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腹腔镜下治疗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临床体会(附11例报告)

2018-09-28赵亚伟汤磊李志坤马旺马柳疆李前跃

当代医学 2018年25期
关键词:特发性实质患侧

赵亚伟,汤磊,李志坤,马旺,马柳疆,李前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泌尿外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是临床少见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存在争议[1]。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1例行后腹腔镜下肾被膜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科收治的11例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40.6±6.9)岁。所有患者于门诊行B超检查发现肾被膜下积液收住入院,均为初次、单侧发病。入院后行增强CT检查,表现为患侧肾被膜下积液,肾实质受压,积液区被摸增厚,肾周结构清晰,并排除肿瘤、结石、感染、缺血性疾病、泌尿系梗阻以及外伤或医源性损伤等病史。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诊断为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均行后腹腔镜下肾被膜切除术,术中采集积液标本并计量,行积液常规、生化、尿肌酐、细菌培养及肿瘤脱落细胞学检查,切除的肾被膜送病理检查,记录术后拔除引流管的时间,术后按第1、3、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期间复查泌尿系B超或腹部CT检查。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1例并发症发生,术中记录积液量225~1 200 ml,平均(544±105)ml,积液呈浆液性,其中8例为陈旧血性液体伴少量凝血块,3例为淡黄绿色,生化检查其尿素氮及肌酐浓度接近血浆水平,细菌培养及肿瘤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切除的肾被膜病理检查均回报示:肾被膜纤维组织增生,呈慢性炎性改变。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为3~30 d,平均7 d,所有患者术后第1个月进行首次随访,进行泌尿系B超或腹部CT检查,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2.2±8.2)月,无1例患者复发。见图1、图2。

图1 术前肾被膜下积液CT表现

图2 术后肾被膜下积液CT表现

3 讨论

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临床报道较少,病因尚未明确。该疾病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肾被膜下呈梭形、新月形或不规则状液体密度影,患侧肾实质受压变形。目前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具体形成机制尚不明确[2],国内有报道认为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为在某种病因的作用下,患侧肾实质表面或被膜下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渗出液增多逐渐积聚于肾被膜下腔隙而成[3-5]。而国外有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肾变态反应性血管病变导致,或与肾近曲小管瘘有关[6-7]。

本研究11例患者均无局部及全身急性症状,故考虑该疾病为慢性发病,其中8例病患引流液为陈旧血性液体,考虑系自发性肾实质表面或肾包膜下的毛细血管出血所致,但患者均否认有外伤史、流行性出血热及抗凝药物用药史等,故其出血的原因尚不明确。另外3例患者引流液为淡黄绿色,其蛋白含量、尿素氮、肌酐水平较高,与原尿的特征不符,我们考虑可能系不明原因的肾脏局部或全身性的变态反应性因素,导致肾被膜下或肾实质表面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增多所致。由于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治疗上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目的主要为解除对肾脏的压迫从而挽救肾功能。目前治疗上主要有穿刺引流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案,国外也有采用肾包膜动脉栓塞治疗特发性肾被摸下积液的报道[8-9]。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后腹腔镜下肾被膜切除术,术后通过6~36个月的随访未见1例复发,因此认为后腹腔镜下肾被膜切除术是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治疗该疾病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切除肾被膜后,肾脏与其周围的脂肪、筋膜等组织粘连,产生一定的压力,阻止了积液的进一步产生[10-11];亦可能是因为手术切除了可能存在微病变的导致肾被膜下积液的肾被膜[12-13]。

综上所述,目前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的诊治尚无明确的诊疗指南可供参考,治疗上以对症、保护肾功能为主,后腹腔镜下肾被膜切除术对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的疗效确切,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特发性实质患侧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更 正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美术作品的表达及其实质相似的认定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治疗探赜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期待实质进展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从实质解释论反思方舟子遇袭案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