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化性溃疡为首发表现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2018-09-28杨小兰崔德军杨柳婵郭鹏翔
杨小兰,崔德军,杨柳婵,郭鹏翔
(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贵州 贵阳 550002)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WM),即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以血中出现大量单克隆IgM和骨髓中淋巴样浆细胞浸润的慢性淋巴系统疾病[1]。WM的发病率低,临床较少见,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的更易误诊、漏诊。现将本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2岁。主因“反复上腹部不适6+月”入住本院。6+月前出现上腹部不适,偶呃逆、便秘,伴乏力、纳差,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无心悸、气促等。于外院行胃镜检查示“胃溃疡”,住院治疗后上腹不适好转出院。出院后复查胃镜提示“十二指肠溃疡”。自服药物(不详)治疗后仍有上腹部不适,未规律治疗。2+月前再发上腹部不适,遂就诊于本院。近1个月来体质量下降约14 kg。查体:慢性病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无压痛,皮肤黏膜无明显黄染及出血点。心肺未见明显异常。上腹部、左下腹及脐周轻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无明显肾区叩击痛。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本院门诊血常规:红细胞3.7×1012/L,血红蛋白112.0 g/L,血小板378×109/L;血钙:3.57 mmol/L,白蛋白30.2 g/L。入院后积极予抑酸、降钙等对症支持治疗,积极完善相关检查。血清免疫蛋白:IgA 0.29g/L,IgG 4.60g/L,IgM 2.16 g/L。β2-微球蛋白4.47 mg/L。免疫固定蛋白电泳示:单克隆成分为IgM+κ型,见图1。肿瘤标记物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示:胃窦前壁溃疡;胃窦后壁局限性黏膜充血区;胃底近贲门病变:性质待定;十二指肠降段多发溃疡愈合期;十二指肠球炎,见图2。进一步行胃组织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提示:黏膜慢性炎症,未见肿瘤。SPECT/CT影像示:全身骨扫描未见恶性肿瘤转移影像。
图1 免疫固定蛋白电泳 单克隆成分为IgM+κ型
图2 胃镜检查 胃窦前壁污秽厚苔溃疡,大小约2 cm×2 cm,周围黏膜充血肿胀、粗糙,部分呈堤样不规则增生
积极抑酸、降钙等对症治疗1周后血钙降至2.55 mmol/L,上腹不适好转。胃组织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均提示黏膜慢性胃炎,并未提示胃部肿瘤。全身骨扫描也未见恶性肿瘤转移影像。高钙血症是什么病因造成?体重明显下降原因是什么?反复消化性溃疡与原发病有关?免疫固定蛋白电泳示:单克隆成分为IgM+κ型,难道原发疾病是血液系统疾病?
为进一步寻找病因,我们行骨髓细胞检查示:浆细胞异常增生,部分浆细胞疑似“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或“淋巴样浆细胞”。骨髓病理活检:(髂后)骨组织一条,长约3 cm,骨髓增生稍减低,粒红比例大致正常,粒红系各阶段细胞可见,以偏成熟阶段细胞为主,巨核系易见,2~4个/HPF,分叶核为主,可见少量偏成熟浆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标记结果:MPO(+)、LCA(+)、CD235a(+)、Kappa(±)、CD38(部分细胞+)、CD15(+)、CD138(少数细胞+)、CD117(-)、Lambda(-)、CK7(-)、CK20(-)、CK广(-)、CK5/6(-)、CD34(-)、Ki-67(约1%+),见图3。特殊染色:网染(-)。染色体:46 XY。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序-MYD88-L265P结果示:阳性,该测序区检测出第265位氨基酸突变为脯氨酸。临床诊断: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后进一步行化疗治疗。随访无上腹不适、胃镜未见溃疡。
图3 骨髓检查 浆细胞异常增生,部分浆细胞似淋巴样浆细胞
2 讨论
2.1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类以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增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属于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病因尚不清楚,主要以遗传、感染、种族等因素相关。美国一项基于20年(1988年-2007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WM发病率为3.8例/10万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和非裔非洲人或其他种族比较白人患病率更高[2]。WM早期仅有乏力、体质量减轻、易疲劳等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疾病进展到后期,可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冷球蛋白血症、高黏滞综合征、贫血、周围神经病变、原发性淀粉样变等[3-4]。WM作为一种惰性的、难治愈的疾病,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的患者,一般采取观察随访。强调只有在患者出现了治疗指征后才开始治疗[5]。Facont等[6]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WM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男性)、年龄(>60岁)、HGB(<100 g/L)、中性粒细胞(<1.7×109/L)。第八届国际WM研讨会指南[7]推荐使用一线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地塞米松(RCD)、苯达莫司汀+地塞米松(R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BD)。WM患者在单独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要注意,多数病人会出现“燃瘤”现象,使患者血清IgM水平一过性增高,这可能会加重患者高黏滞状态[8]。新药BTK抑制剂依鲁替尼已被用于难治复发WM病人。多项研究显示,依鲁替尼治疗WM的总体缓解率为90%[9-10]。但是,对于MYD88-L265P突变阴性的WM患者无缓解。
2.2 诊断WM诊断需同时满足以下两点[11]:一是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确定外周血中存在单克隆IgM;二是骨髓涂片或活检或免疫分型发现典型的淋巴浆细胞浸润。具体诊断标准如下:①骨髓中发现淋巴浆细胞浸润;②存在单克隆IgM蛋白(不论IgM定量水平);③除外其他低级别的淋巴瘤;④肿瘤浸润的临床表现,如症状(包括下述症状之一:发热>38℃持续3 d且非感染引起、6个月内体质量10%以上、盗汗)、贫血、器官肿大;⑤M蛋白引起的症状,如:高黏滞症状,冷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自身免疫现象等。本例年龄62岁,经免疫固定电泳证实血清中存在单克隆IgM+κ型,骨髓细胞涂片中发现淋巴样浆细胞浸润,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4 kg,达体重的10%。满足上述1~4项诊断标准,可诊断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此外,该患者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序-MYD88-L265P结果示:阳性,这更支持该病诊断。因为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WM患者MYD88-L256P基因突变率超过90%,而惰性淋巴瘤患者中,该基因突变极为罕见。
2.3 误诊原因分析 本例以反复上腹部不适为首要表现,且多次行胃镜均发现存在病变,早期误诊为消化性溃疡。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①临床表现不典型:WM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B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上少见。既往有文献报道以黄疸[12]、肾损害[13]、发热[14]为首发表现的WM。WM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②诊断思维局限:本例反复上腹部不适,多次行胃镜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抑酸、保护黏膜治疗后病情好转。接诊医师忽视病情反复发作,未予高度重视寻找真正病因。之后重视消瘦、高钙血症原因,结合免疫血清电泳IgM,考虑为血液系统疾病可能。进一步行骨髓象和骨髓活检等相关检查确诊。在以后的诊疗过程中,对反复出现的溃疡应仔细询问病史,警惕其他系统疾病引起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肠道溃疡可能,以降低临床少见病、罕见病的误诊、漏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