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在妊高征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09-28黄国菊
黄国菊
(辽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妇产科,辽宁 辽阳 111008)
在临床妇产科疾病领域,妊高征为较常见且对母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一种病理类型。近年随着不良饮食及生活行为的增多,明显增加了本病发生率,相较此类疾病采用阴道分娩方式的产妇,剖宫产产妇围产期风险更高,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更高[1]。双向质量反馈模式为新型个性化护理手段[2],可分别由干预者和被干预者对护理效果予以评估,经相互探讨问题和交流经验,不断改进护理措施,从而达到整体提高护理效果的目的。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针对所选妊高征剖宫产产妇,引入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开展护理干预,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80例妊高征剖宫产产妇作本实验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年龄21~41岁,平均(31.6±2.3)岁;孕周平均(39.2±0.9)周;初产妇29例,经产妇11例。对照组40例,年龄20~40岁,平均(31.7±2.1)岁;孕周平均(39.4±0.7)周;初产妇27例,经产妇13例。组间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3]:与《妇产科学》(第八版)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即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无手术禁忌证;思维清晰;具剖宫产指征;对本次实验目的理解,并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胎儿先天畸形或死胎、多胎者;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伴发者。
1.3 方法 对照组应用产科常规照护手段,包括健康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防范等。观察组在围产期引入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3.1 构建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小组 选取产科专业且具有高年资工作资历的护理人员参与,积极组建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小组,开展相关培训并考核,合格者准予上岗,使其知晓此模式流程、价值,增强工作责任心,并促使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
1.3.2 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依据以往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对产妇开展护理服务,对护理过程中现存或潜在的问题予以总结,分析产妇在接受护理后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并结合产妇实际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证据,制定与本科室患者最为适合的护理方案。具体包括:①心理干预:部分产妇因对妊高症、剖宫产手术基础知识缺乏认知,加之过度担心胎儿状况,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严重。护理人员需主动与其建立有效沟通,通过引导式问询,明确产妇所顾虑问题的根由,针对性予以疏导。如因缺乏对疾病、手术的认知而有负性情绪者,可行多元化的健康宣教,强调良好心理状况对改善妊娠结局的作用及产科医师的娴熟操作技巧,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信心缺乏者,可举同类型母婴健康水平较为理想的案例,在榜样力量的引导下,提高配合热情。②行为干预:大部分产妇有程度不等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如个人卫生防护力度欠缺,高脂、高盐饮食摄入量过大等。护理人员需强调良好的卫生行为及规范的膳食计划对维护母婴健康的意义,并帮助制定个性化改进方案,督促产妇逐步改善。③依从性干预:部分产妇认为偶尔未遵医嘱不会影响自身病情,故常自行决定用药、饮食、运动方案,进而引发不良妊娠结局。护理人员需充分说明危害,并取得家属配合,加强监督,以保障各项医护行为落到实处。④鼓励早期离床:剖宫产术后,受创口疼痛等多因素影响,产妇多惧怕离床活动,需强调术后尽早离床对各项生理机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参考实际情况,对运动量、时机个体化制定,以加快术后康复进程。⑤母乳喂养指导:部分初产妇未适应初为人母的角色变化,有恐慌心理存在,不利于哺乳工作的正常开展;或产妇及家属有错误认知,认为母乳会影响到新生儿机体健康,故易出现减少喂养率情况。护理人员需强调产后母婴早接触、早母乳喂养的价值,讲解相关知识,如方法、频次等,以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1.3.3 评估干预成效 在上述个体化护理措施实施后,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方式,再次探讨护理工作中所显现出的问题,产妇已发生或可能会发生的异常,再次进行资料查阅,对护理措施行进一步完善。
1.3.4 健康宣教 在新的护理措施制定后,需将内容向产妇及家属告知。依据实际情况,可将产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在后续护理计划中融入,使护理工作更具实效性。对护理流程、内容、目标等资料张贴,或制成小手册发放,使产妇及家属有心理准备,并可用于监督临床护理工作。1.3.5 考核干预制定奖惩制度 对组员不足之处予以提出,并进一步培训,做通思想工作,提高综合素养。表现良好的组员,可适当予以奖励,以增强信心。
1.4 观察指标[4]①产后恢复状况:对比两组产妇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泌乳时间、离床活动时间、自主排尿时间;②对比两组出血、尿潴留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康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泌乳时间、离床活动时间、自主排尿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 the two groups(±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自主排尿(h)2.5±0.3a 4.0±0.5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排气恢复(h)16.5±1.8a 27.9±2.6泌乳时间(h)2.0±0.1a 3.0±0.2离床时间(d)0.8±0.1a 2.2±0.3
2.2 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出血、尿潴留各1例,不良事件率为5%;对照组出血、感染各2例,尿潴留3例,不良反应率为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剖宫产创伤应激反应较大,对护理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护理方案重视对实施干预者和被干预对象双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意义和建议进行采集,针对性的查询资料,找出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本科室实际工作情况,对更适合患者的护理措施予以个体化制定[5]。待将上述措施落实后,再次评估护理工作情况,深入改进,以发挥全面的增强护理质量成效[6]。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此模式展开护理,通过特色小组构建,可使各项工作开展更具整体性、规范性,行个体化干预,可帮助产妇建立正确的行为,缓解不良心理,提高遵医依从。行后续的护理工作改进及奖惩等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参与热情,最终为临床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护理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妊高征剖宫产产妇,在围产期引入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可显著缩短康复时间,降低不良事件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