昌教谕,数岁谢归。嘉庆初迁福建闽清县知县,为政廉明,有恩闽清”,民“服其明,旧习顿革。在任二十年罢官,贫甚,民醵金赆之归”①。可知允敬为官廉明仁厚,为人恬淡;并“能诗,善刻”、亲授儿孙印学,②严于庭训、诗礼传家,为居氏成为艺文世家奠定了良好基础。

2.二世:居棣华、居樟华

居允敬之长子椿华、四子又云均早逝。次子棣华,字少石,号石帆,有文才,承父教而为廉吏:于广西浔州府、思恩府任县丞二十余年,道光十六年调“郁林州判,卒于官。家属侨寓桂林,无以自存”③。其子居巢曾忆及幼时“与余季幼弟云受印于先君子”④的文艺启蒙,可知棣华亦长于印学,且在家庭艺文教育中亲任教职。允敬三子樟华(约1785—1836),嘉庆道光间以诗文、书法驰誉岭南,与有“岭南第一才子”之称的诗人、书法家宋湘齐名,见载于《番禺县志》《番禺河南小志》及《在山泉诗话》等。其原名樟华,又名溥,后更名,字少楠,又字公寿;“聪敏好学,博涉经史,尤精熟选理。尝作白菊诗百首,才名噪一时,工骈体文,沉博绝丽,鲜与为比,文章巨公咸赏之。”⑤“诗学青蓬、玉溪,实为岭表杰出。”⑥阮元于广州辟学海堂时,为其及门弟子;与诗书画兼擅之名流黄子高、仪克中等交善,然一生落拓不偶,年四十余始补诸生,尝游粤西,未及六十而客死韶州,生平著述散佚颇多。《番禺县志·艺文略》载其有《梅溪》《漓江》《枝溪》《狮林》《西园》《杉湖草》等集,今已不存;仅余《居少楠先生遗稿》三卷传世,为潘飞声编定,于1914由陈步墀刊入《绣诗楼丛书》。另有诗二十余首存于《楚庭耆旧遗詩》,文数篇收入《学海堂集》,断句数则见于《岭南诗存》。

3.三世:居巢、居廉、居仁、居福、袁倚兰

居巢(1811-1865),棣华次子,原名易,字梅生,别字士杰、巢父,号梅巢等,道咸间以诗书画三绝蜚声岭南、为画坛巨擘。其“风骨高尚,性情澹逸,然平生颇切用世志”⑦,“尝与汉军陈良玉入广西张德甫按察军幕,所作尤得江山之助”⑧“侍宦粤西二十二年”⑨;,其间从宋光宝、孟觐乙问学于桂林环碧园,“相与讨论六法,所作益进”⑩;归乡后客寓张敬修可园数年,潜心作画、精品频出;承恽南田之没骨花卉法而创“撞水”“撞粉”法及花鸟写生传统,影响岭南画坛近百年。《番禺县续志》称其:“性颖异,工诗,汪瑔题其集云:‘空山无人,落叶如雨,抱琴独来,静与秋语……孤鹤在旁,聆此佳句。’其诗境可以想见。又善绘事,笔致超逸。”⑪可见居巢之诗画以意境超逸、风格雅淡著称,于传统文人画道浸润极深,能传其富神韵、抒性灵、诗画一体之特质。其诗词为世所珍:潘飞声称其诗“浸淫汉魏,以《文选》树骨,于乐府取神”“高警幽深,令人百思不到”⑫,时人则多谓其脱胎于黎二樵;词风以典雅、感伤为主,然“军中诸词,激昂慷慨”⑬,时见雄直之气。有《今夕庵诗钞》一卷,存诗299首,屡经翻刻,今存1900年刊本;《昔邪室诗集》已佚,仅存汪瑔题词;《今夕庵烟语词》一卷,收入居粤西军幕及可园时期词50首,多抒怀咏物之作,存咸丰刻本及后人钞本,然非其词之全貌,另有词26首存于《粤东词钞二编》;另有《今夕庵杂文》一卷、画论《烟人语》二卷极富创见,已佚。居巢兼擅书法、篆刻。邓实谓其“书法规抚南田,有三绝之称”⑭。张素娥《居巢诗书画印综论》经考证指出:居巢书风“沉着蕴藉,遒劲醇古”“深具文人气质”,精于行书、兼善楷、隶,“善书小字”却从不书大字,源于其应用型的书观及“诗人学者之书”的自我定位;亦“精于篆刻”,善“摹古汉印”⑮。有《今夕庵古印藏真》二册传世。诗书画印兼擅之居巢作为“居派”艺术的创始人,在岭南近现代美术史上实具开宗启明之重要意义。

居廉(1828—1904)为居樟华之子,字士刚,号古泉,别号隔山樵子、隔山老人、罗浮散人等,与堂兄居巢并称“二居”,为近代著名美术教育家、岭南画坛宗师。其少年丧母、父常游历在外,随贫弱多病的姐姐居梿生活,未受系统之传统文化教育。父卒时才弱冠,得堂兄居巢携归教养,授以画学;并随之赴广西张德甫军幕近十年,与德甫子嘉谟同随居巢学画,并私淑宋、孟二家,因军功得少尉衔;返乡后居嘉谟之道生园十年,后于隔山乡营建十香园、作画授徒四十年,门徒遍及岭南、福建。其画题材广泛,“以草虫花卉为最精,静物鸟兽又次之,人物山水又次焉”⑯,笔法兼工带写,赋色明妍,以写生为宗,将“撞水”“撞粉”之法臻至化境、并结合岭南地域特色,将“居派”画风推向成熟。居廉虽未以诗词、书法名世,然亦能之。其传世诗作主要有:杨永衍辑《瑶溪唱和集》录五绝24首、丘仲迟辑《邱园八咏》存五律8首,并有零星诗作见于杨永衍辑《草色联吟》及画作之题识,其咏物写景诗情景交融、诗画合一,人物诗则富于谐趣,别开生面;并与潘飞声、杨永衍等诗坛名流交好,晚年更常雅集于居所,“粤中士夫僧侣,咸集其间”“因有小孟尝之目”⑰;活跃于诗坛艺苑。其书亦为时人所重,有挂轴、对联、扇面等行世,均有上款,画中题识更多、颇见功力;笔意柔和、气韵连贯而具古意。居廉之妻袁顺,字倚兰,亦“能画”⑱,《岭南画征略》有载。

“二居”之昆仲亦多能艺文。居仁,字子耘,又字叔鸿,居棣华三子,能诗善画,有《菜花草堂词》传世。《岭南历代词钞》收其《庆春宫·珠江感旧》一首,寓家国之变,笔力苍茫,托寓深沉,尤见儒者之风。居幼云,棣华四子,少从父习印学,“用力专而学出”兄巢上,⑲惜早夭。居福,字玉泉,居廉之弟,善画,从学于居廉。

4.四世:居庆、居瑛、居文、居清、居少兰、居燧、居槎

居氏之四世多能艺文,女学尤盛,一时辉耀粤东。其中,居庆工诗善画,最负才名,《番禺县续志》《岭南画征略》等均有传。庆为居巢长兄居恒之女,⑳字玉徵,嫁广西贺县于丹九参军,为晚清名臣“于侍郎式枚母,少寡,训子续学成名,工诗词,善花卉”㉑、写草虫亦佳,能承家学,有诗词集《宜春吟草》传世。其诗风清丽淡雅,流传最广之《自题绯桃便面》有“水滨风日春如海,似品司空绮丽诗”㉒,可证其诗品;词则闲澹幽雅,多写闲居之乐,如《摸鱼儿·题倪耘劬野水闲鸥图》等。《在山泉诗话》《清稗类钞》等均载其婚夕即席画设色牡丹之事,世所称羡;《粵东词钞二编》《全清词钞》等收其词。居巢之女居瑛,字佩徵,亦有才名,“性慧异,工诗、画,有《咏梅》三十首为时传诵,许字林明仲进士(国赞),未婚,年十七,无疾跏趺而逝”,汉军陈良玉悼以诗,以晚明才女叶小鸾许之;尤工花卉,传世作品有芙蓉便面、设色桃花扇面等,“韵致嫣秀”㉓。居庆之妹居文,字瑞徵,亦能诗,《清词综补续编》及《全清词钞》录其《摸鱼儿·题倪耕劬珠江泛舟图》,笔力清健,寓家国沧桑之感。此图一时名俊如陈澧、梁廷柟等皆有题咏,居文参与其中,足见其活跃于岭南诗坛。此外,《味镫阁咏史》中复有署款为“禺山女史琬徵居清”之题词,㉔可知:居清,字琬徵,应与居庆等为从姐妹,亦能诗文,惜已难详考。居廉之女少兰,承家学,善画花卉、草虫。

居燧,字孟炎,号小梅,居巢子,工画,善花卉,能传家学。居槎,原名宝光,字少泉;原为居廉四弟居福之次子,出嗣居廉,善画花卉,传世作品有《富贵长春图轴》、花卉斗方等。

5.五世:居曦,居若文、陈树人伉俪

居曦,一说名羲,字贤举,号秋海,居燧之子,善画花卉、仕女,传世作品有芙蓉扇面、花卉斗方及扇页、补居廉所作《湖石图》《九鱼图》等。

居若文(1884-1974),居燧幼女,少年丧父、随母寄居十香园,从居廉学画,1903由居廉做媒嫁与爱徒陈树人,后随夫东渡日本留学,1916毕业于东京女子美术学校,善画花卉,“撞水”“撞粉”之法颇传家风;琴瑟和鸣、艺苑比翼数十年,世传佳话。陈树人(1884—1948),名韶,字澍人,别署树仁、树人,号拈花微笑子、葭外渔子等,笔名美魂女士等,番禺人;著名政治家、诗人,与高剑父等同创岭南画派,为“岭南三杰”之一。17岁拜入居廉门下学画、并娶居巢孙女而赘居师门,得居氏家学真传。1906年加入同盟会,为同盟会及国民党早期骨干,为复兴国画东渡日本,1907-1916年先后毕业于京都美术工艺学校绘画科、东京立教大学文学科,后历任国民党党务部长、广东省民政厅长、国民党中央执委等;从政之余寄情山水,专心作画,民国时即被公认为诗画耄宿、“现代之王维”㉕。其画风清淡隽永,注重写生、善用诗歌“比兴”手法,善于创新,有《陈树人画集》四辑、《陈树人近作》《陈树人中国画选集》等传世;诗风自然明丽,富于形象、色彩感,旧体新诗兼擅,有《专爱集》《战尘集》《自然美讴歌集》《春光堂诗集》等,多次再版、影响广远;诗画珠联璧合、堪称双绝。树人一生以居派传人自居,伉俪情深,录赠夫人诗数百首为《专爱集》,于1933-1947年间四次再版,反响极大。

二、番禺居氏家族的家族文化特质

在近现代社会、文化转型中,番禺居氏家族以内涵深厚而富人文关怀的诗画创作、具开创性的美术教育,引领岭南画坛、并推动中国画的现代转型。这源自其根柢于儒学传统而富革新、包容精神的家族文化。

根柢儒学、诗礼传家,为居氏家族文化之首要特质,亦为其艺文传统极富神韵及人文关怀之根源。居氏初祖允敬,初任主教育及文庙祭祀之教谕,迁知县后以廉明仁厚闻,淡泊名利而雅爱艺文,奠定了居氏家族以儒为本、诗礼传家的文化传统。子孙辈多承其醇儒良吏之风。其子棣华为官清廉、名著粤西;樟华以诗文名世,“从容气节,一固穷之君子,诚足以药靡俗而廉顽夫”㉖。道咸以降,时世多艰,居氏传人则入幕、平乱、安民以应济世传统。居巢虽“性情澹逸”、有林下之风,“然平生颇切用世志”㉗;因入广西按察使张敬修军幕。居廉亦随入幕,随敬修守城、效死不去,以忠义慷慨闻。居氏以用世为务的家族文化传统,亦表现为诗词中深沉的家国之感。居巢“军中诸词,激昂慷慨,如见其运筹帏幕时”㉘,居仁《庆春宫·珠江感旧》以苍茫之笔抒黍离之悲。家风濡染及于闺闱,居文传世之《摸鱼儿·题倪耕劬珠江泛舟图》词亦以苍健慷慨见称于时。居巢诗书画世称“三绝”,艺境超逸;居廉能诗、书,画则以现实性、世俗性、人文性为特色;陈树人诗画双绝、艺境清雅隽永,集革命家、政治家、艺术家于一身:均体现出居氏家族根柢儒学、内蕴深厚而富人文关怀之文化特质。

以教为先、艺文兼重、有教无类,此为番禺居氏家族文化特质之二,亦为其成为岭南艺文望族的重要原因。居允敬曾任儒学教谕、雅擅艺文,树立起重教乐学、艺文兼重之家风。居巢好友刘彤曾载:支港村(今海珠区晓港)中,“居氏有别馆一区,柴门临水,少楠先生及伯贞、梅巢、奉香、勉之诸昆仲,皆尝习业于此……过从谈艺,至足乐也”㉙。可知,居氏家族有数世同堂修习学业、广交时贤的传统,并专辟别业为家塾之所,为家学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据张素娥《居巢诗书画印综论》考证,居巢因父远赴广西为官,少年时曾随祖父习印学、叔父少楠习诗文及书法;亦可证家族中延绵不断的代际艺文传承为居氏之重要家风。印学与书画同源,诗文为书画之魂;自居巢始,隔山居氏成为岭南艺文世家。居廉因幼失怙持,书画、诗文之学多得自从兄居巢,并承继家族艺文教育传统且发扬光大,开岭南近代美术教育之先河。居廉青年居广西军幕时即常于闲时课徒授画,回粤时弟子作诗词画册《漓江送别》以赠。因居巢常居粤西、逝世较早,居氏后人之画学亦多传自居廉:居巢三弟居仁、居廉四弟居福即从居廉学;据高剑父《居古泉先生小传》,居廉之妻“倚兰、子槎,女少兰,从子燧,从女庆,从孙熙,皆能画,有先生风”㉚,受其熏染极深。居氏一门秉承儒家有教无类之训,教育思想十分开明,近于近世自由、平等之风。家族女性艺文教育的兴盛即为重要表现。同光年间居氏门庭女学极盛,居庆、居瑛、居文、居清姐妹等均以诗画名世,启近世岭南女子艺文教育之风。居廉于十香园设馆授徒四十年,弟子先后凡五六十人;其弟子来自不同阶层,有富商伍德彝、陈芬、外销画家关蕙农及贫家少年容祖椿、高剑父、陈树人等,打破了古代美术教育为王公贵族而设的传统,规模之大、一时鲜出其右。居廉与弟子食同席、住同院,亲如骨肉,并善于因材施教,主张转益多师、兼容并包,且常豁免贫困生之学费、食宿;在教学对象、方式、规模上已初具近代学院式美术教育之雏形。重教、重艺、开明、自由之家学传统,实为居氏以艺文驰誉岭南之重要原因。

根柢于儒学传统的通变意识,使番禺居氏在近代社会、文化转型之际积极地探寻新旧、中西融合之途,促进了岭南画坛的近现代转型。居论诗博采众长而自成一家,“诗学唐人,一变而之宋”㉛,并擅白话诗、传诵一时,随世变易,颇带近世色彩。居巢、居廉更以富于革新精神的画学及实践引领近代岭南画坛的发展与新变。清中叶后,以写意为主的文人画主导画坛,因循守旧,仿古成风。“二居”身处中西文化激荡之粤东,远溯传统,将恽南田没骨法、宋院体工笔法、元人水墨写意法相结合,并借鉴时下广州盛行之外销画西洋绘画技法,独创“撞水”“撞粉”法,并确立起师法造化、写生传神之画学传统,直接催生了“居派”及“岭南画派”。居巢“宋人骨法元人韵”㉜、“从事写生,颇尚形似”㉝、“一笑坡公务高论,不能形似那能神”㉞的画论;居廉亲制昆虫标本以供写生,对富地域特色之蔬果、昆虫、水族、寿星等岭南民俗绘画题材的开创:在近现代绘画史上均具有会融中西、革故鼎新的特殊意义。

三、番禺居氏家族的现代转型及影响

陈寅恪先生指出:东汉以后,“汉族之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之可言”㉟。自此,艺文世家即在中华文化之传承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清中叶以来,随着社会、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以封建经济、政治制度为基础的传统艺文世家日渐衰落。如何应时而变,在生存、发展中延续文化使命并继续发挥影响力,成为近代中国艺文家族面临的严峻命题。番禺居氏家族身处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交融之粤东,得时代风气之先,历五世而完成由普通儒士家族到岭南艺文世家、再到近代职业画艺家族的蜕变;并对近现代岭南乃至中国画艺术的传承及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考述其发展、转型之契机、过程及影响,洵有助于理解近现代岭南画学之演进历程及历史因缘。

番禺居氏在近代以前为耕读继世、诗礼传家之传统儒士家族:先世因宦游,于清前期由江苏迁粤;乾隆中,初祖允敬由儒学文章仕进,以廉明仁厚闻;二世樟华亦由科举入仕、为廉吏,棣华为诸生、以艺文名世。其家族形态、发展轨迹、家学家风等在清中叶儒士家族中颇具代表性。居棣华高才博学,然放浪简倨、难容于世;阮元于广州辟学海堂后,为其及门弟子,广与书院、时流之雅集,得与黄子高等书画名流交好,以诗文、书法驰誉岭海,成为居氏向艺文世家跃进之关键人物。道光四年学海堂的开设成为居氏家族发展之重要契机:其作为广府文化学术中心的影响力及阮元门生的身份,使本不善交际的居棣华得以广接文坛艺苑名流、才名日增,并惠及家族子弟——同堂习艺、广交时贤的家学传承方式使居氏子弟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居巢青年时已有诗画才名,即与此密不可分。居巢诗书画世称“三绝”,深谙文人画传统,却能以写生传神之画论革新传统、会融中西,成为近代岭南画坛宗师;在其影响下,居氏一门涌现出居廉、居仁、居庆、居瑛、居燧等诗画名流,辉映粤东,成为岭南艺文世家。居巢以科举仕宦、安民济世为人生理想,体现了传统儒士的人生范式,其艺文创作亦更近于超逸旷远、神韵悠然之文人诗画传统;在其带领下,居氏家族延续着传统士大夫艺文家族固有之发展模式:居廉早年亦以入幕、军功、忠义闻于世,居氏虽女学盛而才媛众、然不离传统闺秀文学范畴,子弟多为乡绅或儒生。使居氏家族实现近代转型的是后继之中心人物居廉。自1865年居巢卒后,居廉于故里之十香园设馆授徒、写画为生凡四十年,精湛的画艺、对岭南乡土文化的深入反映、具近代色彩之美术教育使其影响日广,奠定了近现代岭南画坛宗师的地位。在其影响下,居氏家族画学日盛、后人多以画艺名家,如居福、居槎、居少兰、居曦、陈树人等,人生道路选择也由传统的科举仕进转向自食其力、怡情悦性的书画职业生涯;完成了由传统艺文世家向现代职业画艺家族的转变。这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及画坛风气之演变息息相关:道咸以降,“社会渐弊……政府仓皇应付,精疲力竭,遂无暇注意文艺。而在下者怵于环境之扰攘,痛夫弱族之被侵,亟思发奋图强之策,亦视绘画为不急之务,绘画风气遂以大衰。画家亦渐由士大夫之养性怡情,渐变为以润笔为生之特殊阶级”㊱。在外销画兴盛、画坛商业气氛浓厚的国际商港广州,居廉在张敬修殁后失去物质依靠、兼之性情淡泊,遂选择了以画为生、以教济世的生活道路;其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及平民意识颇带近世色彩,对后辈、弟子影响深远,促成了家族的现代转型。

作为岭南艺文世家的居氏家族,以杰出的诗词、花鸟画创作雄踞近代岭南之文坛、艺苑;其独创之家学“撞水”“撞粉”法风靡岭南画坛近百年,至今仍为中国画花鸟题材的主流技法。其现代转型更对岭南画风的近现代转型与地域特色的形成、及近代美术教育的开创影响深远。居廉作为职业画师,异常勤奋、多产,“绝笔前的刹那,都手不停挥”㊲,传世作品多达千余件,且题材广泛、深具岭南地域风格,世所共珍。“繇是,画子闻名,咸集执弟子礼者逾百人;闽粤画家,于是有居派”;其派之力量“当时已能支配粤中的艺坛,雄飞五六十年,其影响且及于桂、闽与日本”㊳。居廉作为美术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等方面均体现出现代性,更具影响力。在仍以家学传承及贵族化教育为主的晚清画坛,居廉广植门墙、公开设馆,对贫富、身份、年龄不同之学生均一视同仁;且注重艺术个性的培养,主张转益多师、兼容并包;对家贫力学之门徒豁免学费及食宿、着意培养,广东国画研究会骨干容祖椿及“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均赖以成名:在继承家学、“赞育”㊴造化、乐培英才的同时,体现出近代教育的公开化、世俗化及开明、自由等特点。岭南画派领袖高剑父、陈树人正直仁爱、勤学苦练、作育英才的思想及“折衷中西、融会古今”㊵的理论即导源于此。其门人遍及粤、桂、闽,并几乎垄断清末民初广东新式学堂(校)之图画教席,㊶对现代广东美术教育贡献极大。而寄宿制、三年卒业、师生同堂食宿习艺的教学模式,以及居氏白描教学粉本的引入、对写生传统的高扬、“画时必令其徒环立……手画口说,津津不倦”㊷的现场教学法、“技法为体、修养为用”㊸的教学理念更初具现代学院式教学雏形,并通过高剑父“春睡画院”及岭南画派的后续传人持续影响于现代中国画的教育与传承。

在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剧变中,位于粤东的番禺居氏家族得时代风气之先,完成了家族的现代转型,并通过画学、教育思想的传承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文化特质、现代转型及影响对理解中国画的近现代演进历程尤具典型意义。

①③⑤李福泰《番禺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562页,第563页,第563页。

②⑮张素娥《居巢诗书画印综论》[A],广州艺术博物院、香港艺术馆主编《居巢居廉艺术研讨会文集》[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④⑲居巢《今夕庵古印藏真·序》[A],潘仪增《秋晓庵古铜印谱》[M],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⑥⑦⑫⑬㉗㉘潘飞声《在山泉诗话》[A],张寅彭《清诗话三编》(第1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850页,第6850页,第6851页,第6850页,第6850页,第6850页。

⑧⑱㉓汪兆镛《岭南画征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6页,第177页,第204页。

⑨居廉《十香图册·序》题记,香港艺术馆藏。

⑩孙濌《粤西画识》[M],1933年稿本。

⑪㉑㉒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90页,第333页,第333页。

⑭㉜㉞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二集第三辑)[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37页,第116页,第117页。

⑯简又文《居廉之画学》[J],台北广东文献编辑委员会《广东文献季刊》,1974年第4卷第1期。

⑰㉚高剑父《居古泉先生小传》[J],《真相画报》,1913年第13期。

⑳一说居庆为居巢之女,如《岭南画征略》。然杨永衍《粵东词钞二编》载:“居庆……居贰伊恒女。”其为居巢好友,应以为是。据简又文《居巢之画学》,居恒为居巢长兄。(杨永衍《粤东词钞二编》[M],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㉔罗珊《味镫阁咏史》[M],咸丰八年(1858)刊本。

㉕㊵黄鸿仪《岭南画派》[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第144页。

㉖陈步墀《居少楠先生遗稿·序》[A],引自黄任恒《番禺河南小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5页。

㉙杨永衍《瑶溪二十四景诗录》[M],光绪三年(1877)刊本。

㉛伍崇曜《楚庭耆旧遗诗》后集十七,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本。

㉝居巢咸丰二年《夜合花》斗方题跋,广东省博物馆藏。

㉟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A],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页。

㊱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56页。

㊲㊳高剑父《居古泉先生的画法》[A],高剑父《高剑父新国画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96页。

㊴居廉于课徒之紫梨花馆书桌上刻隶书“赞育”二字,借《中庸》“赞天地之化育”来表述以教为乐、培育美术人才的宏愿。

㊶冼玉清《居廉故居及其他》[N],《羊城晚报》,1962 年2月1日。

㊷张白英《画人居古泉逸话》[J],《大风》,1939年第52期。

㊸张晓东《岭南中国画教学现代性的发端——居廉课徒刍议》[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7期。

猜你喜欢

艺文岭南家族
忆岭南
雨岭南
HK家族崛起
艺文活动早知道
艺文活动早知道
《小偷家族》
不辞长作岭南人
皿字家族
小陈老师来上课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